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畫像與建立的人格化運營形象有偏差,真的需要人格化形象嗎?

2019-07-23   媒玩兒

每個用戶都希望與自己交流的是一個真實的人,這也是雲知團隊一直提倡構建人格化運營形象的原因。人格化運營形象不僅賦予公號鮮活的生命,更能為運營者清晰地描繪出用戶畫像。

提問

隨著號的發展,我發現用戶畫像與我一開始建立的人格化運營形象有偏差,我應該怎麼辦?公號真的需要人格化運營形象嗎?

回答

1、合適的人格化形象,助力運營

在公號運營初期,建立人格化運營形象,會更容易給自己樹立標籤,幫助運營者鎖定第一撥用戶,並能夠較清晰的描繪出初期用戶畫像。對於粉絲來說,他們也需要一個形象去追隨和信任。

拿《凱叔講故事》舉例,一般來說,睡前小故事都是媽媽給講,為什麼一個光頭大叔講哄睡故事能夠這麼討喜?

凱叔的人格化運營形象建立在他個人,不得不說,在知識領域上,往往男性看起來更具權威和專業性,而且男性講故事邏輯感強,孩子容易接受。最重要的是,凱叔頗為親切的大禿頭形象,相比女人講故事,他更受年輕媽媽的喜愛。他的人格化運營形象,幫助他清楚地抓住了自己的主要用戶,不是聽故事的孩子,而是年輕媽媽。

2、是虛擬形象,也是真實的人

人格化運營形象不一定非得是真人,很多運營者文字輸出能力很強,但卻不願意走到前台。對很多「當面社交恐懼症」患者來說,把自己藏在虛擬人物形象的背後,能夠更好地與人交流。

對於粉絲來說,他們希望有一個真實的人去跟他互動,而不是機器,無論這個人是真實存在的還是運營者描繪出來的。

3、人會因某個節點而改變,形象如是

隨著用戶增多,用戶畫像的外延與你構造的人格化運營形象產生偏差,這時要勇敢的做出改變。像演員朱旭老爺子所說:我所演的角色都是活著的,他既有前生又有來世。人格化運營形象也是一樣。

如果用戶畫像越來越窄,你需要做的是「去標籤」,通過規避某些做法、看法和性格特點,把不被用戶接受的標籤,慢慢從人格化運營形象上去掉。

如果用戶畫像越來越寬,你需要做的是「加標籤」或者「換標籤」。為了不使標籤加的太突兀,最好營造一個合適的事件,作為形象性格改變的節點。比如性格開朗的李大拿,老婆跟隔壁王二跑了,從此變得低沉陰鬱、憤世嫉俗。

既然你的人格化運營形象是一個活著的人,那麼他肯定也有自己的社交圈。當你發現某個標籤實在與自己的形象不搭,可以利用朋友圈內的朋友來覆蓋自己觸及不到的形象運營。聰明的咪蒙就是這樣做的,她講的每一個故事都來源於「我的一個朋友」,巧妙地避免了同一個形象上出現過多標籤,以至互相不搭。

但還是那句話,人格化運營形象的養成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兒,形象改變亦是如此,你需要不斷地給用戶強植你樹立的標籤。

示例

雲知團隊運營的公號《雅昌藝術圖書》中,阿雅是一個文化程度較高的女文青,對很多藝術書籍有了解。

在某一期內容,涉及到美劇《斯巴達克斯》的劇情引入,這是一部充滿血腥暴力、略帶色情的劇,與阿雅的形象著實不符。於是該期內容,「阿雅的某位男性朋友」出場救火。

文章以「阿雅被一位男性朋友安利了這部劇,看了兩集便看不下去,於是來吐槽一下……」為開頭,既引入了《斯巴達克斯》,同時不損阿雅文藝女青年的形象。

「媒玩兒」,是由雲知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一群熱愛新媒體的年輕人,搭建的新媒體知識答疑公眾號。他們通過代運營的60多個公眾號,新零售、原創KOL的嘗試,總結出了一套成熟的新媒體方法論。新媒體,有問題,找媒玩兒!

更多精彩內容,可以點擊下方「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