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南大荒」變「稻蟹鄉」
當年的「南大荒」,如今的「南大倉」;昔日的鹽鹼地,現在的「稻蟹鄉」。資源枯竭型城市遼寧盤錦,在全力推進城市轉型的同時,鄉村振興之路走得蹄疾步穩。
盛夏的盤錦,鄉村宛若一塊五彩斑斕的調色板:160萬餘畝的水稻田如鋪展開來的綠毯,紅色的鹼蓬草為綿延的海岸線抹上「腮紅」,黛瓦白牆的民居,碧波浩渺的遼河,一望無際的蘆葦盪……映入眼帘的這幅美麗畫卷,映射出「南大倉」里的小康故事。
這是盤錦市大窪區大堡子村局部(7月21日攝,無人機照片)。
「稻蟹鄉」里說豐年
驕陽似火,稻田裡天光水影,萬物生輝。
田埂邊,一隻只紐扣大小的螃蟹吐著泡泡。盤山縣胡家鎮農民張海濤穿著雨靴,在稻田裡查看水稻和河蟹長勢。聽到腳步聲響,小螃蟹們「哧溜」一聲,躲進稻田深處。
「今年水稻長得不錯,河蟹也沒啥毛病,就等著秋收啦!」張海濤的眼中充滿了自信與期盼。
49歲的張海濤種植了300畝稻蟹田,水稻田裡養殖螃蟹,種稻養蟹兩不誤。「水稻畝產1300斤左右,河蟹畝產30至50斤,一畝地的收益達到3000元左右。」張海濤介紹說。這個種了近30年稻蟹田的農民,如今已經註冊了自己的公司,除了銷售自己田裡生產的大米、螃蟹,還大量收購十里八村村民們的產品,統一加工、包裝後銷往全國各地。
這是盤錦光合蟹業有限公司稻蟹共生實驗田裡紐扣般大小的河蟹。這批河蟹將在當年秋季和第二年秋季迎來收穫(7月16日攝)。
回憶起年輕時生活的場景,張海濤感慨萬千:「那時生活太困難了,我和媳婦靠僅有的150元錢在市場上從販魚乾起,和現在比,一個在泥里,一個在天上!」
從1984年建市至今,36年的光陰見證了盤錦這座城市的興起和巨變。盤錦因油而建、因油而興,也因此成為資源枯竭型城市。由於土地鹽鹼含量高,這裡曾是全國聞名的「南大荒」。多年來,當地通過排鹽降鹼、改土培肥等修復措施,使鹽鹼地逐步成為高產良田。
在盤錦光合蟹業有限公司的實驗室里,企業負責人李曉東正帶領他的科研團隊進行科技攻關。55歲的李曉東是盤錦稻田養蟹模式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者。30多年來,他的科研團隊突破了河蟹工廠化人工育苗、河蟹土池生態育苗等技術難關,開創了「公司+農戶+基地+服務站」的經營模式,帶動了當地上萬名農戶致富增收。
在公司展示廳里,李曉東講解了稻田養蟹的好處:河蟹在稻田除草、鬆土、捉蟲,排泄物成為水稻的肥料,減少了農藥、化肥的使用;稻田為河蟹提供了攝食、棲息的條件,並節約了養殖水面。
如今,這項技術在全國已推廣普及開來,種養面積超千萬畝,累計為農民增收超過500億元。
這是盤錦市大窪區大堡子村的稻蟹水田(7月21日攝,無人機照片)。
「咱盤錦過去被人說成是『南大荒』,時代變了,科技創新加苦幹實幹,南大荒也完全可以變成『南大倉』!」李曉東感慨地說。
目前,盤錦水稻種植面積已有160萬餘畝,全是鹽鹼地改良而成。河蟹養殖面積170.5萬畝,河蟹年產量7.5萬噸。
「盤錦大米和盤錦河蟹作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享譽全國,盤錦還是『中國生態稻米之鄉』『中國北方糧食城』『中國河蟹第一市』……」說起盤錦的農業、農村、農民,盤錦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楊昕無比自豪。
好山水留住美麗鄉愁
「遇·稻」咖啡館,音樂舒緩,燈光柔和,服務生李曉舒正在為客人沖調咖啡。窗外瓜果飄香,蟬鳴陣陣,讓這間開在盤錦市大窪區榮興村稻作人家民俗村裡的咖啡館,多了一分祥和。
「我原來在市區一家咖啡館工作。」李曉舒向記者講起他的故事,「不過,我更喜歡鄉村的安靜,這裡離市區不遠,收入也不錯。兩年前,我和愛人商議好,一起來村裡工作。」
這是盤錦市大窪區榮興村稻作人家民俗村裡的民宿餐廳(7月16日攝)。
