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懷明:發現另一個藝術世界——從《清代內廷演劇始末考》一書說起

2023-10-04     古代小說網

原標題:苗懷明:發現另一個藝術世界——從《清代內廷演劇始末考》一書說起

在中國戲曲史上,清代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轉型期,之所以這樣說,主要是因為在這一時期中國戲曲發生了兩次意義深遠的變遷,這兩次變遷改變了中國戲曲的基本格局和走向,並對二十世紀以來的戲曲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清代內廷演劇始末考》

具體來說,一次是清代中期的花雅更替,以崑劇為代表的雅部逐漸衰落,以京劇為代表的花部蓬勃興起;另一次是晚清時期中國戲曲從古典到現代的轉型,綿延一百多年的戲曲改良就此拉開序幕。

僅就第一次花雅更替的變遷而言,其中有許多值得一說的話題,之所以會發生這種變遷,其因素是多元的,是社會文化諸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它既是戲曲藝術自身發展演進的一種必然,同時也與人們欣賞趣味的變化有關。自然,外部各種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

對此問題,研究者們已進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探討,解決了一些問題,但同時也不可否認,這些探討還不夠深入,有著較大的拓展空間,比如在清代戲曲發展演進的過程中,歷代皇帝的興趣愛好及以宮廷為代表的演出機制曾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這包括許多重要問題,比如清代歷任皇帝的興趣愛好是如何形成的,存在哪些共性,其中隱含著什麼樣的藝術觀念,清代宮廷的演出機制是如何形成、運作的,這些對清代戲曲的發展究竟有哪些正面和負面影響,其過程及表現如何,應當來看待這一問題,等等。

《清代內廷演戲史話》

其實不僅在清代,在整個中國歷史上,歷朝皇帝的興趣愛好及其文化政策對文學藝術的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對以皇帝為首的統治階層而言,他們有不少人本身就是文學家,甚至是相當優秀的文學家,本身就是文學史的參與者和書寫者,特殊的身份和權力又使他們的文學觀念超越個人,變成一種強力推行的文化政策,在長時間、大範圍內產生重要影響。

這些影響有負面的,比如大興文字獄、歧視通俗文學等,正如不少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樣,但同時也不可否認,這些影響也有正面的,比如宋代皇帝喜愛聽說書對話本小說興起和繁盛的推動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戲曲在宋代發展成熟之後,很快風靡海內,成為一種具有全民基礎的藝術形式,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喜愛。它的進入宮廷,受到皇帝的喜好也是很自然的事情,畢竟皇帝也是人,有著七情六慾,也需要消遣娛樂。

《明代宮廷戲劇史》

到了明代,基本上形成了三種並行的演出機制:第一種是以民間戲班為代表的演出體制,第二種是以文人家班為代表的演出體制,第三種是以宮廷為代表的演出體制,三種體制並行發展,又相互影響。

由於各自的聽眾不同、環境條件及運作機制不同,演出的劇目及形式也很不一樣,彼此構成一股合力,共同推動著戲曲的發展。至清代,由於家班的被禁,逐漸演變成民間和宮廷兩種平行的演出體制,兩者之間有著互動的密切關係,對清代戲曲的發展影響深遠。因此,探討中國戲曲在清代乃至近現代的生存狀態及特點,不能不對清代皇帝的藝術觀念及以宮廷為代表的演劇體制進行較為深入的了解和探討。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學術課題,但就目前的研究狀況來看,與戲曲其他領域的研究相比,還顯得比較單薄,長期以來一直未能取得大的進展。

《清宮節令戲》

早在戲曲研究的初創時期,研究者就已意識到這一問題的重要,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以清昇平署大批檔案史料的散出和搜集、整理為契機,一些學者如周明泰、王芷章等對此進行了初步的研究,出版了《清昇平署存檔事例漫抄》、《清昇平署志略》、《清代伶官傳》等著作,重點在文獻的整理和研究,具有開拓之功。

