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江總督戰死沙場,為什麼遭到革職抄家的嚴厲處罰?

2021-03-25     勇哥讀史

原標題:兩江總督戰死沙場,為什麼遭到革職抄家的嚴厲處罰?

1853年1月12日,太平軍攻占了武昌,隨即水陸並舉,沿江而下,直指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

駐紮在南京的兩江總督陸建瀛,立即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人物。

陸建瀛,字立夫,湖北沔陽人,生於1792年,1822年進士出身,歷任翰林院編修、會試同考官、雲南和山東鄉試正考官、南書房行走、上書房行走、翰林院侍講、翰林院侍讀、直隸天津道、直隸按察使、直隸布政使、雲南巡撫、雲貴總督、江蘇巡撫等職。1849年,陸建瀛實授兩江總督時,已經57歲了。

陸建瀛做過多年京官,又在地方上做過總督、巡撫級別的封疆大吏,從政經驗十分豐富,辦事能力非常強大,是一個能夠為老百姓辦實事的官員。他就任兩江總督不久,就推進了一項改革:在淮南地區實施票鹽法。

清朝對食鹽採取「綱商引岸」制度,鹽商向鹽運司交納鹽課,領取鹽引,然後在指定的鹽區購買食鹽,在指定的行鹽區銷售。清朝中期以後,由於朝廷和各級官員將鹽商視為圈裡的豬羊任意宰割,層層剋扣,導致官鹽價格不斷上漲,質量越來越差。老百姓買不起官鹽,紛紛購買價廉物美的私鹽。

面對官鹽嚴重滯銷的局面和私鹽活動的猖獗,清廷開始對鹽業進行改革。1832年,在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前夕,兩江總督陶澍對兩淮鹽務進行整頓,廢除鹽引,規定不問新商、舊商,只要交足鹽課,即可領票運鹽。這個辦法叫票鹽法,打斷了鹽商對鹽業的壟斷,讓私鹽失去了生存空間,老百姓重新吃上了價廉物美的官鹽,朝廷也增加了收入。

陶澍本來打算在兩淮地區都推動實施票鹽法,無奈不久病逝於兩江總督任上,只是在淮北地區實施了這一舉措。陶澍病逝後,繼任兩江總督走馬燈似的換了幾個,沒有繼續在淮北地區推行票鹽法。陸建瀛就任兩江總督後,在幕僚魏源的協助下,將票鹽法實施於淮南地區。

很快,一系列改革鹽務的措施制定出來,產生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官鹽價格降了下來,質量升了上去,受到老百姓歡迎,因而銷路大增,帶動了財政收入。

陸建瀛還致力於黃河搶險救災。1851年,兩淮地區突降暴雨,導致黃河在江蘇省豐北段發生決口。陸建瀛與江南河道總督兼漕運總督楊以增一起,帶領河工,挖土培堤,搶修堤壩,「雪除夕夜暮宿河上」。

決口淹沒了萬千老百姓的家園,使得他們無家可歸,成為災民。陸建瀛奏報朝廷,在堵口工程里實行以工代賑,讓災民生活有所保障的同時,加快了堵口工程的進度。

然而,陸建瀛是一位優秀的行政官員,卻未必是一位優秀的軍事將領。特別是當清軍大範圍潰敗時,陸建瀛的努力顯得更加無足輕重了。

其實,在太平軍還沒有打到南京時,陸建瀛有「拒敵於國門之外」的想法,以攻為守。1852年底,陸建瀛親自率領大軍溯江而上前往江西九江,打算將太平軍堵在江西一帶。可是,一場敗仗下來,陸建瀛見勢不對,趕緊撤退,帶著殘部灰溜溜地回到了南京。

南京是六朝古都,城牆高大堅固,照說是可以堅守一年半載的。可是,太平軍的攻勢太猛了,防守南京的清軍太弱了。太平軍只用了十幾天時間就攻破了南京城。

陸建瀛聞訊,帶著一支兵勇出南門,在十廟附近與太平軍遭遇了。經過一番激戰,陸建瀛當場戰死。《清史稿》記載:「與太平軍遭遇激戰,格半間建瀛身受九傷,力竭而殞。」

清廷對於戰死的文武官員,往往給予優厚的撫恤。湖北巡撫常大淳戰死於武昌後,詔贈總督,追加諡號「文節」,入祀昭忠祠,在湖北建立專祠,子孫後代世襲騎都尉、恩騎尉。可是,陸建瀛戰死後,不但沒有享受清廷的撫恤,反而遭到嚴厲懲處,被革職抄家。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陸建瀛戰死後,安徽建陽守衛汪大成捏造陸建瀛棄城逃跑,並鼓動繼任兩江總督怡良奏報朝廷。朝廷據此指責陸建瀛「喪師失節」,下令將他革職抄家。

好在後來曾國藩幫助陸建瀛辯解,為他恢復了榮譽。

12年後的1865年,欽差大臣、兩江總督曾國藩在率部收復南京後,奉旨調查陸建瀛一案。在多方調查後,曾國藩查實陸建瀛並無棄城逃跑一事,而是戰死殉國,便據實上報。

同治皇帝根據曾國藩的報告,決定恢復陸建瀛的兩江總督銜,將所抄沒的家產全部還給他的後代,追贈諡號「文節」。同時,將汪大成流放戌守邊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fODaHgB9wjdwRpv5MW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