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養生從「不」開始 這些實用又簡單的養生秘訣,值得掌握

2020-01-02   人民好醫生

冬天是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是一年的結束,亦是下一年的開始,所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因此做好冬季養生對來年的健康至關重要。那麼,冬季養生到底有何訣竅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冬季養生從「不」開始

不妄補

很多人認為冬季是一個進補的黃金季節,在冬季到來時各種補品大量食用,也有不少商家為了迎合消費者的需求推出了各種「套餐」「搭檔」。其實冬季適當進補就行,冬季主要在於閉藏,不是外泄。過量進補反而會導致身體平衡被打破而形成病態,尤其是過量使用補陽、補氣之品反而導致體內精氣的外泄,造成「冬不藏精」。所以冬季應該適當進補,不可妄補,尤其是人參、鹿茸等這樣的補氣、補陽「利器」更應慎重。

不妄吃

冬季天寒地凍,吃上一頓麻辣火鍋,出上一身汗,好多人會感到很舒服,殊不知這是在耗散人體的陽氣。在冬季應該以補養陰精為主,切不可妄用大熱之品。當然在冬季更不能吃一些寒涼之品,以免損傷脾陽,影響脾胃運化,破壞消化系統。總之,在冬季應以平和而滋潤的飲食為主,如多喝一些粥類,適當放一些大棗、枸杞子、桂圓、銀耳、百合,酌加少量生薑,可以補而不膩,潤而不燥,為冬季進補之佳品。禁忌大量大熱之品如羊肉、辣椒等,大量大寒之品如水果、冰激凌等。

不妄喝

在冬季很多人都喜歡喝點白酒暖暖身,其實適量飲酒是有益健康的,可以溫通血脈、祛風散寒,產後常用方生化湯就是以白酒煎服。但是白酒畢竟屬於溫熱之品,過度飲用會耗散人體陽氣,另外過量飲酒還會生濕生痰,令人痰多、眩暈以及精神不振。現在好多年輕人喜歡喝飲料,這些飲料含有大量的糖類容易導致發胖,在冬季,過多飲用飲料會損傷脾陽,導致消化不良。同時有些飲料還含有大量氣體,飲後容易導致腹脹。故在冬季不可過量飲用白酒,不可多喝寒涼飲料。其實紅酒作為最天然的健康飲品,具有美容養顏之功,可作為冬季養生佳品。另外紅茶味甘,性溫,善蓄陽氣、生熱暖腹,可以增強人體對寒冷的抗禦能力,還具有祛油膩、開胃口、提神之功,非常適合冬季飲用。

不妄作勞

冬季不應該熬夜,要早睡晚起,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以利陽氣潛藏,陰精積蓄。冬氣之應,養藏之道,在冬季鍛鍊身體應當適當,不能像其他季節一樣揮汗如雨,微微出汗即可;在冬季應該適當減少洗澡的次數,更不能長時間泡熱水澡,經常洗桑拿,以免耗散人體陽氣;同時在冬季應該注意節制房事,調養生息,使精氣藏。

日常保健五大要穴

膻中穴

位於兩乳頭連線中點,胸骨之上,屬於任脈,是心包經經氣聚集之處,此外,一身宗氣也匯合於此穴。膻中有理氣開胸、降氣通絡之功,多用於治療心悸、氣短、胸悶、胸痛、乳腺增生、咳嗽、哮喘等心肺疾病。可用掌根來回摩擦,以透熱為度。

三陰交

在小腿部內側內踝高點上三寸,脛骨內側面後緣,為主治婦科病常用穴。婦女由於月經、胎產、哺乳等,以血為用,又易耗血,因此,情緒易於激動,肝氣容易郁滯,出現肝血不足的狀態。三陰交能疏理肝脾養血,常用來治療月經不調、崩漏、痛經、經閉、帶下、產後腹痛、習慣性流產、乳汁缺乏等。每日按揉50~100次,以有酸脹感為宜。