令人遺憾的是,到建國後,受意識形態的影響,這一領域的研究基本陷入停頓狀態,此前開創的良好開端未能延續下去,直到進入八十年代之後,才有少數學者如朱家溍等開始涉足這一領域,但由於關注不夠、投入力量小,研究成果很少,一直沒有形成應有的規模和氣候,並沒有超過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周明泰、王芷章等人的研究水準。

所幸的是,隨著戲曲研究的深入,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這一領域,不斷有新的著作出版,如丁汝芹的《清代內廷演戲史話》、郎秀華的《中國古代帝王與梨園史話》等。

在此背景下,《清代內廷演劇始末考》一書的出版無疑讓人感到欣喜,它是近年來清代宮廷戲曲研究的一個重要收穫,相信對這一領域的研究將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故宮藏美》

該書作者朱家溍、丁汝芹在清代宮廷戲曲研究方面用力甚勤,均有著述發表、出版,頗有建樹,他們的合作保證了全書的高水準。全書從清代官書、前人所編資料集、清昇平署檔案及相關筆記、日記等書籍中摘錄較為重要的宮廷演劇史料,按年代順序編排。

作者除了在所收史料後「加以必要的按語說明之外,力求述而不作」,目的在「供清代歷史及藝術史的研究者參考」。這是一部有關清代宮廷戲曲資料的彙編,為更為深入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文獻基礎。

透過該書所提供的豐富史料,讀者可以對清代宮廷戲曲演出的各個方面有著較為全面、深入的了解,其中有不少現象和問題是以往的研究者沒有注意到或忽略的,值得進一步深究。

從大量史料可以看出,清代歷任皇帝對戲曲都是十分喜愛和重視的,他們不僅設立專門的機構來管理演劇事務、建立演劇規範、派大臣編寫或修改劇本,而且非常頻繁地聽戲。

《清宮戲事:宮廷演劇二百年》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這是一群極為特殊的聽眾,這種特殊既表現在他們皇帝的身份上,同時還表現在他們有著較為深厚的文化素養和較為豐富的藝術體驗,他們並非被動的聽戲,相反有些皇帝如康熙、嘉慶等對戲曲相當精通,可謂內行,這些皇帝對演劇的方方面面提出了種種改進意見,大到戲曲管理機構的設置、經費的支出、戲台的修建,小到演員的挑選、訓練、角色的派定,甚至就連戲服的顏色這樣細小的問題都要親自過問,而且這些都是必須立即執行的。

實際上,皇帝自覺或不自覺地扮演了戲曲導演的角色。這些改進意見固然極為個性化,表現得十分武斷,由此也可以看出每位皇帝的特殊愛好,他們並非都是瞎指揮,其中有不少意見還是相當有見地的,有助於演劇藝術的規範和提升。

《清宮壽戲》

以往研究者多從負面來看清代皇帝對戲曲的影響,比如對戲曲的查禁以及一些無理的干預等,這不能說沒有道理,但它畢竟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如果從正面來看,不能不承認,清代皇帝的興趣愛好及宮廷演出體制對戲曲的發展也有較為積極的一面,對這一問題應該客觀公正的來看,不可偏執一端。

就對清代戲曲發展演進的影響來看,該書摘錄史料所反映的如下幾個現象和問題是頗為值得注意的:

一是清代皇帝對戲曲發展的直接干預。

就對戲曲的態度而言,清代皇帝實際上在扮演著兩種角色,他們一方面是愛好者,一方面又是管理者,這兩種角色通常是衝突的,因此他們實行的是內外有別的文化政策。

清代的皇帝們對戲曲在民間的巨大影響力有著十分清醒的認識,作為管理管家的統治者,他們自然不會放任不管,而是試圖通過對這種藝術形式進行干預的方式來達到鞏固統治、勸善教化、純正風俗的目的,這種干預既有政治的考慮,也有道德的色彩。

《故宮退食錄》

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是乾隆皇帝四十五年、四十六年下詔對戲曲進行的查禁和修改。從該書所收史料可以看出,其規模和影響還是很大的,涉及到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全國多個戲曲較為流行、發達的省份,並得到及時、有效的執行。

