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敢:我與王進珊先生

2023-08-26     古代小說網

原標題:吳敢:我與王進珊先生

我是徐州師範學院首屆碩士研究生,是先師王進珊先生的開門弟子。開學前一天,我按響先師家門鈴。「你是吳敢!」先生開門便說。我與先生素未謀面,這次是開學前例行拜師,心裡本有點緊張,一句話拉近了距離,剎那間溝通了心靈。

王進珊先生老年照片

那年先生七十有三,而我也已界鄰而立、不惑之間。很久以後,一次先生與我話舊,他說當時頗有老來得子之感;而我半路出家,也好像一下子摸到了山門。

畢業後我到徐州市文化局工作,後來被任命為副局長、局長。1985年6月8-12日,首屆全國《金瓶梅》學術討論會在徐州舉辦。

1985年6月8日首屆全國《金瓶梅》學術討論會合影於徐州,前排右起第十二人即王進珊

1986年10月21—25日,第二屆全國《金瓶梅》學術討論會在徐州舉辦。

1986年10月21日第二屆全國《金瓶梅》學術討論會合影於徐州,前排左起第十七人即王進珊

1989年6月15—20日首屆國際《金瓶梅》學術討論會在徐州召開。

1989年6月15日首屆國際《金瓶梅》學術討論會合影於徐州,前排左起第八人即王進珊

1999年1月30日,先師病逝,適值我隨徐州市教育代表團在美國訪問。師母等我2月1日趕回徐州,方為先生料理後事。因先生無子女,遂執弟子之禮,盡子女之心。

1989年6月16日徐州市京劇團為首屆國際《金瓶梅》學術討論會演出《李瓶兒》,前排左起第五人即王進珊

3日上午,徐州師範大學為先生舉行追悼會,徐放鳴主持,周明儒致悼詞,何賦碩、朱淮沂、金允明、楊亦鳴、邱明皋、田培松、孫敦修、趙碧凌、趙彭城、張遠芬、唐晉元等二百餘人參加,王門弟子鄧瑞瓊、薛屹峰、胡正強到齊,李時人亦從上海趕來,遂由胡正強捧遺像,我抱骨灰盒,送至漢王公墓,入土為安。先生沒有子女,我作為掌門弟子,當然應該盡心盡責。

一年之後,我與師母唐采湘以及相關師友組成編委會,編輯出版了三卷本《王進珊選集》,2000年12月文化藝術出版社一版。

《王進珊選集》

2017年10月24日,我撰寫一文《先師王進珊先生的學術交往》(載《文匯學人》第324期,2017年12月29日;又載《曲學》第6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12月),用為先生百年冥誕祭奠。其文曰:

今年(2017年)是先師王進珊先生一百周年誕辰,茲據先師遺存書信撰寫此文。

王進珊(1907年10月24日——1999年1月30日),江蘇省如皋市人,中國孔子基金會理事,中國古代戲曲學會理事,江蘇省民革第四屆委員會顧問。

王進珊先生青年照片

1926年畢業於南通師範,次年9月考入中央黨務學校第一期,參加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北伐宣傳隊。

1928年因參加國民黨改組同志會遭蔣介石密令搜捕,逃亡上海,後輾轉鎮江、蘇州、江寧、武漢、重慶等地從事文藝活動,結識大批進步作家。

1929年加入民眾劇社任秘書,「九·一八」事變後曾主持江蘇省省會反日救國會,赴南京面見蔣介石,要求出兵抗日,再次遭到迫害,棄職還鄉。後主編《江蘇商報》文藝副刊及《京江晚報》副刊《睡蓮》。

王進珊先生中年照片

1933年9月至1934年6月在江蘇反省院任訓育員時,簽署釋放了一批革命進步人士。

1938年到重慶後,歷任藝文研究會編譯委員、獨立出版社文藝編輯、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編輯專員、教育部第二社會教育工作團視察員、中央政治學校教授、中央文化運動委員會專員,先後主編《文藝叢書》《文藝月刊》《文藝先鋒》半月刊等,並加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

王進珊先生副教授證書

1944年3月1日教育部長陳立夫簽發副教授證書,1946年6月10日教育部長朱家驊簽發教授證書。

王進珊先生教授證書

抗戰勝利後,歷任《申報》副刊《春秋》主編、《文學》主編、教育版主筆、《申報》館資料室副主任,中華全國文藝作家協會第一、第二屆理事,上海文藝作家協會常務理事兼總務組主任,遷滬的南通學院教授兼教務主任,南京中央政治學校、上海法商學院、中國新聞專科學校教授,上海市美術館籌備處編輯委員會委員等。

