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名利的炙烤》,張國風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23年11月版。
內容簡介
《儒林外史》是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高峰,小說以寫實主義的手法描繪了人們在面對「功名富貴」時的不同表現,對當時吏治的腐敗、科舉的弊端、禮教的虛偽等社會現象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諷;同時熱情地歌頌了那些不慕榮利、不隨流俗、講求文行出處的人生選擇。
該書是一部古典文學名著普及著作,解讀經典,富有趣味性。作者張國風先生,在中國古典小說領域有著深入的研究,見解獨到。本書從江南人文、家世生平、儒林寫真、諷刺藝術等多個方面,對《儒林外史》這部小說進行解讀,深入淺出、生動活潑,能有效助力讀者閱讀。
目 錄
緣起
江南人文
明清小說和江南的緣分
六朝情結(上)
六朝情結(中)
六朝情結(下)
魏晉風度
家世生平
幸與不幸
門第傲人
平常心
痛說科第家史
正途異路
金光大道
詞賦氣
雜覽雜學
舉業的金針
寫作精義
儒林寫真
同中之異
憎而知其善
何吝之有
他總能抓住理
王德王仁
好名之累
求名的途徑
名士的做作
一學就會
科場舞弊
芸芸眾生
船到碼頭車到站
變色龍
潘三眼裡無難事
卜家兄弟
金錢、才藝和門第
諷刺藝術
高層次的諷刺
全部書中言辭之程式
神來之筆
聾嫗的妙用
破題與入話
煞風景
擊鼓傳花(上)
擊鼓傳花(下)
挑戰多數
題外雜談
自食其力
信與不信之間
姑妄言之
雅俗之辨(上)
雅俗之辨(下)
八股名家之鄙視八股
吳、曹異同(上)
吳、曹異同(下)
緣 起
一部大書從何寫起,取決於作者描寫的對象是什麼,想表達什麼,他的整體構思又是如何。小說名為《儒林外史》。「儒林」,指讀書人。「外史」,即有別於正史。正史,寫的是軍國大事,軍國大事由誰來決定?自然是帝王將相,老百姓說了不算。帝王是棋手,將相是棋子,百姓則連棋子的棋子都算不上。
清臥閒草堂刊本《儒林外史》
唯其如此,魯迅挖苦正史「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正史的目的是記錄歷史,為統治者總結興亡成敗的經驗教訓,是所謂以史為鑑。在世界上,中國歷代的統治者對歷史最為重視,沒有「之一」。
《儒林外史》寫讀書人這個群體的生存困境,他們的追求,他們的精神狀態。在《儒林外史》誕生以前,知識分子的生活和命運一直是小說家和戲曲家感興趣的題材;但是,知識分子的生活道路、精神面貌、歷史命運,只有到了吳敬梓的筆下,才得到了那樣真實、全面、充分而深刻的反映。
正史以紀傳體為主,其他的體裁,如編年體、國別體、紀事本末體、專史等等,處於從屬的地位。史書體裁的這一特點對中國的小說有深刻的影響。
中國的小說喜歡圍繞中心人物的命運來展開敘述。讀者特別關心人物,尤其是中心人物的命運。中國的讀者,喜歡鑽進小說,充當裡面的一個角色。這種欣賞習慣的養成,與中國小說特別注重人物命運的傳統有關。一部小說,寫得再爛,讀者還是要看下去,等待那個大結局。
在這一點上,吳敬梓表現出極大的創造性,他不想遷就多數的欣賞習慣。《儒林外史》沒有中心人物,也就取消了圍繞中心人物的命運展開描寫的模式。
《儒林外史及其時代》
在《儒林外史》這種結構的引導下,讀者跳出全神貫注於人物命運的閱讀習慣,欣賞著一幅幅的浮世繪,體驗著其中的世態人情,咀嚼著其中的諷刺意味。如果你適應不了這種新的模式,那就可能讀不下去。
吳敬梓關心的是儒林整體的命運。中國封建社會晚期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態,他們的歷史命運,這一題材本身具有無比豐富的內容和巨大的歷史深度。問題是怎麼通過長篇小說的形式將其藝術地呈現出來。
中國的白話小說,與宋元的說話藝術有千絲萬縷的聯繫。短篇的白話小說,有「入話」作為鋪墊。元代的雜劇,開頭有「楔子」作為鋪墊。
中國的長篇白話小說,它們的開頭,喜歡從盤古開天,從三皇五帝講起,從零開始,從猿到人。這是為了向小說的母體史傳靠攏,同時也是在向其表示敬意。
《儒林外史:名利的炙烤》插圖
可是,吳敬梓卻取法短篇白話小說的入話和元雜劇的楔子,為《儒林外史》設計了一個楔子。這個楔子與小說的下一回沒有情節上的聯繫。王冕是元末明初之人,而小說從周進的故事開始,已經是明朝的成化末年。
此時的明朝,離朱元璋立國之年,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周進和王冕,風馬牛不相及。吳敬梓為什麼需要這個楔子,回目說得非常明確:「說楔子敷陳大義借名流隱括全文」。吳敬梓以批判的目光,以一個諷刺小說家的目光來審視儒林,他需要一個標杆,來作為全書褒貶人物的尺度。他選擇了王冕來做這個標杆。
