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這篇讀書筆記是高淮生教授本學期給中國礦業大學人文與藝術學院文藝學專業研究生授課時布置的課外作業,原稿兩萬餘字,修訂稿八千餘字。
《高淮生文存》,高淮生著,北京智慧財產權出版社2010年版 。
讀書筆記所涉及的文章有五篇:《胡適紅學新範式百年述論》《俞平伯的紅學志業述略》《吳宓紅學志業述論》《現代學案述要》《文學接受史:一種文學史的寫作實踐——評高淮生教授「紅學學案」系列成果的文學史寫作價值》等,前四篇由高淮生撰述,第五篇由陳長利撰述,分別刊於《東南大學學報》《中國礦業大學學報》《河南理工大學學報》。
高淮生教授選此五篇論文提供給研究生做讀書筆記的目的即在於傳授現代學案的寫作方法以及現代學人研究的經驗。
引 言
近日我閱讀了以「紅學學案」為主題的五篇學術論文,感覺收穫頗多。這五篇論文各有不同的側重點:有對「現代學案」文體的內涵、特徵、影響等基本信息進行總述的《現代學案述要》,可作為初學者的一個引導;而《胡適紅學新範式百年述論》《俞平伯的紅學志業述略》以及《體察〈紅樓夢〉真義,開拓紅學批評新境——吳宓紅學志業述論》三篇均是為新紅學做出卓越貢獻的人物立傳。
通讀下來,我感嘆學人無畏的膽魄、創新的思維和獨立的人格,敬佩撰述者嚴謹的選材以及嫻熟的寫作技巧;而《文學接受史:一種文學史的寫作實踐——評高淮生教授「紅學學案」系列成果的文學史寫作價值》一文則為其他學者針對高淮生老師「紅學學案」成果與價值的評論,這種以西方文學理論原理解釋「紅學學案」價值的思路的新穎之處同樣值得讀者關注。
《現代學案選粹》,李金齊總策劃,高淮生主編,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19年4月版。
第一篇:《現代學案述要》(作者高淮生)
摘錄1:現代學案,顧名思義即為現代學人之學術志業立案考述。或考述其一生之學術志業,或考述其專攻之學術志業,披沙揀金,知其人而論其學。
點評:在此之前我不太清楚「學案」的定義,今天通讀了論文才有所了解。學案通俗來說就是為學人立傳,將他們的學術成就進行整理歸納和評價,從而為現代學術建檔歸宗。
摘錄2:現代學案體制,雖舊彌新。一則現代撰述之形制略不同於《明儒學案》之形制;二則現代學案之旨趣較之《明儒學案》略有所增益。無論形制之新變,抑或旨趣之增益,皆顯見現代學案撰述者之學術史立意。
點評:「學案」這種寫法雖然在黃宗羲《明儒學案》創作時就已經形成,但是高淮生老師所創作的「現代學案體制」並不是單純的繼承,而是在繼承的基礎上的創新,在「形制」即「結構框架」和「旨趣」即「思想內核」兩個方面都有最大的改善和進步,也體現出了撰述者獨到的智慧。
《宋元學案》
摘錄3:筆者以為寫作者應建立這樣的信念:既要有仁厚之德,又要有智慧。所謂「仁厚之德」,即錢穆先生所說「溫情的敬意」,也即陳寅恪先生所說「了解之同情」;學術是我所要的,友情,就是人間情誼,也是我所要的。這樣的信念應該成為學案寫作所堅守的基本原則,若無「大人」之厚德,何以成就傳世之文章或學術?
