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探高標準農田裡的「豐收密碼」

2023-04-10     光明要聞

原標題:共探高標準農田裡的「豐收密碼」

  【一線講述】    編者按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嚴守耕地紅線,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切實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們不斷探索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的方式方法。正值春耕時節,記者帶您走近幾位躬身忙碌的農人,共同探尋高標準農田裡的「豐收密碼」。

4月8日,插秧機在福建省浦城縣臨江鎮萬鑫家庭農場高標準農田裡開展再生稻插秧作業。新華社發

祖孫三代種糧忙

講述人:湖南省益陽市南縣白吟浪村種糧大戶 楊國安

這幾年,得益於國家試點項目的實施,全村5000餘畝水稻田基本完成了高標準農田建設,我們60後種糧人做了半輩子的「硬體升級夢」——田成方、渠相連、路相通,終於成了現實。加上一批像我兒子一樣的90後新農人,為農業生產植入高性能「軟體」,讓我們種糧的底氣更足了。

1996年,從部隊退役後,我被安排到地方糧食部門工作。2005年,國家實施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我主動要求下崗,子承父業,回村種田。兩年後,我和父親流轉100餘畝水田,成立了村裡第一家合作社,開展專業水稻種植。憑藉長期的知識經驗積累和科學的種植管護,不到三年,合作社獲得超過10萬元的純利潤,周邊農戶都看到了種糧的好前景,主動把土地流轉給合作社。

為了帶動更多種糧人走上致富路,2012年,我和父親將合作社流轉面積增加到1200餘畝,打算靠著大面積經營做大做強合作社。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大部分流轉戶田塊面積小且零散、田埂路面泥濘、溝渠灌溉不集中,合作社做大後,效益並沒有預想中那麼好,僅能維持收支平衡。

2017年,農校畢業的兒子成了我的新「合伙人」。不久,鎮村幹部給我們送來了「及時雨」——村裡入選2020年第一批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項目。

試點建設需要集中連片開展耕地田塊合併、平整、改造,有的農戶不樂意,甚至產生了牴觸情緒。於是,鎮村組建了調解隊,我和兒子主動加入其中,一家一戶上門做工作,根據農戶的不同需求,給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年長且無勞動力的農戶,田地可優價流轉給合作社或者交由合作社託管,年底的糧食收成可買賣或自留;有一定勞動力的農戶,可以優先到合作社務工,每月賺取3000元以上工資;年輕農戶,可以技術入股合作社或自己流轉土地種糧,合作社將毫無保留予以扶持。

有了多項選擇,農戶的顧慮漸漸消除了。2020年,項目如期開工,並於2021年春耕時節完工。高標準農田建成後,水稻施肥管護、用水灌溉、機耕運輸等環節全面提檔升級,種糧成本更低、效益更高,大家拍手稱讚:高標準農田真是「高」。目前,合作社流轉面積已達到2000餘畝,帶動周邊5000餘農戶投入水稻種植相關產業,年總產值突破5000萬元。

如今,黨的惠農政策一年比一年好,農村「軟硬體」設施不斷提質升級,村裡新農人也越來越多,我們種糧人有決心更有信心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裡。

3月29日,浙江省湖州市東林鎮星群村經過土地綜合整治後建成的高標準農田邊春花綻放。新華社發

挑上金扁擔 種出新花樣

講述人:寧夏農墾集團前進農場負責人 陸寶金

春季的寧夏平原,蟄伏一冬的土地「醒」了過來,田間到處是幹勁十足的熱鬧場面。我們農場也忙得不得了,1.3萬畝二期高標準農田建設剛剛動工,推土機、挖掘機都來了,一塊塊小條田被鋪展攤平,變成了橫平豎直的連片田。

前進農場屬寧夏農墾集團,20世紀90年代初,農場土地陸續承包給職工種植。傳統一家一戶小農耕種下,田地零散、地力不同、灌溉設施不一,種植戶一年到頭在地里忙活,收益卻很低。怎麼改善?一時也沒有好法子。

