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附近推」:賺大錢到賺小錢,微信是割韭菜還是走投無路?

2019-11-04   媒玩兒

10月31日,微信正式上線「附近推」營銷方案,商戶通過「附近推」,可將廣告投放在以店面為圓心、3公里為半徑的潛在到店人群中,獲得社交場景曝光和熟人口碑加持,提高種草機率。

大家都知道,之前的朋友圈廣告以大品牌為主,而這次的廣告功能更新,則體現了微信在搭建朋友圈的商業模式上,進行的又一次嘗試。

「附近推」套餐情況

問題

更新的「附近推」真的有利於微信對朋友圈資源的開發嗎?

回答

朋友圈廣告推出了GPS定位的「附近推」功能,總的來說,首先,微信降低了商戶的投放門檻,朋友圈廣告將不再只是被故宮、麥當勞、香奈兒這類大品牌商占據,你生活周邊的餐廳、培訓班,也都能出現在朋友圈廣告里了;

其次,「附近推」的費用是2000元30天,並且在重點城市,廣告可以推送到25000+個目標用戶手機上,這對於商家來說,還是比較值的。

微信做出這樣一個動作,在我看來,能得出四個結論性的判斷。

1、「附近推」不能說是成功的選擇

微信在搭建朋友圈商業模式時,也發現了,如果一味搭建品牌的露出或展示,雖然會引來一片叫好,但其實並不叫座。而這種結果,也無法讓朋友圈的商業模式循環流轉起來,甚至會影響微信未來的商業策略。

如果,朋友圈廣告開始下沉到用戶周邊,抓住的用戶痛點是用戶的選擇恐懼,主要有這麼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用戶不知道正餐吃什麼。現在所有人選擇困難時,不會坐在位子上呆呆的想,他肯定會刷點什麼,如果這時,他刷朋友圈正好看到「附近推」出現的餐館,也許會促成消費轉化;

第二種情況是,用戶心裡有非常明確想要消費的用品。比如,新手鏟屎官想給貓打疫苗,這時廣告出現一個專業的寵物店,可能就會增大用戶消費的可能性。

這樣來看,微信這次的下探,可能會打開微信未來朋友圈商業模式的出路以及構建。

下沉的這條路,對微信來講,不能說是成功的選擇,我覺得,是一種戰略比較正確的嘗試。

2、微信是被迫推新

我們可以想一下:

如果你面前有兩筆生意,第一筆是一次就能賺到10萬元的大生意,第二筆是有10筆小生意,每筆生意只賺1萬元。

同樣賺10萬元,你選擇做哪筆生意?

大部分人會選擇,做第一筆直接賺10萬元的大生意。

現在我們再來看微信朋友圈的廣告。沒推出「附近推」之前,我們刷到的廣告,都是大牌,這是屬於第一種生意。而推出了「附近推」,這是微信從第一種生意變為了第二種生意。

為什麼微信要做出這樣的改變?

表面上看,這樣的更改,有利於商戶、用戶,但其實,這絕不利於微信的商務團隊。因為這樣,商務團隊獲取同樣利潤所需要的線路就會更長。

這說明了什麼?

說明了有錢的金主變少,或是廣告的單筆來錢數值變小了。於是,微信只能逼自己想別的出路。

也說明品牌們越來越關注自己的用錢效率,也就是實際消費的轉化率,或是實際帶來的客流轉化率。

而市場也在急劇地發生變化,或是市場工作的需求在急劇地發生變化。

3、本質是解決「最後一公里」

網際網路商業模式的構建,從O2O到後來的共享單車,這些產品都在解決「最後一公里」的問題。

微信主要的功能是社交,而「附近推」是基於用戶的坐標點,提供給用戶吃喝玩樂等選項,這也能說明,微信正在介入居民生活的「最後一公里」。

當然,這也印證了,在網際網路商業模式的搭建過程中,用戶「最後一公里」的錢是好掙的。

從這點來說,微信下沉的商務模式,從解決用戶的一個高端需求,到「最後一公里」的需求時,聽起來至少是靠譜的。

4、商戶和用戶不一定會買單

那麼,為什麼我說是「可能會成功」?而不說它「必然成功」?

這裡面其中一點是,我不輕易下斷言。但更多的是,我考慮到了「附近推」上線後實踐的難度。

因為,和微信合作的甲方,再也不是大品牌的市場部,而是可能連部門都沒有的小店鋪。

在這個過程里,微信需要驗證的是,現在這些小商鋪在大眾點評上的推廣費才900元1個月,到微信來要2000元1個月,面對這樣的選擇,商戶會怎麼選?

決定商戶選擇的,是商戶在微信上到底有多少轉化。

如果,「附近推」上線之後,微信做出了一些爆款的商業案例,「附近推」就火起來了。

比如,A一個月投2000元,但給A帶去的周邊價值是好幾萬元。如果這種案例還很多,商戶肯定會一家接一家排隊要投朋友圈廣告。

但怕就怕兩個可能存在的問題:

第一,小商家不捨得花2000元。

大家都知道,真要是賣飲料的小店,一瓶水就賺1毛錢,那老闆得賣多少瓶水,才能把2000元掙回來?這是個大問題。

而且微信如果說,讓商家做一個自主推廣頁面的話,那肯定還要投入一定的商業成本,在初期,這樣廣投成本的事可能不被看好。

第二,用戶的習慣不一定能更改的過來。

用戶已經習慣,在朋友圈廣告底下點贊或留言來彰顯自己的價值觀和性格。

現在,微信直接讓用戶玩消費轉化,這裡面就要考慮三個問題了:

第一,可信度的問題。

比如,廣告上推出一家不出名的寵物醫院,頁面的關鍵詞是:專業、認真、態度佳。

如果你是一名經驗豐富的鏟屎官,可能就會覺得:我在這個片區生活這麼多年了,都沒聽說過這家醫院,光是廣告上這麼說,我憑什麼相信?

那麼這個過程,就會自然降低轉化率。

第二,口碑的問題。

對於餐廳的口味,大家都習慣了在各大平台上看看餐廳的評價、評分。但微信推出餐廳廣告時,有沒有這些參考維度呢?

如果沒有,大家為什麼不去美團、餓了麼,甚至高德地圖的「附近美食」進行對比選擇,而要相信微信的朋友圈廣告呢?

這是口碑和口味的問題,微信應該怎麼印證,朋友圈廣告推出來的商戶的口碑?別忘了,再爛的商家,只要交了2000元,就可以投廣告,在這一塊上,微信並沒有一個甄別和篩選的過程。

第三,商戶服務的問題。

商戶所提供的用戶到店服務,或到家服務是不是周到,是不是能夠和其他平台的服務媲美?我覺得這本身,就是值得考慮的。

總結

綜合以上,用戶對「附近推」到底是什麼態度?是和以前一樣,在廣告下評論、點贊,還是點到連結里,完成下單,構成消費轉化?

這是我存疑的部分。所以我說,這是個「可能性」。

微信採用下沉的商務策略,是因為看準了市場工作投放的錢會越來越散,或越來越關注轉化率,這沒毛病,但實際取得的效果真的會好嗎?

別忘了,中國網際網路的發展已經小20年的時間了,微信想做一個新生事物撬動一些用戶的既定行為時,是否已經準備好了接受用戶的認知和認同挑戰呢?

「媒玩兒」,是由雲知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一群熱愛新媒體的年輕人,搭建的新媒體知識答疑公眾號。他們通過代運營的60多個公眾號,新零售、原創KOL的嘗試,總結出了一套成熟的新媒體方法論。新媒體,有問題,找媒玩兒!

更多精彩內容,可以點擊下方「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