點評:寫作應該要建立「德」和「智」的兼美,這是值得所有從事學術研究和創作的學人共勉的認知。而「德」在創作中似乎體現得更為明顯,其中既包括對學人優秀品質的敬畏與讚賞,也蘊含著學者與學者之間惺惺相惜的共鳴與感動。秉持著這樣的「仁厚之德」創作出來的文章,才是一篇有血有肉的好文章。
摘錄4:立案之材料至少包括以下方面:1、學人之著述;2、學人之書信、日記、札記、隨筆、回憶錄(包括口述文獻)等;3、各種評價性論爭性文獻資料;4、相關的足以參證所立案學人之「學」與「人」的資料。
點評:此處材料概括得很全面了,我們在選擇了學人對象之後,下一步就是要搜集此學人的各種材料。在此之前,只注意到高淮生老師談及的第一個方面:學人的著作。其實,還有很多值得我們關注的參考資料,譬如學人的日常書寫包括日記、書信、隨筆等,在這些非研究性、非學術性、隨意日常的文字里,我們更能抓住學者本人獨特的個性特點,進而發掘其性格的魅力。
此外,查找閱讀爭議性文獻更有利於我們去認識學人形象的多面性、立體化。從爭論中我們可以更加精準地捕捉到學人的研究焦點,探究其學術成果帶來的積極或消極的影響,也會幫助我們對學人進行更加全面、辨證、客觀的評價。當然,我們也不能忽視那些可以作為學人對學術界成就貢獻之大的佐證資料,找到這些資料,才能夠使學案的論述趨向博觀圓照。
《紅學學案啟示錄》
摘錄5:「借力打力」,既可以把問題講充分,又給人以思考的空間;「曲終奏雅」,則有助於規避「棒殺」之武斷,並體現「溫情的敬意」之精神。「借力打力」和「曲終奏雅」聯繫起來說,或可看作「疑義相與析,奇文共欣賞」。
點評:我對這一段的理解是有些模糊的,對於「借力打力」和「曲終奏雅」的理解並不是特別透徹。還有一處,前文中的「月旦時賢」也沒有理解得很明確。「雖每以輕鬆語調出之,然十思而後言,語輕而義重,亦未敢妄下雌黃也。」
我自己猜測應該是先用一種很輕鬆的語氣來介紹學人,讓讀者感覺不到什麼緊張的氣氛,但作者卻將深刻的評價和見解隱藏在了後文輕鬆的語調之中,讓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作者想要表達的內涵——是一種圓潤的、更容易讓讀者接受的寫作方式。
我覺得可以稱之為「含蓄」。「借力打力」和「曲終奏雅」二詞看起來就更有「含蓄」的成分在裡面了。「借力打力」,顧名思義,引他人之言來論證自己觀點,既讓自己的觀點得到充分論證,也讓人們在二重敘事中感受撰述者所表達的觀點。
「曲終奏雅」應是一種規避爭議的方式,在結尾奏出輕鬆敬畏的曲調,讓讀者的心再度回歸平靜,倒是和「月旦時賢」相照應了。總的來說,學習到了幾種「含蓄」的寫作策略,這樣的學法是值得我們去考究借鑑的。
《胡適論紅樓夢》,宋廣波編校,商務印書館2021年1月版。
第二篇:《胡適紅學新範式百年述論》(作者高淮生)
摘錄1:「胡適總是以現代學術精神去挖掘傳統文化中他認為是有價值的東西,他以『科學精神』演述乾嘉學術方法,以『自然主義』『自敘傳』去演述傳統的史學實錄觀念。這兩方面的創新合在一起,才是新紅學的嶄新之處。」陳維昭的評述代表了當代學人對「新紅學」的整體觀照,其學術史清明認識尤為鮮明。
點評:或許,新紅學「新」字的精髓,正是在胡適身上得到了很好地呈現,以現代學術精神、科學精神、自然主義等現代的研究方式與傳統文化、乾嘉學術方法、傳統的史學實錄觀念等傳統的經典內容進行碰撞,從而形成嶄新的學術火花。這樣的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在胡適那個年代確實是一個開創先河且具有深遠意義的研究方式。
摘錄2:在顧頡剛看來,胡適從《紅樓夢》外部的曹家考證結果使人「得一個新觀念」即「歷史的觀念」,俞平伯從「《紅樓夢》內部的牴牾」考證的結果則使人「換一番新感情,新想像」。
點評:這裡將胡適和俞平伯兩位學人在《紅樓夢》研究方面做了一個比較,認為兩人的研究角度不同,因此帶來的影響也是不同的。胡適主要提出了「自傳說」,將《紅樓夢》的劇情和作者曹雪芹的生平事跡聯繫結合起來,這樣的說法得以普遍傳播,讓人們把虛構的故事劇情和真實的歷史背景進行聯聯繫,即「歷史的觀念」。
《紅學學案》
