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9月,對於曾國藩來說,堪稱「雙喜臨門」。
第一喜,是在9月5日,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率領湘軍,在胡林翼等人的配合下,終於攻克了圍困一年多的安徽重鎮安慶。此後,湘軍可以沿著長江順流而下,水陸並舉,直接威脅到太平天國都城天京(今江蘇省南京市)。
第二喜,是曾國藩的大女兒曾紀靜,嫁給同鄉好友袁芳瑛之子袁秉楨。結婚的日子,就定在9月下旬。
古往今來,家庭不論貧富,出身不分貴賤,人們在嫁女兒時,都會給一份嫁妝。
清朝時期,富貴人家的嫁妝,總是非常可觀。吳熾昌《客窗閒話》記載,一位白姓侍衛嫁女兒時,「盛備奩具,媵以婢僕百餘,雇群艘,由水路行。運奩之日,自京至通,四十餘里,絡繹不絕於道者,翌日始畢。」貧窮家庭的嫁妝,則就比較寒磣。瞿兌之《杶廬所聞錄》記載,一位貧婦出嫁時,「無他長物,止銀簪、耳環、戒指、衣裙,寥寥數件而已。」
曾國藩嫁大女兒時,已經當了20多年官,官至兩江總督,以欽差大臣身份督辦江南、皖南軍務。照說,作為一名兩江總督兼欽差大臣,又是第一次嫁女兒,曾國藩應該拿出一份豐厚的嫁妝送給大女兒。一方面整個家族臉上有光,另一方面能讓大女兒在婆家有更高的地位。何樂而不為呢?
但是,曾國藩只肯拿出200兩銀子,來給大女兒曾紀靜辦嫁妝。
早在這一年6月4日,曾國藩就寫信告訴在家操持家務的二弟曾國潢:「嫁女之資,每一份奩二百兩,余多年在京議定,今不能增也。」原來,曾國藩當年在當京官時,就商定了幾個女兒的嫁妝,每個女兒的嫁妝是200兩銀子。現在,曾國藩不打算改變這一決定,來給大女兒曾紀靜增加嫁妝。
9月24日,曾國藩在啟程前往安慶的前一天,又給長子曾紀澤寫信,重申了這一決定:「又寄銀百五十兩,合前寄之百金,均為大女兒于歸之用。以二百金辦奩具,以五十金為程儀,家中切不可另籌銀錢,過於奢侈。遭此亂世,雖大富大貴,亦靠不住,惟勤儉二字可以持久。」
曾國藩分兩次給家裡寄了250兩銀子,給曾紀靜結婚使用。其中200兩銀子是嫁妝,50兩銀子是出嫁的路費。曾國藩安排得妥妥噹噹,分毫不差。曾國藩希望大女兒勤儉持家,才能長久。
那麼,是不是因為曾國藩重男輕女,不願意把錢花在女兒身上,只願意在兒子身上大把花錢呢?其實,曾國藩對兒子更「吝嗇」。
1859年,曾國藩長子曾紀澤結婚。曾國藩寫信給曾國潢:「茲專人回家,寄銀二百兩,以一百為紀澤兒婚事之用,以一百為五十侄女嫁事之用。」曾國藩總共寄了200兩銀子,其中只有100兩銀子是給曾紀澤辦婚事用的。曾國藩還在信中補了一句:「吾家仕宦之家,凡辦喜事財物不可太豐,禮儀不可太簡。」
既要面子,又捨不得花錢——對,這就是曾國藩的一貫作風。
曾國藩一共有5個女兒,長大後先後出嫁。1866年,曾國藩第四個女兒曾紀純出嫁,丈夫是廣東巡撫郭嵩燾的兒子郭依永。在許多人看來,這是一樁門當戶對的婚事,理應辦理得風風光光,才對得起曾國藩、郭嵩燾兩位封疆大吏的聲名嘛。
這一年,恰好曾國荃賦閒在家,參與了侄女的出閣之喜。曾國荃順便問了曾國藩的夫人歐陽氏,曾國藩為曾紀純準備了多少嫁妝?歐陽氏回答,只有200兩銀子。曾國荃大吃一驚:「烏有是事?」他親自打開箱奩,看到裡面真的只擺了200兩銀子,才再三嗟嘆,說這筆錢確實不夠用,拿出400兩銀子,送給了曾紀純。
曾國藩只拿出200兩銀子來給女兒辦嫁妝,當然不是因為吝嗇,而是個性使然。曾國藩是一位傳統知識分子,信奉勤儉持家,不願意鋪張浪費。他哪怕當了兩江總督,依然如此。
1863年,常勝軍統領戈登在安慶見過曾國藩一面。後來,戈登如此記錄自己對曾國藩的第一印象:「穿著陳舊,衣服打皺,上面還有斑斑的油漬。」
有一次,曾國藩請江西道御史竇垿吃飯,趙烈文作為陪客參加。吃飯時,竇垿如獲至寶地發現,有一道菜肴鰣魚竟然是裝在瓦罐裡面的,大笑:「學士飲客用瓦缶,無乃太簡乎?」曾國藩也跟著哈哈大笑。
曾國藩不光是對自己勤儉節約,還對家人這樣要求。曾國藩收復了南京後,將一家大小接到了兩江總督府。他們可不是來享清福的,每天需要種菜、紡花、刺繡、做男鞋女鞋等。曾國藩甚至還要定期檢查成果,「親自驗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VYEPEXkB9EJ7ZLmJBhc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