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奇案:巡撫挖了一個坑,害得布政使上吊自殺

2021-03-20     勇哥讀史

原標題:清朝奇案:巡撫挖了一個坑,害得布政使上吊自殺

清朝咸豐年間,浙江發生了一件非常奇特的案件:浙江布政使椿壽上吊自殺,轟動一時。

椿壽是清朝八旗出身,根正苗紅,又走了科舉正途,是1840年庚子科的進士,排名第二甲第68名,仕途非常看好。因此,沒過幾年,椿壽就被外放地方,累官至浙江布政使。布政使為從二品,主管一省的行政和財賦大權,被尊稱為藩台、藩司等。1852年,浙江巡撫常大淳轉任湖北巡撫,抵抗太平軍,椿壽奉命署理浙江巡撫一職。

不過,很快新的浙江巡撫來了,椿壽交卸職務,依然做他的浙江布政使。

新的浙江巡撫叫黃宗漢,是福建泉州晉江縣人。黃宗漢是1835年的乙未科進士。這一科人才濟濟,出了許多有名的人物,如體仁閣大學士、兩廣總督葉名琛,文淵閣大學彭蘊章,兵部尚書鄭敦謹,工部尚書羅惇衍,兩江總督何桂清等。清朝官場很講究「同年之誼」。有了這些大人物的互相照顧,官場之路才會走得更加順暢。

黃宗漢原本在浙江當過按察使,離開浙江後幾經升遷,再次回來時已是巡撫了。黃宗漢上任時,椿壽正在為一件難事焦頭爛額。

原來,每年浙江都需要將漕糧及時運送到京城,供京城官民所用。運送的方式為漕運,由於當年天旱水淺,河道干淤,使得浙江的漕糧遲遲沒有開行。如果朝廷問罪下來,椿壽作為主管官員,是要「吃不了兜著走」的。

黃宗漢對這種情況心知肚明,打算趁機從椿壽那裡敲出一把銀子,便通過別人暗示,只要椿壽拿出4萬兩銀子,他可以利用專摺奏事的機會,為他說幾句好話,免予處罰,或者讓處罰降到最低。否則的話,如果朝廷認真追究,椿壽官職是很危險的。

可是,椿壽是八旗上三旗的公子哥,根本就不吃黃宗漢這一套。他決定自己解決這道難題。

椿壽找來漕幫商議,由他們拿出一大筆錢來,對河道進行疏浚。河道疏浚好了,裝載漕糧的漕船掛帆起航,一路北上。椿壽很高興,可他萬萬沒有料到,黃宗漢開始給他挖坑了。

黃宗漢告訴椿壽,鑒於今年的漕糧運送時間太晚,勢必影響到第二年的漕糧運送,因此要將已經運出的漕糧追回來,卸岸入倉,等第二年的漕糧收集後,一起運到京城。這樣的做法,對於椿壽來說沒有什麼損失,就同意了。

可是,當椿壽派人把已經運出的漕糧追回來後,黃宗漢變卦了。黃宗漢以浙江巡撫的身份下了一道命令,稱為了不影響第二年的漕糧運送,將今年留在浙江的27.6萬石漕糧,按照戶部價格全部折成銀子,共計55.2萬兩銀子,在一個月內報繳上去。

清朝規定,漕糧是可以用報繳銀子的方式進行抵扣。只不過,戶部制定的糧食價格,遠遠高於市場價格。所以,一般人都不會採取這種辦法來抵扣漕糧。椿壽此前已經測算過,浙江漕糧的戶部價格與市場價格之間,存在33萬兩銀子的差價。這33萬兩銀子從何而來?椿壽就是把自己的老命賣了,也換不回這33萬兩銀子。

椿壽走投無路之下,只得去懇請黃宗漢,請他不要改變主意,還是按照運來的辦法,將兩年漕糧一起運送進京。黃宗漢冷冷地告訴他:「已經出奏了。」意思是已經奏報朝廷了。其實並沒有,黃宗漢有意嚇他一跳。

椿壽卻當真了,聞言如晴天霹靂。當晚,椿壽在布政使衙門後院的籤押房裡上吊自殺。

椿壽是從二品大員,又是八旗親貴,身份不同尋常。黃宗漢將他逼死了,事情是肯定瞞不住的,只能想辦法推卸責任。他在奏報朝廷時提到了這件事:「浙江錢漕諸務支出,本年久旱歲歉,征解尤難,該司(椿壽)恐誤公事,日夜焦急,以至迫切輕生。」

咸豐皇帝見到奏摺,安排何桂清赴任江蘇學政時順便密查此事。何桂清是黃宗漢的同科進士,兩人關係一向很好。在何桂清的包庇下,椿壽被逼自殺一事草草收場。黃宗漢沒有受到任何懲處,官場之路也無影響。兩年後,黃宗漢即被提拔為四川總督,高高興興地去天府之國就任。臨行前,咸豐皇帝還親筆書寫了一塊「忠勤正直」匾額送給他。

《清史稿》在《黃宗漢傳》中記載了一筆:「值試辦海運,湖郡漕船淺滯,改留變價,虧銀三十餘萬兩,布政使椿壽情急自縊。宗漢疏請原米隨新漕運京,允之。」

看這樣子,黃宗漢還是按照椿壽的辦法,奏報朝廷,請求將兩年的漕糧一起運送進京。咸豐皇帝批准了。椿壽總算是白死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HGOTngB9EJ7ZLmJdhH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