而俞平伯對於《紅樓夢》的考證則是觸及到了作品的實質核心,從切身體驗感悟來探尋其帶來的真實情感,因此帶給後人的更多的是一種新的情感體驗。新紅學的研究其實是既包含著胡適這種外部的考證,也涵括了俞平伯這對內的探索,但在此對比之下,無論是學者顧頡剛還是作者高淮生老師,都是相對來說更加欣賞後者對於紅學研究的貢獻。
第三篇:《俞平伯的紅學志業述略》(作者高淮生)
摘錄1:「我原來想,凡是一種風氣必有它的來源:自從有了《紅樓夢》之後,『模仿』『批評』和『考證』的東西如此地多,自然由於讀者的注意,但為什麼做出的東西總是浮淺的模仿,尖刻的批評和附會的考證?這種思想的來源是在何處?我要解釋這三類東西的來源,很想借了這一篇序文,說明浮淺的模仿出於《尚書》之學,尖刻的批評出於《春秋》之學,附會的考證出於《詩經》之學。」
俞平伯題贈敏澤《紅樓夢辨》
點評:這個想法是我比較感興趣的,「顧頡剛是把『誤讀』的《紅樓夢》閱讀史歸之為『模仿』『批評』『考證』三類,這三類的思想來源均出自傳統經學,並且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和『學問』。」「凡是一種風氣必有它的來源」,這是將紅學研究的派別特徵進行追根溯源,與中國古典文學風氣或者作品進行聯繫,從而建構一個繼承發展的關係:「浮淺的模仿出於《尚書》之學,尖刻的批評出於《春秋》之學,附會的考證出於《詩經》之學。」
所有的風氣都有了一定的根源,這讓我們知道了中國古典文學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是潛移默化的。這同時也帶給我一些啟發,在學習近現代某種思潮風氣時,我們也可以持有一種「追根溯源」的思維,看看是否可以在古典文學作品中找尋出某種藕斷絲連的聯繫。
摘錄2:俞平伯所依賴的除了版本校勘之外,就是文學鑑賞的能力以及在這鑑賞能力之上所建構的一套評價原則和系統。鑑賞不是研究,但鑑賞是研究的必不可缺的前提和基礎,這是文學研究不同於歷史學研究的根本之點。
點評:胡適注重於對作品的歷史背景的研究,而缺少了對具體內容的考究探索,不去觸及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圖,這其實更傾向於歷史學的研究,並沒有過多涉及到文學研究的範疇。文學研究是需要鑑賞作為基礎的,胡適的研究並沒有涉及,但俞平伯卻觸及到了,他是側重於通過內容考究來捕捉作者旨趣,在這一過程中,學人或多或少都會對具體文本進行評析,是更傾向於文學研究的。所以說,胡適與俞平伯的考證研究是有著根本區別的,這種區別也體現出歷史學研究和文學研究的區別。
摘錄3:通觀俞平伯的《紅樓夢》研究文章和著作,「天趣」與「學力」通灌其間,既有「情辭奔放」的一面,又有「規矩謹嚴」的一面,正是這兩面的兼美成就了個性獨異且富有趣味的紅學大家。
《名家與紅樓夢研究》,高淮生著,智慧財產權出版社2019年版。
點評:這一段也給了我一些在做學術方面的啟示。我們在做學問的時候,既需要考慮到自身的興趣喜好,也要保持對學問熱忱的追求,擁有「情辭奔放」的動力;同時,也要不斷鍛鍊對學術研究嚴謹科學的態度,做到以「規矩謹嚴」為研究依據,兩者兼得,我們才能在做學問是享受過程,才能收穫到新的啟發。
摘錄4:「『全』者,意指客觀的『掌握』批語的全貌;偏者,蓋謂主觀的遴選與賞契。『全』,是治學的功夫本領,但只是個『條件』,意味上無多,不大。『偏』,好比藝術家的『個性』『特點』『絕活』——人們欣賞的不是千篇一律的模式化而正是他的『絕活』處。」
點評:「全」和「偏」原來還可以這樣去定義,創作其實也要掌握「全」和「偏」的結合,「全」更傾向於基礎知識的掌握和積累,如何去簡潔精準地囊括所有信息,更像是試卷中非黑即白的客觀題,是有著一個準確的評判好壞高低的標準的;而「偏」更傾向於是自身興趣愛好的延伸,對於自己感興趣的、覺得好的重要的部分進行進一步地探索和分析,更像是那種試卷里開放式的主觀題——而往往客觀題大家的分數都是差不多的,因為固定的標準,所以答案也千篇一律;可主觀題具有的開放性致使其呈現出的都是大家具有個性化的語言,每一個人的答案都不同,也更能從中分出精彩處和平庸處——這就是為何「偏」的部分往往是更吸引讀者閱讀的部分了——這何嘗不是一種「陌生化」的呈現呢?