足三里

位於小腿的外側,膝蓋骨斜下方。足三里是胃腑疾病和人體強壯的要穴,幾乎所有的胃腸道疾患,如淺表性胃炎、糜爛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炎等疾病,只要有胃痛、胃脹、反酸、燒心、呃逆、便秘、泄瀉等症狀,都可以按這個穴位進行保健。操作方法為每日按揉50~100次,以有酸脹感為宜。

湧泉

在足心凹陷處。平時按揉有助於治療咽喉腫痛、頭痛、眩暈、高血壓等。由於此處最敏感,刺激後有開竅蘇厥、回陽醒腦的功效,若發現有人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可給予該穴位強刺激,按揉50~100次。

關元

位於肚臍下三寸,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臨床上常用來治療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如遺尿、陽痿、泄瀉、帶下、不孕不育、閉經、產後腹痛等。可用擦法,以透熱為度,每日1~2次或艾灸,每次10~15分鐘,每日1次。

自製三九貼調臟腑

中醫有一個外治的傳統方法,叫「三九貼」。「三九貼」是指使用溫熱性的藥物,通過刺激穴位,達到令經絡之氣運行的作用,有利於促進陽氣生髮、溫通經絡、調暢氣血、濡養臟腑。

這裡給大家推薦兩個自製三九貼的方法,藥物可以在以下配方中任選其一。1.生薑、艾葉、川芎各等分,艾葉、川芎粉碎成細末,與鮮生薑一同搗爛,現配現用,不可過夜。2.吳茱萸1份、川芎2份、炒白芥子1份,研為細末,用時以陳醋現調現用。敷料:用現成的空芯貼比較好,沒有的話也不要緊,可以用面巾紙代替。

具體使用方法:每次貼敷時間2~5小時,出現皮膚發熱反應即撤去,不宜過長。小兒皮膚嬌嫩,使用前最好諮詢醫生。具體貼敷日期如下:一九,12月21日、22日、23日貼三天;二九,12月30日、31日,2020年1月1日,共三天;三九,2020年1月8日~10日三天。

病在脾胃貼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病在肝膽貼肝俞、膽俞、三陰交、期門;病在肺貼肺俞、腎俞、關元、天突;病在心腎貼湧泉、內關、腎俞、心俞。

患有急慢性皮膚疾病、有接觸性皮炎疾病史、貼敷部位有皮膚破損、有糖尿病神經病變、皮膚感覺減退者不宜使用三九貼。

手腳發冷,用黃芪桂枝

取黃芪40克,桂枝、乾薑各10克,白芍30克,當歸12克,王不留行15克,附片6克(先煎30分鐘),炙甘草6克,大棗10枚,用水煎服,每日1劑,7天1個療程,可連服2~3個療程。

溫陽祛寒、活血養血可緩解手指發冷症狀。上方是《金匱要略》中「黃芪桂枝五物湯」(黃芪、白芍、桂枝、生薑、大棗)的加味方。其中,黃芪味甘性溫,能補脾、肺之氣,重用本品可補氣行血、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桂枝味辛性溫,可散寒解表、溫通經脈;白芍、當歸有養血和營而調理陰血的功效;王不留行活血、利水、通絡;乾薑溫陽祛寒,附片溫補腎陽,二味合用強盛陽氣而消除陰寒,寒消則周身及四肢得溫。炙甘草、大棗可補氣益脾、調和諸藥。諸味相伍,可益氣溫陽、祛寒通絡、活血養血。一般服5~8劑,能使人陽氣復而氣血通,手指發冷緩解;連服2~3個療程,余症有望消除。服藥期間,配合熱水泡手足,或水中加花椒、陳皮煎水浸洗,效果更佳。另外,患者如能結合太極拳、跳繩、快步走等,也有助改善症狀。

需提醒的是,手足發冷常與糖尿病、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雷諾氏病、甲狀腺功能低下、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有關。有這類病者,還需重視治療原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