建國後,歷任上海人民廣播電台編輯,上海學院教授,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1955年因胡風問題遭人誣陷,被江蘇省公安廳逮捕審查,此事因江蘇方面事先未與其任教的復旦大學通氣,致使一年以後先生無罪釋放時,復旦方面不再接收,而被改派至無錫市江蘇師專任教,後成為徐州師範學院(今江蘇師範大學)教授,與吳奔星、廖序東教授等為該院中文系建系元老之一。

先生因1955年冤案事在1958年即被剝奪了公民權,在社教運動中被強迫勞動改造,文革期間更是在劫難逃,受盡磨難,直至1978年5月方始恢復工作。1978年9月國家恢復研究生招生制度後,成為全國首批碩士研究生導師。

王進珊《六朝事跡編類》

王進珊先生創作發表的話劇劇本有《雙照樓》《柳暗花明》《日月爭光》《金縷曲》《晚香

玉》《破棉襖》《鹽的故事》《漁樵耕讀》等8部;戲曲劇本有《萬花樓》《情探》《吹簫引鳳》《晴雯》《活捉王魁》等5部;散文集有《山居小品》,收錄抗戰時期的散文20篇;古代文學作家評傳有《〈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愛國詩人杜甫》《人民詩人白居易》《愛國詩人陸遊》等4部,整理編校著作有《六朝事跡編類》《〈申報〉文藝副刊編校叢錄》等2種;晚年又籌劃完成了30萬字的學術著作《戲文敘錄》,收入王秋桂主編之「民俗曲藝叢書」。2000年12月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王進珊選集》三卷。

王進珊《申報文藝副刊編校叢錄》

王進珊先生是學者型的作家,才子型的學者,歷經坎坷的教授,擅長副刊的編輯,不失赤子之心的老人。

因為歷任報刊副刊主編,使先生廣交文友,與郭沫若、盧冀野、戴望舒、余上沅、施蟄存、臧克家、陳白塵、田漢、洪深、章士釗、于右任、閻折吾、田仲濟、董每戡、譚正璧、陳瘦竹、宗白華、趙景深、劉開渠、鳳子、謝冰瑩、沈從文、林庚、孫望、陸侃如、馮沅君、茅盾、老舍、黃芝岡、李長之、徐悲鴻、徐中玉、鄭逸梅、蔣星煜先生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情誼。平反後與顧頡剛、朱東潤、匡亞明、賈植芳、施南池、卜少夫、趙清閣、吳奔星、陳多、吳新雷先生等交往頗多。

茲依年齒敘錄如次:

古史辨學派創始人顧頡剛(1893—1980)是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部委員,中國史學會理事,全國文聯委員,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第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他應毛主席、周總理之託,負責校點《資治通鑑》《二十四史》,作出了重要貢獻。

顧頡剛信函

20世紀50年代初顧頡剛先生歷任上海市文管會委員、上海圖書館籌備委員、上海學院教授、復旦大學教授等,是先師故交,其時過從甚密。該信寫於1978年5月15日,其時先師剛剛平反,可見他們恢復聯繫速度之快。

著名戲劇理論家洪深(1894—1955)是中國現代話劇和電影奠基人之一,歷任北京師範大學外語系主任、文化部對外文化事務聯絡局副局長、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文化聯絡局局長、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副會長。

王進珊先生文章

先師1982年寫有一篇《洪深先生的一篇文章和兩封信》,洪深先生那篇文章刊登在1947年1月1日《申報·春秋》,題目是《話劇的倒退兩步與邁進三步》,當時的《春秋》主編正是先師。1948年洪深在廈門大學任教期間曾排一話劇《大涼山恩仇記》,並攜劇到上海演出,先師對其多有幫助,洪深先生返回廈門大學之後給先師一信云:「進珊先生吾兄:《大涼山恩仇記》上演,多承介紹,至感至謝!以後如有機會,尚祈鼎力吹噓。弟已回廈,頭痛又發,奈何?!專此,即請撰安。弟洪深啟,三七,五,十六」。

上海文史館館員鄭逸梅(1895—1992)是小品大家,素以「報刊補白大王」聞名於世。鄭逸梅先生曾在上海編輯《華光半月刊》《金剛鑽報》,與先師互相約稿,自然久有交往。

