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勝:《〈西遊記〉與西遊故事的傳播、演化》

2023-09-23     古代小說網

原標題:胡勝:《〈西遊記〉與西遊故事的傳播、演化》

《〈西遊記〉與西遊故事的傳播、演化》,胡勝著,中華書局2023年8月版。

內容簡介

該書首先沿襲《西遊記》「百回本中心」的傳統思路,圍繞《西遊記》成書、版本、影響,以及人物形象、情節演化等問題展開討論,既有對三藏、悟空等主人公原型的探究,也有對鐵扇公主、女兒國王等配角形象嬗變軌跡的勾畫;亦不乏對稀見版本(如「閔齋堂本」)的源流考辨。在此基礎上,作者跳出「百回本中心」的思維定勢,將研究對象還原為「西遊」故事,進行跨文本、跨地域、超媒介、多民族方向的探討。

通過對散落民間的珍稀資料(如泉州傀儡戲《三藏取經》《受生寶卷》等)的深入發掘,結合戲曲、說唱、圖像等文本系統自身的藝術傳統和表現成規,還原「西遊」故事生成、演進的歷史生態,進而發現其內在規律。故事的演化、傳播歷史並非百回本的成書、影響歷史。

目 錄

緒論:跨文本視閾的生成

——新時期《西遊記》研究之檢討

百回本的流播、衍變

論百回本《西遊記》的藝術形象重塑

——以孫悟空與豬八戒形象的演進為例

從鐵扇公主形象的藝術演變透視百回本《西遊記》的藝術創新

女兒國的變遷

——《西遊記》成書一個切面的個案考察

從《心經》在《西遊記》成書過程中的地位變遷看小說意蘊的轉換

「金蟬脫殼」有玄機

——說百回本《西遊記》中金蟬子的名實之變

《西遊記》與全真教關係辨說

——以「車遲斗聖」為中心

楊悌《洞天玄記·前序》所引《西遊記》辨

《西遊記》與「目連戲」淵源辨

地域、信仰與西遊故事的變遷

重估「南系」《西遊記》:以泉州傀儡戲《三藏取經》為切入點

疊加的影像

——從賓頭盧看玄奘在「西遊」世界的變身

小議「和合二仙」寒山、拾得與《西遊記》的淵源

民俗話語中「西遊」故事的衍變

——以常熟地區「唐僧出身」寶卷為例

《受生寶卷》與早期「西遊故事」的建構

圖像與科儀:《新見〈西遊記〉故事畫》論略

案頭與場上之流轉

一「山」一世界

——由兩種《平頂山》劇本看宮廷與民間「西遊戲」的差異

論兩齣稀見戲《蓮花會》與《收八怪》

——兼及「西遊戲」的俗化

超度科儀與《西遊記》的傳播

——以莆仙戲為考察對象

閩齋堂本《西遊記》版本淵源論

後記

後 記

這本文集是我《西遊記》研究的一個小結。算起來,從發表的第一篇論文(《論孫悟空與豬八戒形象的藝術演進》,2004年),到新近寫成的《圖像與科儀:新見〈西遊記〉故事畫論略》,整整過去了十八年。

《明清神魔小說研究》

看著這個「吉祥數」,腦海中不由自主冒出京劇《武家坡》的一句戲詞:「十八年——老了王寶釧!」不必臨鏡自照,也可想見自己的變化:從當年初出茅廬的稚嫩「青椒」,轉眼已變成知天命之年的「老」師——不折不扣的油膩大叔。

好在除了「油膩」之外,到底攢下了些看上去不甚「油膩」的文章。它們伴隨了我的成長,是我在學術道路上迤邐行來的真實記錄,承載了我的歡笑與悲傷。既有心緒煩亂,「終日不成章」的低落、氣苦,也不乏如有神助、一氣呵成的洋洋自得。

回顧當初,我是百回本「中心說」的追隨者。從早期「論百回本創新」那一系列文章(涉及孫悟空與豬八戒、鐵扇公主、女兒國等人物、情節衍變)不難看出,都是從成書、版本、人物形象演化來選題、立論,中規中矩地完成著「規定動作」。

