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2024年第4期目錄與內容摘要

2024-07-12     古代小說網

《文獻》2024年第4期

經部文獻研究

重論《書序》的今古文問題與漢初《尚書》學 高中正

內容摘要:今、古文問題是古史研究的一個重要議題,又以《尚書》的今、古文最為繁雜。西漢初年是否有今文《書序》,與《泰誓》「後出」、今文《尚書》之《顧命》《康王之誥》是否分篇等,相互糾葛,成為《尚書》今古文問題中的重要關節。漢初伏生所傳為二十八篇,《泰誓》在武帝末年以前已被發現,因官方政令而受博士傳讀,納入今文《尚書》系統,始有二十九篇之數。而今文《尚書》的《顧命》《康王之誥》兩篇為一,與古文《尚書》不同。熹平石經《尚書》來自歐陽本,以此為定點,可知漢代只有孔壁所出古文《書序》,今文家歐陽《尚書》的二十九篇之《序》是從古文《書序》摘抄而來。釐清今、古文交涉情況,對於了解漢初的《尚書》流傳、經學師法形成「前夜」學者間的交流互動,都有一定助益。

關鍵詞:《尚書》 《書序》 漢代今古文

明天啟元年王安舜刊本《詩經旁訓》,哈佛燕京圖書館藏。

朱熹《詩集傳》在明代的衍生及其學術意義 周榮

內容摘要:朱熹《詩集傳》在明代的衍生著作大體有四種類型。其中刪節本以刪削朱注為主要編纂方式,取便初學是其重要考量;刪選本取捨篇目、章句的原則,兼顧了科考的出題偏重和詩篇的辭章性;增注本摭拾眾說,或輔翼、或辯證朱《傳》,客觀上推動朱子《詩》學的擴容與突破;拼合本對朱《傳》進行二次改造,組合各類《詩》說文本以提供更為豐贍的經學知識和應試指導。明人不斷增、刪朱《傳》的文本內容,又熱衷於變換其外在形式,主要目的是服務於科舉制度下的廣大學《詩》階層。朱《傳》從宋到明的衍變軌跡,折射出近世《詩》學教育普及化的歷史進程,亦反映出與之相關的科舉教習、書籍流轉及商業出版等複雜歷史情境。

關鍵詞:《詩集傳》 衍生文獻 明代《詩經》學 宋明書籍史

清抄本《春秋釋例》,國家圖書館藏。

國家圖書館藏《春秋釋例》清抄本考論 許俊煒

內容摘要:國家圖書館藏《春秋釋例》清抄本四冊,第一、三、四冊是孔繼涵借翰林院纂修官楊昌霖初輯《永樂大典》成果抄錄的副本,保留了楊昌霖初輯時的案語批註,孔繼涵、廣栻父子的初校批點以及孔廣栻獲得殿本《釋例》後的補校考證;第二冊抄錄時間晚於前者,吸收了第三、四冊的初校成果,調整了正文格式,據行款與內容推斷,是孔繼涵刊刻《微波榭叢書》本《春秋地名》《春秋長曆》的底本。初輯錄副本保留了《釋例》的部分篇次,可推知《釋例》篇序是按經文之傳有相應發凡解禮之例的原則進行編排,從而發現館臣妄改篇序之謬;存錄了被館臣誤刪的「弒戕例」篇題及經傳,可據此揭櫫《釋例》歸併《春秋經傳集解》例目的編纂原則。全面考察從初輯本到四庫本之間的處理細節,可知館臣輯佚並非單純地移錄文獻條目,而是用更為靈活的手段復原《釋例》。

關鍵詞:杜預 《春秋釋例》 《永樂大典》 孔繼涵 孔廣栻

子部文獻研究

隱藏在《道藏》中的兩篇書儀

——《通啟儀》《弔喪儀》考 劉傑

內容摘要:現存較完整的書儀多撰於開元天寶之後,早期書儀數量少且殘缺嚴重。收錄於《道藏》中的兩篇書儀——《通啟儀》《弔喪儀》恰可彌補這一缺憾,對唐代書儀研究意義重大。將兩書儀與敦煌書儀對比後發現:唐代書儀中的「十二月相辨文」有一定的演變脈絡,並可據此推斷《朋友書儀》約撰於開元天寶年間;早期書儀中各書的正文首句為「感思」之語,至遲到開、天間杜友晉的《吉凶書儀》已刪去這部分內容;早期書儀的書體及書寫範式,如對單復書與平闕的使用,與開、天后書儀有一定差別,而開、天后對單復書的革新在初唐業已出現。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道門內部所用書儀參照類比俗人間的倫理而製作,俗人與道士、師與弟子、師兄弟之間的關係都對應著特定的俗人倫理。除兩書儀外,《道藏》中還有一些其他有關中古禮制的文獻,希望能夠引起學界的重視。