鄭逸梅信函,該信寫於1984年5月12日。

先師雖然書畫兼擅,但尤喜以畫贈友。該信即鄭逸梅先生收到先師贈畫後的回信,信中終生筆耕不輟的志趣與老年孤寂之情,均躍然紙上。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朱東潤(1896—1988)是中國文學批評史學科奠基者之一,中國現代傳記文學的拓荒者,歷任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務院古籍整理規劃小組成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上海古典文學學會名譽會長、《中華文史論叢》主編等職。先師收有其題贈的四尺三開條幅多幅,在文人字畫中可謂珍品。

朱東潤信函

該信寫於1983年1月15日,是對先師詢問的回答。徐州師範學院中文系當時已經獲得古代漢語、現代漢語、古代文學、現代文學的碩士研究生招生資格,其首屆研究生7人(其中即有先師所招收的2名,即在下與鄧瑞瓊師兄)已於1982年畢業。現在已經無法得知先師詢問的原由,但朱東潤先生的認真負責的態度可以一覽無餘。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趙景深(1902—1985)是中國古代戲曲小說研究專家,歷任北新書局總編輯、上海市政協委員、中國古代戲曲學會副會長、中國俗文學學會名譽主席等職。趙景深先生是在先師編輯的報刊上發表文章較多者之一,其一生主編和參與編輯過的刊物和報紙副刊也有幾十種之多,與先師又曾為復旦大學同事,關係自非一般。

趙景深信函

該信寫於1979年3月16日,內容是關於研究生培養。當時先師正準備招收首屆研究生,依先師辦事精到的習慣,他寫給趙景深先生的信應是多方詢問。從信中可以看到,趙景深先生以己為例,有問必答,不厭其煩。

著名文學家聶紺弩(1903—1986)是中國現代雜文史上繼魯迅、瞿秋白之後,在雜文創作上成績卓著的戰鬥雜文大家。歷任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輯兼古典部主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常務理事、全國政協委員等職。

聶紺弩信函

先師與聶紺弩先生有著相似的經歷,又都在胡風事件中受到牽連,相處感情自當異常融洽。該信寫於1979年,為聶紺弩夫人周穎所寫,其惺惺相惜之情溢於言表。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施蟄存(1905—2003)是中國最早的「新感覺派」代表,1932年在上海主編大型文學月刊《現代》,並從事小說創作,又相繼執教於多所大學,與先師學術經歷相仿。

施蟄存信函

1985年6月施蟄存先生邀請先師為碩士研究生宮曉衛的學位論文審閱人與答辯委員會主席,安排至為精到。他們關於先師崑曲劇作《晴雯》的討論,已是曲家文獻。

南京大學原校長匡亞明(1906-1996)是一位老革命,晚年任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組長。其主持編寫的大型學術叢書《中國思想家評傳》,總計200部、6000餘萬言,是具有原創性的思想文化項目。其親自承擔撰寫的《孔子評傳》,是其中的一部核心著作。在編寫《中國思想家評傳》的過程中,我手頭收集到其與先師的6封信函。

匡亞明信函

先師在受迫害期間曾反覆研讀《論語》,一本正中書局1943年出版的徐澄宇編著之《論語會箋》被先師批得密密麻麻。

王進珊先生批註《論語》

從信中知道,匡亞明先生對先師很為器重,在《孔子評傳》撰寫過程中,幾乎所有章節都曾寄送給先生閱正。

南京大學中文系原主任陳白塵(1908—1994)歷任上海市文聯秘書長、上海電影製片廠藝術委員會主任、文化部劇本創作室主任、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人民文學》副主編、全國文聯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文聯名譽主席、全國政協委員。其主持建立的南京大學戲劇影視研究所是國內第一個戲劇學專業博士點。

陳白塵信函

從信中知道,他們的交誼至少可以追溯到1929年。其後先師多次將劇作送請陳白塵先生探討,因系至交,陳白塵先生有時直言,如說《活捉王魁》「難入時人之目」雲。他們都是匡亞明先生的摯友,自然又增進了一層友誼。陳白塵先生的夫人金玲與師母唐采湘亦是好友。

復旦大學中文系原主任賈植芳(1915—2008)1955年也因捲入胡風冤案而被捕,在上海市第二看守所監禁十年,1966年釋放後又在復旦大學印刷廠勞改了13年,1978年9月平反,1981年1月恢復工作。賈植芳先生與先師曾為同事,又有著相似的經歷,自然格外親切。

賈植芳信函

《契訶夫手記》是賈植芳先生的代表性翻譯作品,看來很受讀者喜愛。著名戲劇教育家、中國話劇先驅余上沅(1897-1970)先生解放後1959年前在復旦大學任教,從信中知道他們也是至交。

