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很多家庭的狀況都是大同小異的:父母忙著賺錢,老人幫忙帶著孩子,全家人忙裡忙外,圍繞著孩子轉,總想給孩子帶給更好的條件,讓孩子享受更好的生活,把孩子照顧的無微不至,但總是吃力不討好。孩子對我們的付出並沒有感激,有時候甚至帶著敵對的情緒,孩子和大人沒能相互明白,大家感覺都不舒服。
孩子二年級了,平常周末經常組織一些班級活動。在遊玩的過程中,我們都是怎樣陪孩子玩的,我們都給孩子帶了什麼東西,我們有沒有意識到孩子最在意的是什麼。
背包里裝著什麼
遊玩的時候,我們的背包里總是裝的鼓鼓的。那都裝了些什麼東西呢?一問,包里裝的都是孩子需要的東西,吃的、穿的、渴了、餓了,流汗了……個性是在夏天,我們還要準備好防曬用的工具,帽子、雨傘、防曬霜等,擔心孩子曬黑了,脫皮了。
和孩子在一起玩,大人都怎樣做
出門遊玩,孩子有伴是最開心的,基本上能夠結伴遊玩,不需要大人操心。大人都會再三強調務必要在大人的視線之內;有陌生人給你東西,不能拿;不好隨便和陌生人說話;不能隨便跟陌生人走…。。能夠想到的提醒都用上了。孩子能自己玩,能和夥伴玩的來當然值得高興,可孩子要是想和大人一起玩呢?大多數大人都是手機不離手,對孩子的要求沒有作出任何回饋;更有甚者,還會對孩子大吼大叫。有的孩子默默離開,也許已經習慣了大人的這種方式;有的會當場大哭大鬧。本來遊玩的好情緒也泡湯了。也有部分家長是寸步不離的跟在孩子後面,隨時堤防著各種狀況的發生。
什麼事情都說不
孩子出門喝的水不夠多,大人會說不;孩子玩一下水,大人覺得不夠安全,會說不;孩子不戴帽子,我們會說不。總之,只要大人認為不適宜的狀況,我們都會說不。
孩子的學習
我們最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我們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管孩子喜愛不喜愛,給孩子報了各種各樣的興趣班,前提是只要大人覺得對孩子的未來發展有好處的。我們耗費了很多時刻、精力和金錢,造成的結果是大人和孩子都疲憊不堪,但是我們養育出來的孩子並沒有多好。
我經常關心的問孩子「餓不餓」、「渴不渴」、「熱不熱」、「作業做完了嗎」、「考試感覺怎樣樣」,但很少問孩子「你這天開心嗎」,「你有什麼需要媽媽的幫忙」。
一則中日夏令營的較量,讓中國家長陷入了沉思。這難道僅僅是孩子之間的較量?也是兩國成年人的較量,兩國教育的較量。我們對這天的孩子了解有多少呢?孩子五年級了,家離學校很近,家長天天接送,原因是不放心。一放學,大人就趕緊搶過孩子的書包,擔心孩子累著了。不少父母對孩子常嘮叨的一句話:只要你學習好,其他的什麼都不用你做。在這種錯誤觀點的指導下,青少年的整體素質表現出明顯的缺陷,個性是動手潛質、生存意識、意志品格等。很多孩子長期由父母整理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品;很多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上離開父母就束手無策……甚至有的大學生還不會自己洗衣服。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更重視物質的給予,而忽視了精神溝通。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的基本生活潛質會越來越強,不需要父母做的面面俱到,但是他們的思想會越來越豐富,成長的路上更需要父母的引導,這才是教育的重點。
如果我們能更加關心孩子的精神層面,大膽的放手讓孩子去嘗試、去發奮,提高孩子的生存潛質、動手潛質、培養孩子的公德心,對孩子物質層面的關心稍微放手一點,那父母簡單,孩子也能更自由快樂的成長,何樂而不為呢?
本文源自網絡,如若侵權請聯繫刪除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請點贊、關注或者轉發給更多的朋友~
張旭鎧(阿鎧老師)是蒙迪教育的聯合創始人,是台灣著名的感統專家,比較擅長幫助家長找到孩子的優勢並加以培養,倡導:「孩子輕鬆育兒,孩子快樂成長」。
如果您遇到了有關孩子成長的問題,可以來問問阿鎧老師,搜搜張旭鎧(阿鎧老師)關注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