地方官員們秉承乾隆的醫治,對戲曲流行、發達地區的劇本進行了一次較為全面的審查,那些具有民族、色情問題的劇目或被查禁,或被修改。好在最後並未查處特別嚴重的問題,草草了之,沒有像其他文字獄那樣形成血案。嚴厲的查禁對戲曲的發展無疑是一種阻力,不過也不可一概而論,就道德層面來說,那些具有色情性質的戲曲即使是在今天,也是不能公開演出的。

劇目之外,皇帝還為社會上的演劇制訂了種種禁令,比如禁止官員私養優伶,禁止官員進戲園看戲,禁止內城設立戲園等,這也使戲曲的演出形式發生許多重要改變。

《清代戲曲與宮廷文化》

二是宮廷演劇在花雅之爭過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由於宮廷演劇的特殊地位和影響力,皇帝的審美取和欣賞趣味對當時的花雅之爭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從《清代內廷演劇始末考》一書所收材料來看,宮廷對花部的接受是有一個漸進過程的。起初宮廷演劇以崑山腔為主,康熙年間開始接受具有花部色彩的弋陽腔,但對秦腔為代表的亂彈採取禁止的態度,好在這種禁令並未得到認真的執行。

乾隆雖然發布過對亂彈的禁令,但他南巡時,照樣津津有味地欣賞亂彈劇目,可見也只是徒具虛文而已,否則地方官員吃不准他的喜好,也沒有這麼大的膽子向他進獻這樣的劇目。

乾隆年間,徽班進京,逐漸在京城站穩腳跟,一般人認為這是京劇形成之始。民間亂彈從嘉慶年間,走進宮廷演出。起初還遮遮掩掩,有所顧忌,到道光之後則公開而頻繁地演出。

《故宮博物院藏清宮戲本研究》

清代皇帝對花部亂彈態度的這種變化與花部戲曲自身的藝術魅力有關,聽慣了昆、弋舊腔,對二黃、秦腔等新聲自然會感到新奇,產生興趣,這也正符合通常的欣賞規律。皇帝對亂彈的喜愛對正在發展中的花部戲曲無疑具有很大的示範和鼓勵作用,吸引那些具有較高修養文人的參與,使其精緻、規範,藝術水準得到提升。

三是宮廷演劇體制對戲曲藝術的規範和提升。

清代皇帝對戲曲演出十分重視,專門設立管理機構,並有著一套完整、嚴格的機制,戲曲演出已經成為朝廷的一種儀典。宮廷內演劇有著良好的物質條件,戲台、道具精緻、華美,對各個方面都十分講究,甚至講究到苛刻的程度,因此宮廷演出具有較高的水準。相比之下,民間戲曲演出由於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不夠規範,較為粗糙。

《清代宮廷承應戲及其形態研究》

這樣,當民間演員進入宮廷當差演出時,他一方面提高了宮廷內的演出水準,影響著皇帝的欣賞趣味,一方面又必須適應宮廷嚴格的演出規範,使自己的演出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對那些民間藝人來說,進宮廷演出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著是對本人技藝打磨、提升的過程。

民間戲班進宮廷演出是從咸豐年間開始的,後來特別是光緒年間較為頻繁,晚清時期活躍在京城舞台上的著名演員如程長庚、孫菊仙、楊月樓、譚鑫培等,都曾在宮廷當差。宮廷戲曲和民間戲曲由此得到較為充分的交流,相互影響。

從整體上來說,這種交流和影響是良性的,促進了花部戲曲特別是京劇藝術的發展。可以說,在京劇形成並走向繁盛的過程中,皇帝的喜愛和宮廷演劇體制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對此,我們要尊重歷史,給予客觀、公正的評價。

《清宮戲曲檔案萃編》

總的來看,相對於十分豐富的文獻資料,目前學界對清代宮廷演劇的研究還是不夠的,許多問題有待更為深入的探討,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者涉足這一研究領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1e8c8548c83a11f80a5c5a814970c8d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