然而,隨著資料搜集、整理過程中的不斷「發現」,原來深信不疑的「成說」開始在我心中動搖。在梳理了大量戲曲(既有鴻篇巨製如宮廷大戲《昇平寶筏》;也有民間小戲如「仙游本」《雙蝶出洞》、更有涉黃遭禁的《收八怪》)、說唱(如《西遊道場寶卷》、江淮神書、子弟書),以及其它一些歷來不為人所重的文獻之後,我眼中的「西遊」世界在悄然改觀——兀立中央的「須彌山」固然巍峨依然,環繞周圍的「四大部洲」板塊卻變得愈來愈清晰。

尤其2017年,幸運地獲批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西遊說唱文獻整理與研究」和重大招標項目「《西遊記》跨文本文獻資料整理與研究」,促使我進一步調整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格局。

這期間,與趙毓龍教授合作,先後校注出版了《西遊戲曲集》(人民文學出版社)、《西遊說唱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另有《西遊寶卷輯校》即將推出。這三部專題資料文獻的收集整理,標誌著我研究視閾的轉換。

胡勝、趙毓龍校注《西遊戲曲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年5月版。

因為固有的「百回本中心」的思維定勢,讓我們忽略了太多遺落在百回本《西遊記》之外的「西遊」故事。而它們原本自成一體,既有其獨特的藝術成規,也有特定的傳播時空,以及非文學的演化邏輯。它們不遵循百回本生成的轍軌,自成閉環,自洽自足。

挖掘它們生成、演進的內在規律,使我們不得不承認:「不是所有的藝術經驗都必然指向百回本小說,也不是所有的藝術經驗都必然從百回本小說流出。」(《西遊說唱集·前言》)

這一點從稍後的《重估南系〈西遊記〉:以泉州傀儡戲<三藏取經>為切入點》《疊加的影像——從賓頭盧看玄奘在「西遊」世界的變身》《小議「和合二仙」寒山、拾得與〈西遊記〉的淵源》《〈西遊記〉與目連戲淵源辨》《〈受生寶卷〉與早期西遊故事的建構》等系列文章的發表,可以更清晰地體現出來。這些文章是我再作筏、重搖櫓,於「西遊」世界二度探尋的結果,也是我一路成長的收穫。

這本文集中的文章先後發表於《文學遺產》《社會科學輯刊》《社會科學戰線》《民族文學研究》《復旦學報》《南開學報》《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明清小說研究》等刊物上,其中幾篇被《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衷心感謝諸多編輯老師不棄寒蹇,以扶貧幫困的心態對我的一路扶持!正是他(她)們的包容、鼓勵,才有今天這本小書的問世。我要對他們致以最誠摯的謝意!

當然,還要感謝身邊親友們不離不棄的襄助之情。感謝趙毓龍教授,他幫我承擔了一部分文稿的潤飾、校對工作;感謝趙鵬程博士幫我核對引文;感謝門內馮偉、呂行、張紫陽諸多弟子的辛勤付出。

《西遊說唱集》,胡勝、趙毓龍輯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10月版。

感謝劉勇強兄慨然賜序,他的淡然、洒脫是我心目中「素心」學者應有的樣子。

感謝中華書局周絢隆兄、羅華彤先生、齊浣心女士的鼎力支持。

最後要感謝馮(其庸)老,他為本書所題名簽已在我的書架上靜靜放置了十餘年。如今先生已歸道山,而我的《西遊記研究》卻遲遲未能付梓,思之汗顏!先生提攜獎掖後進之心,永遠感銘!願先生在天國安好!

感恩所有相遇!願好人一生平安!

(此時,放眼窗外,疫情下的街道分外清冷,再無車馬喧囂,只有快遞小哥的身影偶爾閃過。祈願疫情早散,玉宇澄清!)

壬寅年春月 於秋省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81b84a38e6eb9c989784816f3addc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