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言童語還是網言網語 不該是給孩子的單選題

2023-06-21     光明要聞

原標題:童言童語還是網言網語 不該是給孩子的單選題

「你這麼做顯得很不講武德」「他們上次那波操作真是666」……如果聽到這樣的網言網語出自未成年人甚至七八歲的孩童之口,你是否會感到驚訝?

據《廣州日報》報道,不少家長發現,正上小學的孩子的語言體系中,有非常強的短視頻印記,孩子們之間交流,各種網絡用語張口就來。相比之下,「童言童語」似乎正在逐漸消失。

孩子們愛說網絡語言,自然是受到了網際網路的影響。去年發布的《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報告(2022)》顯示,我國未成年人上網普及率已近飽和,近半年內的上網率達99.9%,顯著高於73%的全國網際網路普及率。

從語言學角度看,每一個新奇的網絡詞彙或表達方式都會經歷類似「病毒式」的快速複製和傳播過程。在此期間,且不說有樣學樣的孩子,許多成年人也會受到影響,在日常表達中有意無意地來一句「絕絕子」或是「YYDS」。

關於網絡用語是否會造成人們語言匱乏的討論早已有之,正反觀點也各有道理。不過,當孩子們開始熱衷於使用網絡熱詞時,大人們的擔憂除了語言方面的,更多的是網絡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對未成年人產生深刻影響。

比如,未成年人對世界和自我的認知尚不成熟,在這種情況下,短視頻也好,遊戲、社交平台也罷,面對網絡裏海量的、魚目混珠的內容,如果沒有篩選和一定的限制,孩子們很可能受到負面影響,遭到欺騙甚至出現一些極端情況。同時,短視頻、網絡遊戲本身具有「強娛樂化」屬性,任由孩子長期沉溺其中,除了減少他們「生活在現實中」的時間,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專注度和耐心,不利於其沉下心學習。

現在的未成年人,出生在網際網路時代,想要靠「斷網」來解決相關問題既不現實,也不妥當。在「禁止」與「放任」間取得平衡,讓孩子適度上網才是可取之道。畢竟,網際網路也是知識的寶庫。

去年,有網友上傳了一段視頻,在一家醫院的輸液室,一名打點滴的男孩和在一旁陪伴他的父親各拿著一本書,都讀得很認真,兩個小時里誰也沒玩手機。這至少可以說明兩點:其一,堵不如疏,當孩子有了比「玩手機」更有趣、更有價值的興趣愛好,自然就會減少花在網絡上的時間;其二,相比各種「青少年模式」,家長的言傳身教或許是更有效的防沉迷方式——如果父母頻頻刷手機娛樂,孩子如何能夠「出淤泥而不染」?

網際網路並非洪水猛獸,聽到未成年人用網絡語言交流也不必大驚失色。只要在各方共同創造良好環境的基礎上正確引導,一個隨口來一句「厲害了,我的老師」的孩子,也能用奇妙的想像力說出驚艷眾人的童言童語。

羅筱曉 《工人日報》(2023年06月21日 05版)

[ 責編:王宏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200a5478a0a6b58d147061f5556fe2e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