後來,政府提出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還要統一改造灌溉設施、推廣智能機械化耕作。這意味著,分散經營的模式也要跟著變。大家的思想一時轉不過彎,思前想後總覺得吃了虧。於是,我把大家聚到一起,接連拋出幾個問題:土地流轉出去,省了一畝地三四百元的承包費,拿著穩定的流轉費,再也不用面朝黃土背朝天,還能打工多掙一份錢,是不是增收的好路子?現有的種植方式,一畝地純收入不到1000塊,要是遇上旱澇年,一年辛苦全泡了湯,划算嗎?掰開了、揉碎了,種植戶們漸漸想通了。

改田、改土、改水,說干就干。五六十畝的小條田平整成500畝至2000畝的大格田,去除農溝、農渠和田埂,畝均新增耕地16%。3.6萬畝的公管公種土地上,我們平整農渠130條,填築農溝154條,直接增加土地面積4160畝。

以前,在傳統「一渠一溝」灌排模式下,用水矛盾突出、土壤鹽鹼化、地表徑流污染……問題一籮筐;現在,我們推廣高效節水灌溉,建設蓄水池,安裝自動化滴灌設施,定時定量為農作物精準補水施肥。特別是水肥一體化高效節水灌溉,畝均節水50%、節肥40%、增產15%,增收500元以上,還解決了鹽鹼化和水污染的問題。現代化科學種田,到底是不一樣。

如今,我們有了更高追求:發展智慧農業,打造「無人農場」。裝上了地理信息識別技術的無人駕駛拖拉機在田間地頭「轉身」「掉頭」,靈活得像耕牛,農戶們看了驚嘆不已。原來,一家一戶最多種五六十畝地,現在一個人一部手機,配套上智慧監測、無人駕駛等數位技術,管三千畝綽綽有餘。挑上了科技的金扁擔,咱農民再不用「面朝黃土背朝天」了。今後,我們將不斷提高農業科技含量,讓每寸土地都豐收。

四季無閒田 圓了豐收夢

講述人: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種糧大戶 陳兆武

我今年52歲了,1998年來到「福建糧倉」浦城辦起了山農米廠,收購加工浦城大米賣到全國各地去。可收購的大米質量參差不齊,我決定:索性自己種!

2015年,我註冊成立了陳氏泰優水稻專業合作社,流轉了300畝土地種水稻,之後幾年,年年種,年年虧。我越發感到:靠以人工為主的老辦法種田行不通了,必須找到種糧的好辦法。

這幾年,浦城大力實施現代化高標準農田建設。2021年,在石陂鎮黨委政府的協調下,我流轉了2000多畝連片耕地,種植了1600畝再生稻。那年冬天,福建浦城再生稻科技小院落戶申明村,我們合作社流轉的土地,成了科學種糧的示範基地。在福建農林大學專家團隊的幫助下,我們不僅學習了如何提前預防病蟲害、科學做好水肥管理,還採取再生稻、「雙低」油菜輪作,實現「四季無閒田」,進一步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益。而我,也享受到了「零距離、零門檻、零時差、零費用」的農業技術培訓,成了新型職業農民。去年,我種了3600畝水稻,總產量達到2000多噸,更堅定了我科學種糧的信心。

今年,我流轉了5000多畝土地種糧,其中3500畝用來種再生稻。俗話說「秧好半年稻」,在我們的水稻育秧工廠,育秧播種機、智能化催芽機、育苗溫室等有序作業,3天可以育1500畝秧苗,配套的高標準農田水稻育秧大棚,還能解決再生稻頭季育秧受低溫寒流影響而帶來的爛秧爛種問題。

4月初,大面積機插作業就要開展了。看著育秧大棚里一盤盤綠油油的「水稻寶寶」,這就是我們一年的新希望啊。說起今年還有啥打算,我準備把探頭裝到田間地頭,打造「智慧農田」,和專家學者、農技人員一起,走好科學種糧路。