王冕是元末的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王冕身世中的哪些元素吸引了吳敬梓的關注?王冕出身農家,自學成才。他蔑視權貴,鄙視世俗,特立獨行,狂傲不羈,淡泊仕進,同情百姓的苦難。
王冕的詩寫得很好,尤其善於繪畫。王冕具有敏銳的政治眼光,預見到元朝即將崩潰。這些元素,都非常符合吳敬梓的要求。可是,歷史上的王冕,應過科舉,與達官貴人也有來往。他的思想,從幻想兼濟天下,到獨善其身、遺世獨立,有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
吳敬梓在歷史原型的基礎上,進一步凈化提高王冕的思想境界,把他刻畫成一個胸懷磊落,橫眉冷對魚肉鄉民的官吏,躲避功名富貴如瘟疫的人。歷史上的王冕,善於畫梅。「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王冕的題畫詩《墨梅》)吳敬梓將其改作善畫荷花,突出其清高脫俗,使其與放牛的生涯更加契合。
出水芙蓉,意味著一種很高的人生境界。面對著惡濁的環境,依然保持著獨立的人格和高潔的品質,這就是王冕喜歡荷花,擅長描繪荷花的言外之意。與此同時,吳敬梓洗去王冕身上的怪誕和急躁,把他塑造成一個可敬可親的平民知識分子的形象。
《浮世畫廊:儒林外史的人間》
吳敬梓出身名門望族,卻在《儒林外史》中塑造一個平民知識分子作為儒林的榜樣,這件事情本身就發人深思。作者特別著力地刻畫了王冕的「孝」。
蒲松齡、吳敬梓、曹雪芹,在他們的名著中都閉口不談「忠」,生當歌舞昇平的康乾盛世,皇上的雨露卻沒有灑到他們的身上。他們沒有享受到太平盛世的繁榮之果。在中國的倫理道德中,不忠還有辯解的餘地,譬如說「識時務者為俊傑」,譬如說天命之類,而不孝則找不到一絲一毫的理由。
如果一個人被加以忤逆不孝的名頭,那就失去了做人的資格,無法在社會上存活。在儒家看來,建立在血緣關係上的父子關係、母子關係,是天生的、絕對的、無條件的。這種關係非利益所能左右,是為人的底線,是不可逾越的人獸之限。一個人如果連父子、母子關係都可以置之不顧,能夠與自己的父母劃清界限,連自己的父母都可以詛咒,哪還有什麼事情做不出來呢!
可是,現實社會有時就會將人推進這種尷尬的選擇之中。鄭厲公讓雍糾去刺殺權臣祭仲,而雍糾卻是祭仲的女婿。雍糾將此事透露給了他的妻子雍姬。雍姬去問自己的母親:「父與夫孰親?」母親明確地回答:「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儒林外史:名利的炙烤》插圖
雍姬如夢方醒,立刻向祭仲告密。祭仲當機立斷,將雍糾殺了。是個男人都可以做丈夫,可父親只有一個!道理就這麼簡單。厲公聽說此事後,憤憤地說:「謀及婦人,宜其死也!」厲公害怕祭仲的報復,匆匆地逃到蔡國去了。
在《儒林外史》里,時不時地出現功名富貴與孝道的對立。正如劉咸炘《校讎述林》卷四《小說裁論》有云:「若嚴致中之謀產,王德、王仁之納賄,荀玫之忘親,匡迥之棄妻,王惠之鄙:此皆市井之行,賤惡之事,而讀書識字者躬行之。匡迥之父及卜崇禮、祁太公,皆不識字之愚農,鮑文卿則一伶工,而敦厚卓絕,乃士人所不及。匡迥一身,為農則孝,為士則棄妻,其激射之義顯然。書中備載雜流而獨名《儒林外史》,乃深責儒者,儒者之所以卑劣若此者,功名富貴也。」
在《儒林外史》里,對孝道的推崇讚美與人物的社會地位、高低貴賤沒有關係。
這部諷刺巨著的楔子裡包含了豐富的信息。一開頭就點出「功名富貴」四個大字,開宗明義:功名富貴是試金石,考驗著文人學子的思想境界。鄙視功名富貴是文人的最高境界。在王冕的故事中插入胖子、瘦子、鬍子三個似乎是不相干的人,其實,三人正是全書勢利者的影子,他們的談話方式正是書中勢利者的談話模式。
《諷刺之絕唱——漫話儒林外史》
從小說藝術上看,《儒林外史》於對話的依賴,也是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很多情節的介紹、人物的刻畫,不是靠敘述,而是靠對話來實現。這是小說擺脫史傳的束縛,更加生活化的必然選擇。王冕抨擊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說是一代文人的災難,是全書的畫龍點睛之筆。
作者簡介
作者近照
張國風,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師從吳組緗先生,學習中國小說史。1988年至北京圖書館,曾任善本部主任。1993年至中國人民大學,後任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在中國古代文學領域造詣頗深,著作有《太平廣記版本考述》《傳統的困窘——中國古典詩歌的本體論詮釋》《儒林外史試論》《公案小說漫話》《漫說三國》《漫說儒林外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