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美媽很帥
小小是一個不善言辭的人,平常「惜字如金」,可自從生了娃,她把自己逼成了話癆。原因很簡單,她想孩子的大腦能得到更充分的發展。
這天朋友小蘭上來串門,看見小小不管做什麼,只要寶寶處於覺醒狀態,小小都逮住機會跟寶寶嘮嗑,不厭其煩地跟小寶寶描述她正在做的事,有時還哼著歡快的小曲逗小寶寶笑,讓小蘭不得不佩服的是,小小由始到終,臉上都洋溢著笑容。
小蘭看到最後,實在忍不住了,吐槽道,「寶寶還是個小嬰兒呢,她那么小,能聽得懂你說的話嗎?」
「雖然她現在聽不懂我說的話,但是這些充滿感情的語言,會像種子灑落在土壤一樣存留在大腦的某個角落,靜靜地等待生根發芽的時機。只要我一直堅持播種、澆水、培育,總會有收穫的。我家大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入學第一天,幼兒園老師就跟我說他語言能力及表達能力很好,優於大部分同齡人。」
哈佛大學教授斯金納坦言,「孩子語言能力的獲得,是周圍環境刺激和反應的結果。」
2018年麻省理工學院曾經了一項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在嬰兒期,家長常跟寶寶交流,大腦中主管語言輸出的區域的腦白質,比那些交流很少的寶寶多很多。換一句話說就是,在嬰兒期經常跟娃嘮嗑,能促進大腦的發展,提升孩子的語言能力以及表達能力,繼而提高智商水平。
不過,想寶寶的大腦發育更好,光說是不行的。0-3歲,寶寶的大腦處於快速發育的時期,吸收力強,父母應該根據嬰兒的發育特點,迎合大腦的「喜好」來跟寶寶進行交流。
持續輸入大量語言
在寶寶覺醒而且狀態良好的情況下,家長可以以「實時轉播」的形式常寶寶說話嘮嘮嗑,比如在吃蘋果,你可以告訴寶寶,「這是蘋果」,也可以加入一些形容詞做進一步的延伸;又比如你正要給寶寶換尿片,你可以先叫寶寶的名字,再跟寶寶說,「要換尿片咯,換了乾淨的尿片,寶寶會更舒服哦,媽媽也會更安心」,反正圍繞著「這是什麼」、「正在幹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來跟寶寶交流,事無巨細地描述給寶寶聽。
要有眼神交流
一項由美國普林斯頓神經科學研究所主導的研究顯示,嬰兒與成人如果有很多眼神交流,他們腦電波會同步。不但成人大腦能預測嬰兒幾時微笑,嬰兒大腦也能預測成人幾時說話並跟蹤視線,間接影響彼此的大腦。直白地說,眼神交流對嬰兒學習,對其大腦發育非常有利。因此,跟寶寶說話、念繪本、哼曲子給他聽的時候,不要忘了深深地看著寶寶的眼睛哦。
說話時要帶上笑容
0-3歲,大腦突觸爆發性地增長,短短3年大腦就完成了80%,此後突觸增加會逐漸減少。平常跟寶寶嘮嗑的時候,帶上笑容,這樣視力還沒發育好的寶寶更容易讀取你臉上的表情、識別你的情緒,進行一個良好的交流,加之腦細胞對帶有情緒的信息會產生強烈反應,你的笑容,你充滿愛意的語調都在給大腦施加外部刺激,進而完善大腦的功能。
結語
據2012年哈佛學院的一項研究顯示,經常聽媽媽聲音的早產寶寶,發育更穩定,大腦的聽覺皮層也發育得更好。這個同樣適用於足月寶寶。所以,不要以寶寶太小聽不懂而不跟他們說話交流。李玫瑾教授也曾表示,0-3歲以情感撫養為主。智慧的父母,在這段時間會把自己變成一個話癆,用充滿溫暖的語言,帶上充滿愛意的情緒,帶著微笑,用愛滋養孩子的靈魂,讓他成為一個有涵養而又聰明的人,成為一個愛說話而又樂觀陽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