我手頭收有施南池先生(1908—2003)致先師的13封信函,是先師留存的故交信函較多的一例,僅次於蔣星煜先生(17封),與卜少夫先生(12封)、趙清閣女史(9封)、吳新雷先生(7封)分列前五位。

施南池先生1928年畢業於上海美專,歷任上海美術館籌備處主任、上海師範大學藝術系教授、上海市文史館館員,是中國現代著名詩、書、畫家。先師亦是多才多藝,詩文書畫無一不精,與施南池先生應是志趣相契。先師每有創作,諸如《〈申報〉文藝副刊編校叢錄》《活捉王魁》等必奉請施南池先生斧正。

施南池信函

《申報·自由談》主編卜少夫(1909—2000)歷任重慶《中央日報》副總編輯、南京《中央日報》總編輯、上海《申報》副總編輯,與先師系申報社同事,又都是副刊主編,而且《申報·春秋》因為先師所約撰稿人多為進步人士,其中還有不少共產黨人,受到陳布雷的訓斥,並將《申報·春秋》合併給《申報·自由談》,因此他們之間多有往來。上海解放後,卜少夫先生轉任香港《新聞天地》雜誌社社長,直至先師平反才恢復了聯繫。

卜少夫信函

1990年10月5日,為《新聞天地》紀念出版47周年而印製新年特大號事,卜少夫先生向先師約稿,先師旋即寫有一文《卜少夫的金聖嘆條幅》。

王進珊文章

南通師範學校由張謇創建於1902年,是中國師範教育的三大源頭之一。上海市委第一任秘書長劉瑞龍(1910—1988,劉延東之父)先師的同班同學,江蘇省教育廳原廳長吳天石是先師的下一屆同學。

劉瑞龍信函,該信寫於1949年9月29日。

劉瑞龍先生後調北京任農業部常務副部長、黨組副書記,先師寫有一篇《遺忘的往事》,內中講到 1981年8月先師平反後不久,劉瑞龍先生即約他到北京暢談往事,說先師是我黨早年朋友、解放前為黨做了不少好事云云。

國際著名紅學家和歷史學家周策縱(1916—2007)是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東方語言和歷史系終身教授、國際《紅樓夢》研究會主席、國際中國現代文學討論會主席。

周策縱信函

周策縱先生抗戰期間在重慶曾先後主編《新認識月刊》《市政月刊》《新批評》等刊物,並擔任民國政府主席侍從室編審(秘書),與先師職務相仿,他們的交往應該就在該時該地。

周策縱信函

上海藝術研究所研究員蔣星煜(1920—2015)是《西廂記》研究專家,先師後來編輯出版《〈申報〉文藝副刊編校叢錄》時曾以蔣星煜先生《王進珊與<申報·春秋>》為代序。蔣星煜先生是我碩士論文的答辯委員,仿科舉稱呼是我座師。

先師保存的蔣先生的信件,多是當年答辯前後的往來信函。先師與蔣先生1940年相識,當時先師是《文藝先鋒》主編,蔣先生初出茅廬,先師曾頻頻向蔣先生約稿,對蔣先生助益頗多,他們可謂亦師亦友。後來先師編著《戲文敘錄》,蔣先生幫助甚多,亦算是一還一報。

蔣星煜信函

我還有兩位座師,一位是陳多先生(1928—2006)。

陳多信函

陳先生曾任上海戲劇學院戲文系主任、上海戲曲學會會長等職,是戲劇藝術教育家和戲曲研究專家。2005年1月為申報徐州師範大學(現江蘇師範大學)戲劇戲曲學碩士點與古代文學博士點,校方派遣我和趙興勤兄去上海找該專業方向專家請益,1月17日晚在棠柏賓館昆明湖廳舉行座談會,陳先生與齊森華、葉長海、趙山林、俞為民、李祚唐、黃保華諸先生均為所請嘉賓。會間,陳先生還曾回憶在徐州讀中學的往事,言談之間,頗多感慨。

另一位座師是吳新雷先生(1933—)。

吳新雷信函

吳先生是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古代戲曲學會常務理事,崑劇學主要創建人之一,戲曲研究專家。吳先生曾協助匡亞明先生處理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室日常事務,因此與先師交往頗多。先師每有事端,不論是學術方面的,還是事務方面的,總給吳先生通報,吳先生也總是盡心盡力代為籌劃。因為先師、吳先生和我都在江蘇省工作,在三位座師中間,我與吳先生也是請益最多。吳先生爽朗率真,語言與笑聲總是連環相間,往往未見其人先聞其聲,使人至感親切溫馨。

吳敢

2023年8月18日於彭城敏寶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5c53fb31a2b8bba76734e01eea4d080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