稻作人家民俗村年接待遊客超10萬人次,安置當地上百名村民上崗就業,2018年,獲批為3A級國家旅遊景區;今年7月,在文化和旅遊部公示的第二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中,榮興村榜上有名。
像榮興村這樣的美麗鄉村在盤錦還有很多。暑期來臨,盤錦市大窪區新立鎮楊家村越發熱鬧起來。城裡來的遊客有的在菜園子裡採摘新鮮蔬菜,有的拿出手機對著村民們的屋舍田園拍個不停。送走一撥客人,村民張桂文說:「原先村裡髒亂差,村裡人都想辦法搬出去。這幾年村裡環境變好了,天南海北的遊客把咱這當成了旅遊景點。」
近年來,盤錦市以「改善農村環境,建設宜居鄉村」為核心,在全市所有行政村同步推進綠化、暢通、碧水等工程,美麗鄉村建設提質增速,農村人居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
這是盤錦市大窪區大堡子村的全貌(7月21日攝,無人機照片)。
美麗鄉村建設讓盤錦實現從富起來到美起來,也為當地全域旅遊拓寬了發展空間。2019年,全市鄉村民宿達到2000多間、床位8000多張,「民宿+N」產業模式逐步壯大,石廟子村、大堡子村、得勝村被評為國家級美麗宜居村莊,楊家村被評為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南鍋村、得勝村、石廟子村等10個村被評為3A級旅遊景區,趙圈河鎮、胡家鎮被評為國家特色小鎮,省級美麗示範村數量達到41個。
鼓足奮鬥的幹勁和精氣神
400多平方米的廣場上熱鬧非凡。30多人的廣場舞隊伍舞姿翩翩,旁邊兩個籃球架下,少年們揮灑著汗水運球如飛,大樹下乘涼的村民三三兩兩,推著零食飲料的小販也來湊熱鬧……盤錦市大窪區大堡子村的夏夜就這樣開始了。
大堡子村不僅有城裡常見的廣場舞、超市、浴池,還有5G網絡、新能源車充電樁、村鎮銀行……城裡人的便利和時髦,大堡子村幾乎都有了。
這是盤錦市大窪區大堡子村的5G基站(7月21日攝,無人機照片)。
民居鱗次櫛比,村路曲徑通幽。穿過一片稻田,看到25歲的郭佳明正在自家的蔬菜種植大棚里調試5G設備。這種遠程監控病蟲害和土壤溫濕度的設備已成為他不可或缺的幫手。今年以來,他還試水「直播帶貨」,成功銷出幾萬斤鹼地柿子。
這個2015年畢業於瀋陽農業大學的年輕人,在外工作一段時間後選擇回村創業,不僅研究改良了鹼地西紅柿種植技術,還帶動100餘戶菜農搞起了合作社,建設種植了150個溫室大棚,免費提供技術培訓。合作社成員年增收500多萬元。「我覺得我的事業應該在農村。現在農村的基礎設施很完備,新技術也有用武之地,靠科技種田,可以帶動鄉親們致富,這樣農村才更有希望。」郭佳明說。
盤錦市大窪區的郭佳明在自家的蔬菜種植大棚里調試設備(7月16日攝)。
作為遼寧省城鄉一體化綜合改革試點市和宜居鄉村建設試點市,盤錦市從2014年開始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全市農村新建黑色路面4300公里;取締院外旱廁,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90%以上;農村24小時供水覆蓋率達到100%;引導具備實力的燃氣企業在農村推進燃氣工程,確保燃氣管網覆蓋率達到100%。
「如今,不少城裡人想來咱村裡住,沒想到咱農民也會過上讓城裡人羨慕的生活!」大堡子村村支書羅迪驕傲地說,未來村裡還要打造現代農村拍攝基地和網紅培育基地。
「讓鄉村美起來,讓鄉親們富起來,是盤錦城市轉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應有之義。未來,鄉親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盤錦市委書記付忠偉說。
來源:新華社 記者 曹智 陳夢陽 孫仁斌 白湧泉
編輯:趙洋藝
審核:歐陽美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