《紅樓夢新談:吳宓紅學論集》
第四篇:《體察紅樓夢真義,開拓紅學批評新境———吳宓紅學志業述論》(作者高淮生)
摘錄1:第一,《紅樓夢新談》用西方文學觀念評論《紅樓夢》,為我們今天引進和運用西方理論與方法進行紅學研究提供了一種借鑑;第二,《紅樓夢新談》的價值所在即從心理視角分析賈寶玉的做法有啟發想像力的作用。
點評:吳宓還運用西方心理學的知識來解釋主角賈寶玉的行為,也是一個十分新穎的角度。相信讀過《紅樓夢》的人們都會感受到,在初讀作品時總是會對賈寶玉「異於常人」的行為感到迷惑,常常不理解他的所作所為,甚至把他的我行我素定義為「瘋癲」.但是,我們都知道,其實心靈是行為的一面鏡子,一個人的行為舉動往往是和他的心理活動掛鉤的。
所以說,探究賈寶玉的內心活動非常有利於我們理解他所謂的怪異的舉動,而吳宓通過心理學的知識去解釋結構賈寶玉,讓其行為變得合理起來,讓人們能夠更加透徹地了解賈寶玉的內心。並且通過其所反映出的心理活動,從而去探析其立體多面、鮮活複雜的人物形象,也是給紅學研究者們打開了一扇嶄新的大門。這一點是十分值得我們去思考借鑑的。
摘錄2:吳宓在中西比較過程中的旨趣在於更注重「同中求異」而非「異中求同」,即注重表彰《紅樓夢》特出或超越於西方小說的思想藝術特質。實際上,吳宓在借用西方文學理論闡述他《紅樓夢》藝術論。
《昨夜的星辰—紅學書評初集》,高淮生著,北京 智慧財產權出版社 2020年10月版。
點評:吳宓雖然是通過中西方文學比較的方法來研究《紅樓夢》,但是他的目的並不是想要在存在差異的中國文學和西方文學之間尋找聯繫,而是要通過這種對比來突出兩者差異,從而襯托出中國古典文學之美之優越。
在吳宓眼裡,西方文論似乎只是一種輔助,一種達到宣傳研究《紅樓夢》的手段。這是以挖掘著作《紅樓夢》的優勢與精髓為目的而進行的一種對比方式,這種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人進行紅學研究的信心,促進紅學研究積極向前發展,更增加了我國作為歷史文明古國的文化自信。
摘錄3:吳宓試圖詮解《紅樓夢》所蘊含的人生全部真理,期望眾生包括自己能夠於現實中求得解脫,實際上是將其經世致用之志趣寓於「說夢」過程中。他「教人於現實中求解脫」的說法雖可從王國維《紅樓夢評論》的「自律解脫說」中尋得借鑑的痕跡,卻又能於平實中見新義。
《吳宓日記》
點評:正如文中所說:「《石頭記》指示人生,乃由幻象以得解脫,即脫離(逃避)世間之種種虛榮及痛苦,以求得出世間之真理與至愛。」《紅樓夢》是「滿紙荒唐言」,但正是這種荒唐塑造出的虛幻的想像世界,讓作者和讀者將其不敢想的、現實中無法發生、做不到的情節注入到作品的情節中去。
所以說《紅樓夢》的人物糾葛、情節發展、家族歷程實際上都寄託著作者曹雪芹對現實社會的某些幻想和願望,在想像世界抒發自己的觀點和情感,從而達到逃避現實痛苦憂愁、揭示人生真諦的目的——最後也在殘酷的、無法撼動的現實中得以解脫。
摘錄4:我覺得文學的力量是無窮的,可是我們往往忽略了這一點,我們講的是知識,沒有講人生,沒有講自己的感受。吳宓當年在清華開的一個重要的課程就叫「文學與人生」,通過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來探討人生問題。所以說從講解和欣賞文學回歸到人生的感悟這一點很重要。
點評:文學作為一種可以影響讀者情緒和行為的載體,在傳播速度極快的社會,影響力是巨大的。簡短的文字在瞬間就可以得到十分廣泛的傳播,給予人以顯性或隱性的影響。
