這一寶被稱為「果中聖品」這些食用要點,值得一看

2019-11-19   人民好醫生

初冬,正是吃柿子的季節。柿子柿子享有「果中聖品」的美稱,圓碩豐厚,形似如意,又因「柿」與「事」 同音,寓意「事事如意」,歷來深受文人雅士的喜愛。

柿子各個部位養生功效不同

柿子

柿子不僅是美味的水果,還有較高的藥用和保健價值,被譽為「果中聖品」。柿子性寒,味甘微澀,入肺、脾、胃、大腸經,《本草綱目》記載:「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氣平,性澀而能收,故有健脾澀腸,治嗽止血之功。」 柿子還有三寶,柿蒂、柿霜、柿葉均可入藥,三者在治病上各有奇效。

柿蒂

柿子的乾燥宿萼,性苦、平,歸胃經,因其苦能降泄,平而不偏,專入胃經,善降上逆之胃氣而止呃。

柿霜

柿霜是製成柿餅時外表所生成的白色粉霜,性甘、平、澀,歸心、肺、胃經,具有潤肺止咳,生津利咽,止血之功效,李時珍稱其「乃柿中精液,入肺病上焦藥尤佳」,用於治療肺熱燥咳、咽干喉痛、口舌生瘡、吐血咯血、消渴。

柿葉

柿子的葉子性苦、寒,歸肺經,具有止咳定喘、生津止渴、活血止血的功效。現代研究表明,柿葉又降壓、利水、止血的作用。用柿葉代茶飲,可以降低血壓,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鎮咳化痰。

鮮柿和柿餅營養有啥區別?

和鮮柿相比,柿餅雖然損失了一部分維生素,但鈣、鎂等營養成分卻因干制而濃縮。柿餅比鮮柿好的一點還體現在鞣酸含量上,柿子的鞣酸大多集中在果皮中,但製作柿餅時要去皮,還要干制一段時間,所以鞣酸要比未熟的澀柿子少很多。但是柿餅的含糖量高達50%之多,糖尿病人慎吃。

怎麼讓柿子不澀?

可用兩種方法:一是溫水浸泡法,如果是青澀柿子(綠的),可用與體溫相當的溫水浸泡18小時,若果皮是黃色的,可用水溫20℃~25℃浸泡15~16小時。二是水果混放法,將澀柿子與少量成熟的蘋果、獼猴桃等混裝在密閉的容器中,在常溫下放4~5天即可脫澀。

秋冬吃柿子不會流鼻涕

柿子上面的柿餅霜,也就是晾曬柿子時,柿子表面滲出凝結的一層白霜,也是一味好藥。近代名醫張錫純就喜歡用柿餅霜,他創立的兩個含有柿餅霜的食療方,適症人群在家就可以製作。

第一個是珠玉二寶粥:生山藥60克,生薏米60克,柿餅霜24克,先將山藥、薏米搗成粗渣,煮熟,然後將柿餅霜切碎,調入粥中融化,服食可以治療脾肺陰虛,咳嗽低熱等疾病。他認為山藥、薏米都可補脾肺,山藥黏膩,薏米淡滲,可以相互制約,再用柿霜涼潤肺,甘補脾。

第二個是水晶桃:核桃仁、柿餅霜各一斤,先將核桃仁蒸熟,再把柿餅霜放入核桃上蒸化,融為一體,美名其曰水晶桃。他認為核桃補肺腎,柿霜色白入肺,甘涼滑潤,甘能補肺氣,涼能清肺熱,滑能利肺痰,潤能滋肺燥,用於肺腎兩虛的咳嗽喘息,肺腎兩補,而且味道甘甜,適合小孩子吃。

柿子是食療佳品,柿子葉也能入藥,現代研究證實,柿子葉含有大量的蛋白質、維生素C、蘆丁等物質,能促進新陳代謝,降低血壓,軟化血管,增加冠脈血流量,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每日用柿子葉20克煎水喝,或者開水泡當茶飲,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柿子甜美食有不宜

不宜空腹吃

因柿子含有較多的鞣酸及果膠,而空腹時胃酸增多濃度高,它們相互作用會形成大小不等的硬塊。如果這些硬塊不能到達小腸就會滯留在胃中形成胃柿石。若是胃柿石無法自然被排出,那麼就會造成消化道梗阻,出現上腹部劇烈疼痛、嘔吐,甚至嘔血等症狀。

有些人不宜吃

柿子性寒涼,脾胃虛寒、泄瀉便溏、體弱多病、病後初愈、產後氣虛、外感風寒等人群要少吃或不吃。此外,柿子含糖量較高,會影響糖尿病及慢性胃病的治療;柿子中的單寧可妨礙食物里鐵的吸收,對缺鐵性貧血病人的治療不利,因而這些病人最好也不要食用柿子。

不宜與有些食物同吃

研究證明,柿子與螃蟹同食,會出現嘔吐、腹脹、腹瀉等食物中毒現象;柿子與酒同食,會影響食物消化,甚至造成腸道梗阻;柿子與牛奶同吃,易形成凝結塊,降低營養價值;柿子與海帶同食,易導致胃腸道不適;柿子與章魚同食,可損腸胃易致腹瀉;柿子與甘薯同食,易得胃柿石,重則造成胃穿孔危及生命。

此外,吃柿子要注意適量。由於柿子含有大量的鞣酸和糖,而前者可與食物中的鈣、鋅、鎂、鐵等礦物質形成不能被人體吸收的化合物,多吃柿子容易導致礦物質缺乏;後者會使人產生飽腹感,既影響食慾又減少正餐的攝入量,易造成營養不足而有害健康。一般認為,在不空腹的情況下,每次吃柿子以不超過200克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