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小長假將至,通過社交平台尋找「旅遊搭子」成為不少年輕人的需求。對此,有的是為了人多熱鬧,有的是為了增添一份安全感,也有的是為了分攤費用、節約成本。然而,據中國新聞網等媒體報道,不少看似美好的「旅遊搭子」,結果卻可能是一地雞毛,甚至暗藏詐騙、涉黃等陷阱,應務必擦亮雙眼、謹慎尋找。
「搭子社交」是近年來在年輕人群體中廣泛流行的社交方式。一方面,現在的年輕人具有更強的邊界意識,更加注重維護獨處空間與自己的「私人領地」;另一方面,在日益原子化的當下,年輕人又渴望在某些場景下以陪伴對抗孤獨。為了實現這種巧妙的動態平衡,「飯搭子」「電影搭子」「健身搭子」「逛街搭子」等紛紛湧現,其本質是一種陪伴而不越界的「有限社交」。對「旅遊搭子」的尋找,也可視作「搭子文化」當中的一簇。
然而,「旅遊搭子」又有其特殊性。除了往往需要在一起相處更長的時間之外,旅遊還是一種復合式社交,涵蓋食宿、出行、遊玩等諸多場景,並且需要進行攻略設計、計劃安排、酒店預訂等複雜而瑣碎的事務,涉及性格、愛好、消費理念等諸多要素。因此,找到稱心如意的「旅遊搭子」的難度更大,隱藏陷阱的「草叢」也格外多。
於是我們看到,相當一部分尋找「旅遊搭子」的帖子只能石沉大海,最終還得自己獨自旅行;還有一些人雖然組隊成功,卻因為觀念不合,只能無奈地互相遷就,結果是誰也玩不舒坦。此外,無論「搭子社交」如何流行,「旅遊搭子」從本質上說也不過是剛剛通過網絡認識的陌生人,與聊天軟體剛剛興起時的「見網友」異曲同工,在人身安全等方面都難免需要進行更為慎重的考慮。
此外,還有一些所謂的「旅遊搭子」打起了違法的算盤。比如,據極目新聞報道,今年九月,重慶遊客趙女士就在某社交平台發帖,稱自己因輕信「旅遊搭子」可以幫忙預訂酒店房間,損失了3000元定金;還有一些帖子其實是披著找「搭子」外衣的廣告,試圖以虛假營銷的方式吸引待割的「韭菜」。更過分的是,有些人嘴上說著找「搭子」,心裡滋生的卻是別有所圖的「黃色主意」,甚至有人將其做成了涉黃生意。
說到底,網絡終究是一個擬態環境,「搭子」寄託著的卻是現實生活中的需求,「旅遊搭子」又有著格外鮮明的現實生活特質。從虛擬到現實的跨越,讓「尋搭之路」坑窪密布。於年輕人來說,首先要做的就是在心底上一把安全之鎖,做到不輕心、不輕信,避免與陌生人同去過於偏僻的地點,並且及時將出行信息告知親友。此外,也要以法律思維強化自己的維權意識與維權能力,比如有律師建議,雙方可以簽訂一個簡單的合作旅遊合同,約定分工合作、費用分攤、保護隱私、退出機制等,這種合同也未必要雙方正式簽字,在微信上協商確認,同樣有合同效力。在遭遇詐騙等行為時,要及時向有關部門舉報,維護自身權益。
此外,平台要強化責任意識,通過智能篩查與人工標註相結合的方式,加強對相關帖子的審查力度,一旦發現敏感詞或疑似廣告,都要進行及時處置。相關部門也應建立預警機制與快速反應機制,及時處理旅行者舉報,把對於人身安全的保障放在第一位,不能讓「旅行搭子」的盲盒成為「潘多拉魔盒」。
周燃 來源:中國青年報
[ 責編:王宏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d1dc5fced556ee3be965f942584b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