所以如何讓文學發揮其最大作用是我們需要去思考的問題,文學應該讓人能夠自然而然與人生社會地哲理規律進行聯繫,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內容解讀和理論評析的就事論事中,不能只在理論里繞圈子,而要向外看,向現實人生看。而是要注重文學與人生的聯繫,更多探討經世致用的實用問題,由文學作品回歸到人生感悟,這是我們在進行文學創作時需要去思考的。
《吳宓的精神世界》,周軼群著,商務印書館2023年6月版。
摘錄5:吳宓解讀《紅樓夢》義理的哲學基礎是所謂的「一多」(One and Many)觀念,以「一多」 馭萬有,而能融會貫通。張世英在《九十思問》一書中說吳宓本人就是一個「一中有多,多中有一」之人,可以理解為他是一位善於「知行合一」的學人,不僅能夠在《紅樓夢》評論中貫徹「一多」(One and Many)這一哲學理念,且能在性格行為中同樣表現出「一中有多,多中有一」的特質,可謂一體而多面。
點評:「一多」觀念在我看來似乎是一種看問題的角度和方法,其實就是一種「以小見大、舉一反三」的人生觀,善於將想法付諸實踐,又善於在不斷實踐中受到啟發產生新的想法,能將生活中的各個方面進行關聯,從而獲得新的感悟。
而在吳宓身上,既體現在他對《紅樓夢》的評析上,也體現在他對待人處事上。再聯繫到我們的現實生活,這也讓我想到了最近老師門常提及的「學科交叉」,通過不同專業知識的融會貫通,相輔相成,從而獲得新的啟發。我們也要學會培養「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學術態度以及人生觀念。
《周汝昌紅學論稿》,高淮生著,智慧財產權出版社2017年12月版。
第五篇:《文學接受史:一種文學史的寫作實踐——評高淮生教授「紅學學案」系列成果的文學史寫作價值》(作者陳長利)
摘錄1:本文把 「紅學學案」系列成果的文學史寫作價值概括為三個方面,即認為它是一種文學接受史或效果史的寫作實踐,它超越了「傳統學案」寫作路數而具有「現代學案」之品格,它對文學史包括「紅學史」寫作具有多方面的方法論啟示價值。
點評:運用西方文論的知識原理如「文學接受」和「文學效果」闡釋「現代學案」,這樣的分析評論角度可謂新穎,詩人耳目一新。中國古典長篇小說研究、現代學術史寫作方式、西方批評模式之間的結合,開闊了我們的閱讀視野,值得我們進行跟深入的思考和探討,當然也值得我們去做寫作上的嘗試。
摘錄2:第一,開創性。以「學人」為主線的學案體紅學史寫法,在紅學史研究領域尚屬首例,它開闢了紅學學術史寫作的讀者之維。
第二,攻堅性。文學接受史,是由西方接受美學創始 人姚斯提出的,但是,他本人卻沒有完成這樣一部著作,且理論多次遭遇其它理論的質疑和挑戰,霍拉勃曾梳理接受美學面對的四大難題,包括文學穩定性的問題、讀者性質的問題、闡釋的問題、文學史的問題,接受美學理論者並未能夠很好的對這些問題做出有效回應,以至今日這一類文學史寫作的實際成果並不多見。
第三,示範性。「紅學學案」 系列成果產生,是在實踐領域的收穫,也必然反過來影響理論,從而對接受文學史理論建設具有意義,並帶來一定的示範效應,事實上,歷史上的重要作家、重要作品,只要它們在歷史上產生足夠的影響,均可以寫它們的接受史或效果史。
《港台及海外紅學學案》,高淮生著,智慧財產權出版社2019年12月版。
點評:總的來說,「紅學學案」在文學接受史層面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獨特的學案體紅學史寫法創前人未有之新,在接受文學史理論建設方面產生深遠影響,從而對後學產生示範效應。
我們無法想像高淮生老師用什麼樣的慧眼捕捉到「學案」這樣的切入點,又是以怎樣的勇氣、魄力和決心去堅持創作這樣一種「石歸大荒,情系紅樓;江山異代,千古評章」的「紅學學案」。