建設新時代魚米之鄉

講述人:江蘇省海安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品建村黨總支書記、村主任 姜小亮

仲春四月,麥苗青青,如同碧綠色的毛毯,平整地鋪在村裡2000多畝高標準農田上。作為開發區洋蠻河高標準農田示範區的一部分,我們村緊抓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機遇期,摘掉了無產業、無特色、無優勢「三無」村帽子,著力建設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時代魚米之鄉。

2020年10月1日,我們村被選中先行先試。一邊是高標準農田示範區建設機遇,一邊是歷史遺留問題阻礙發展。面對村民的不理解、不認可、不支持,我們決定以黨建為抓手,創新開展「初心號」紅色列車活動,村黨員幹部等擔任「車廂長」,把身子沉下去,把意見帶上來,經過三個月的努力,做通了部分村民的工作,收回了300畝集體土地。

建設過程中,我們堅持「先流轉後建設、先平整後配套」,探索「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方式,村營收入從2018年的49.3萬元,躍升到現在的174.29萬元。

今天的良田就是明天的飯碗。市裡堅持高標準、智能化、節能型的建設方向,在區域內建設了農業產業服務聯盟、耕地質量監測站、PE灌溉系統、生態排水系統、智能一體化泵站等,其產業核心區就在我們品建村。現在,農田兩側路邊都安裝了生態殺蟲燈,田間安裝了精準灌溉智能化閥門和管道,還修建了可容納尾水的回收池。

以高標準農田示範區建設為金鑰匙,我們村打開了鄉村振興發展的新天地。這幾年,我們不斷探索,建設了農民實訓基地、農產品展示中心、農產品電商直播間等,今年還投入建設180噸烘乾、倉儲產業,服務區域內6500畝高標準農田示範區,預計每年增加30萬元集體收入。

新的一年,我們會擼起袖子加油干,夯實糧食生產「耕」基,在共同富裕路上繼續前進。

低效田變身高產田

講述人: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鎮赤城社區黨委書記 高永

這個季節,走在田野里,連片耕地上越冬的小麥在春風中泛起綠波,蜿蜒的「水道」從田間穿梭而過……很難想像,去年這個時候,眼前麥田裡種的還是低效的果木。

去年,都江堰召開全市果木騰退恢復糧食種植工作動員會,成立市、鎮街、社區三級包片工作組。為確保「騰」得出、「退」得穩、「留」得住,市裡以1個十萬畝和4個萬畝糧經復合產業園所在鎮(街道)為重點區域,秉持規模化、景觀化理念成片推進,促進騰後地塊糧食、蔬菜適度規模種植,提高種植效益。

我們社區積極響應,進村入戶宣講政策。為了消除村民後顧之憂,我們跟大家一起,算清「種什麼」「誰來種」這本經濟帳。經過幾番討論,大家意識到,把低效的果木騰退出來種糧食才合算。很快,大家從「要我騰」轉變成「我要騰」,不到一個月時間,就完成了低效果木林騰退工作。

為確保「退」「種」無縫銜接,保障糧食作物生產安全和穩產增產,市裡鼓勵我們在村民自願的基礎上,以村集體經濟組織為主體,將騰退土地打包流轉或以土地入股形式與專業從事糧食生產的公司、合作社等合作,並聘用當地農戶進行田間管理,探索形成「公司+集體經濟組織+農民」的發展模式。

我們社區騰退的低效果木地,由外地種植大戶王翱接手。去年11月,他通過增施有機肥、復合肥提升耕地肥力,種下500多畝小麥。轉眼間,小麥已經拔節,開始慢慢出穗了。看這個長勢,畝產估計能超700斤。王翱高興地說,「再種上兩年糧,這片低效田完全可以變身高產田」。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龍軍、禹愛華、趙嘉偉、王建宏、張文攀、高建進、蘇雁、李曉東、周洪雙、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湯革新、楊雲傑、邱春靜、顧愛東)

《光明日報》( 2023年04月10日 07版)

[ 責編:曾震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a309335dda2be2e88d039c60b44af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