關鍵詞:唐代書儀 道士書儀 十二月相辨文 單復書

慧琳《一切經音義》目錄與佚書再檢討 姚雪瀅

內容摘要:慧琳《一切經音義》的正文中有多處與其目錄相關的注釋。考證可知其以一部入藏目錄為全書框架,此目錄以《開元錄》為遠源,系年大抵在《貞元錄》之前。在實際編撰中,慧琳對這部目錄的書目有所增刪和調序。利用詞條、注釋等線索,可考察慧琳音注「此方撰述」類典籍中的《釋法琳本傳》《崇正錄》 《無行法師書》等佚書。《釋法琳本傳》是對《法琳別傳》的增訂,其第四卷錄有法琳的《繡像頌》,此書的出現可能與德宗朝的佛教政策有關。《崇正錄》的問世時間最早是武后朝,此書大量摘錄《辯正論》《甄正論》中有關道教的內容。考察慧琳《音義》目錄及具體書目,可對中唐時期漢文佛典的面貌有更深刻的認識。

關鍵詞:慧琳 《一切經音義》 目錄 法琳 《崇正錄》

明萬曆四十年安正堂重刊本《新板增補天下便用文林妙錦萬寶全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

近世《山海經》的圖像傳承與知識環流

——以《萬寶全書》「諸夷門」為線索 程夢稷

內容摘要:近世《山海經》的圖像生產是《山海經》接受史中引人矚目的現象。作為民間隨用隨棄的「兔園冊子」,既有討論中難覓蹤影的《萬寶全書》,在《山海經》博物化、獵奇式的接受脈絡中,以「諸夷門」這一部類重組了神怪鳥獸、遠國異人的圖文知識,並與胡文煥圖本等坊刻俗本共同構成通俗文化視野中《山海經》知識的異文網絡。此類知識一方面在清代重新被收編進《山海經》注本,與正統《山海經》學匯流;另一方面沿循《山海經》在後世的接受軌跡,進一步逸脫原始地理志的文本框架,與類書、畫譜、民間版畫甚至域外圖像發生互動。在這一意義上,「諸夷門」為理解古典知識在民間的閱讀與接受,乃至近世書籍、圖像的知識環流提供了新的線索。

關鍵詞:《山海經》 圖像 《萬寶全書》「諸夷門」 知識環流 接受史

清抄本《宦海聞見錄》,上海圖書館藏。

張祖基及其《宦海聞見錄》初研 鄭小悠

內容摘要:上海圖書館藏抄本《宦海聞見錄》是一部記錄清朝嘉道年間官場百態的筆記類文獻,具有重要史料價值。因其僅存殘本,作者闕如,題名著錄有誤,而湮沒無聞,未被學界利用。經考證得知,該書作者名張祖基,直隸滄州人,歷任山東、浙江兩省知縣,具有豐富的地方行政經驗,尤其精於讞獄。該書所記系作者一生宦海聞見,諸事皆有所本,是「嘉道中衰」的官場鏡像。作為一名畢生沉淪下僚的能吏,作者以基層官員視角表達對王朝政治的看法,剖陳與上司同僚的互動,整部著作將強烈的個人色彩寓於時代大勢之中,是微觀史研究的經典史料。

關鍵詞:《宦海聞見錄》 張祖基 史料價值

文獻整理方法

宋蔡琪家塾刻本《漢書》,《中華再造善本》影印本。

宋祁《漢書》校本復原

——略論「蕭該《音義》」之離析與校理 陸駿元

內容摘要:充分理解蕭該《漢書音義》的撰寫體例與宋祁校勘《漢書》的原則後,可將蔡琪本所附「蕭該《音義》」從「宋祁校語」中離析出來,並將卷八十一後的宋祁校語復原為批校形態,從而徹底廓清相混已久的兩類文獻。經整理,共離析出蕭該《音義》288條、宋祁校語141條。南宋刊刻者根據多個遞抄本彙集刊成蔡琪本、慶元本一系刊本中的宋人校語,由於其中集合宋祁原校、遞抄者補校以及書商所增「名儒辯論」共三個層次的校語,導致刊本面貌訛亂。蔡琪本大致反映遞抄底本之原貌,慶元本則已有所加工。宋祁校語進入刊本,又逐漸被刊落的過程,揭示了在顏《注》的文本框架下,六朝舊本最終淪亡的歷史過程。

關鍵詞:《漢書》 蕭該《音義》 宋祁校語 批校形態 蔡琪本

殘宋本《太玄經》,《中華再造善本》影印本。

宋本胡次和《太玄集注》復原及相關問題考論 沈相輝

內容摘要:胡次和《太玄集注》是繼司馬光《太玄集注》之後又一部集《太玄》注釋之大成的著作,約成書於南宋寧宗慶元年間,原十二卷,今存殘宋本不足一卷。《永樂大典》中抄錄了此書,故可結合殘宋本對此書進行復原。胡氏《集注》直接集錄的《太玄》注有五家,其中「范雲」為范望《太玄經解贊》,「司馬雲」為司馬光《太玄集注》,「章雲」為章詧《太玄經》注,「邵雲」為邵雍《太玄准易圖》,「鄭雲」則很可能為鄭剛中《經史專音》。其中章、鄭、邵三家之書皆已亡佚,故三家之說獨賴胡氏《集注》得存。此外,胡書亦可校正今日流傳之范、司馬二家書中不少訛誤,校勘價值不小。復原此書不僅可推動《太玄》文獻的整理與研究,亦可彌補學術史上的缺環,豐富和深化對《太玄》學史、《易》學史乃至宋代學術史的認識。

關鍵詞:《太玄集注》 《永樂大典》 胡次和 司馬光 范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a3708c47300588e0d1f1178c27f6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