我們作為研究生所能做的,就是抱著一顆敬畏之心,通過仔細閱讀業已出版的「紅學學案」系列成果,來學習作品中呈現學人的個性精神的寫作方法以及由字裡行間所折射出的著作者所散發的閃光點。
摘錄3:在立案人選方面,他提出取決於撰述者的德才學識,以及立案學人的學術成果和學術個性的兼美。
點評:醍醐灌頂。原來立案學人的標準並不只在於學人的學術成果,撰述者的學識與學人的個性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評判標準。撰述者的學識積累代表著學案著作的基礎,沒有好的才學,如何架構如此龐大的框架?而學人的個性會呈現為學案的個性,這也是學案的閃光點的呈現。所以說,學人的個性也影響著學案的創作是否具有觀點的獨特性。
高淮生書明義題紅樓夢
要點概括:《紅學學案》的現代性體現:
1、時間上,學案中涉及的學人對象均處於中國現代時期。
2、內容上,新紅學的「啟蒙現代性」和 「審美現代性」。
3、旨趣上,「設學案以明 『個性』」,區別於傳統學案。
4、形制上,《紅學學案》是以引言、本論和結語為結構,則類似於現代學術論文引論、本論、結論三個部分,區別於古代學案。
5、方法上,知識考古學方法期待視野方法。視域融合方法對話的方法。關係主義方法。
點評:「紅學學案」的現代性主要體現在時間、內容、旨趣、形制、方法五個方面。其中,我比較感興趣的是談及方法的幾個方面——譬如知識考古學方法,概括起來就是一個「往回找」,通過追根溯源來抓住學人的個性,高淮生老師最擅長通過查閱學人書信、日記、回憶錄來進行體悟感受。
這一方法給我的啟發很大,令我豁然開朗。或許我們在做論文時也可以通過這種趣味的探索,從論文對象留下的筆跡入手,模糊「過去」和「現在」的界限,挖掘出對象有血有肉的性格魅力,就像一個活生生的人站在我們身邊。
其次,我也注意到對話的方法,高淮生老師的「紅學學案」除了作者與作品、學人的對話,還有學人之間的對話,這是一個讓我覺得很新穎的點。通過學人與學人的對話,將每一個獨立的章節以一種符合邏輯的方式聯繫起來,形成一個前後左右勾連的整體,進而形成一種自成一體的體系,這也最能考量現代學案撰述者的邏輯能力和整合能力,這對我們的寫作具有明顯的借鑑意義。
《紅樓夢叢稿新編》
結 語
此番閱讀之前,我自知對「學案」這個文體了解不多,要想入門,一個要先從定義入手,於是,我最先閱讀了《現代學案述要》一文。通過細讀,對「現代學案」的概念、立案原則、立案人選標準、立案選材、立案結體、立案筆法、立案之意義等有了比較完整的了解。
接著,通讀了胡適、俞平伯、吳宓三位學人的學案,不僅初步了解了百年紅學研究史中的代表學人的學術精神和學術個性,而且初步了解了學人研究應熟悉的基本方法和門徑。我以為,這三篇可謂現代學人研究的一種可模仿的範本,當然並非唯一可模仿的範本。
閱讀了陳長利對高淮生老師「紅學學案」系列成果的評論文章這是另一種心境,這一過程猶如一次尋求解惑的過程,又是一次探訪幽境的過程。
《紅樓夢新論稿》
本篇論文最令我感興趣以及最大收穫就是作者詳細闡述的方法論方面的啟示,包括「適用對象選擇、如何寫活學人思想、如何選擇方法、對其他文學史類型寫作的啟發,以及文學史寫作發展未來」等方面。這些頗為實用的方法論是非常值得我們這些初學者去了解並運用的。
縱觀五篇論文,我不僅在知識擴展和寫作技巧方面收穫了大量的啟發,而且在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等方面也得到了明顯的升華。
2023年10月12日晚修訂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