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一燕的事兒大家都聽說了吧?這次,江一燕讓沉寂許久的翟天臨又被拉出來「鞭屍」了。
本身,娛樂圈的事兒和新媒體沒有太大關聯,但是,江一燕事件出現後,有一位用戶在後台提出了與之極其相似的新媒體問題,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一聊。
新媒體的人格化運營形象,可以做跨界嗎?
人格化運營形象的問題,很多做新媒體的人都會問,也都會去了解。但是,關於人格化運營形象的跨界,倒是一個「新鮮」的想法。
小張老師要從線上到線下,從虛擬到真實,好好的說一說人格化運營形象的「跨界」問題。
首先要把結果拋給大家,新媒體的運營形象,真的沒有必要做跨界。最大的原因是在於:太累。
首先,我們要排除垂直領域的帳號,因為他們不需要跨界。比如你是做法律的,以一個律師或者某行業的企業老闆形象出現就可以了。而對於不在垂直領域的新媒體號來說,我們可以討論一下跨界的可行性。
首先,跨界的先決條件,是你已經在某一個領域有了一定地位,而這對於從零開始做的新媒體人來說已經非常難了。而當你擁有了自己擅長領域的一批粉絲以後,你又說「我最近在專注做另外一件事」,這時候你的粉絲肯定是一臉問號。
且不說他們能不能接受你的新形象的專業程度,當你把新形象確立起來,老形象還能不能被用戶記得,就是一個大問題。
混子曰作為一個日常10萬+的大號,從跨界的角度來講絕對是典範。最初,這個公眾號的粉絲都是因為混子哥用長圖說歷史故事,生動形象,而且好玩,才關注的。大家對他的印象,是一個擁有豐厚歷史知識積澱的人。
然而,現在的混子已經是天文地理無所謂不談了,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們在潛意識裡感覺到:他懂的確實多!
從歷史到物理,從物理到化學,從化學到汽車,混子的粉絲認為,混子哥講的,一定是最專業的!
然而,這種跨界,是建立在混子曰這個公眾號非常吸引人的長圖形式,和強大的策劃基礎上的。
說別人沒意思,因為我們永遠不可能成為「別人家的孩子」。但是想跨界,我們還有其他手段。
現在網絡上非常流行一種句式,叫做「我有一個朋友」。比如,我有一個朋友想買iphone 11。然後,就會有很多人回復他這張圖:
原來,電視劇已經給出了我們答案:想跨界,找朋友出鏡啊!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想讓用戶記住1個人的N種屬性很困難,但是如果讓用戶記住N個人的N種特長,就相對容易了。
舉個例子,混子曰在之前,有過「老王」「石頭」等人物出鏡,講不同題材的內容,這就是一種「朋友」的介入;再比如,曾經咪蒙每篇文章開頭,都是「我有一個朋友」。
一個公眾號做大的過程,其實也就是人格化運營形象的確定,以及這個人朋友圈的建立的過程。
這裡,我們就說到了另一個層面,即運營形象的真實性問題。其實,大多數新媒體號選擇推虛擬的形象出來,但也不排除有一部分新媒體號,他們不得不有一個真實的形象。
比如,小張老師喜歡玩dota,dota的新媒體中有一個公眾號,文章作者叫做「燕辭」,由於他會不定時的組織線下粉絲的聚會,所以也經常在出現在粉絲面前。其實,這就是一種從「虛擬形象」到「真實人物」的轉變。
當然,即便你沒有這麼一個真實的形象,你也可以強推一個出來,只要他符合你設定的標準。
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你的粉絲開始認識你這個「真實的人」了,你就可以開始跨界了,但這是被動的,而不是主動的。
從虛擬到真實,從線上到線下,這其實已經完成從IP到明星的變化了。
在線下接觸粉絲後,運營人員會和粉絲走的越來越近。越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越不能主動尋求跨界,而是要旁敲側擊,等待用戶的反饋。
我拿薛之謙來舉例,前些年他剛火起來的時候,是因為《演員》《紳士》這些歌,除此之外,他經常在微博上發段子,他的粉絲對於這些段子喜聞樂見,於是乎,他段子手的形象就確立起來了。現在來看,他上眾多綜藝節目,與他當初塑造的段子手形象密不可分!
我們在做新媒體時候也是同理:大家已經知道我是某個行業的專家了,比如我是一位非常厲害的律師。而後,我在朋友圈裡面經常發自己打羽毛球的視頻,大家就會知道,原來你喜歡打羽毛球。經過粉絲深入了解,發現你羽毛球有半職業的水準,這時候,他們就很自然的貼附到你這個「人設」旁邊了。
而大家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讓用戶主動發現,不要我們主動展現,這樣就會有一種用戶不斷「挖掘」你的感覺,你就變成了寶藏男孩/女孩,給人的感覺會更加自然。
總結起來其實不複雜:
1.做新媒體最簡單的增加內容屬性的方式是「我的朋友」;
2.虛擬形象不要跨界,虛擬走向真實、線上走向線下後可以跨界;
3.不要顯擺,要做寶藏男孩。
「媒玩兒」,是由雲知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一群熱愛新媒體的年輕人,搭建的新媒體知識答疑公眾號。他們通過代運營的60多個公眾號,新零售、原創KOL的嘗試,總結出了一套成熟的新媒體方法論。新媒體,有問題,找媒玩兒!
更多精彩內容,可以點擊下方「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