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紅論藝》,趙建忠著,百花文藝出版社2023年11月版。
目 錄
前言
第一輯 序跋書評
《紅樓夢》導讀
《天津紅樓夢與古典文學論叢》導讀
影印《紅樓夢文獻集成·脂評卷》序
影印《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庚寅本)》序
影印《民國紅學要籍彙刊》序
影印《古本紅樓夢傳奇二種附散套》序
羅文華著《紅樓與中華名物譚》序
韓吉辰著《紅樓尋夢水西莊》序
張麗華著《紅樓心語》序
林海清著《天津紅學史稿》序
梁琨著《紅樓夢序跋研究》序
呂笙著《紅樓夢曲藝音樂文學南北流變》序
甄道元著《紅樓夢筆記》序
許映明著《石頭之子——胡文彬與紅學》序
丁以華著《再探紅樓夢》序
邵琳、 孟慶春合著《紅樓絮語》序
張桂琴著《芹夢擷紅》序
杜海紅著《紅樓若夢》序
宋慶中著《紅樓夢黃小田評點研究》序
劉曉江著《明義題紅詩研究》序
侯福志、董欣妍合著《老天津的詩社與詩人》序
《陳志超文集》序
《紅樓夢續書考辨》自序
跋徐恭時關於《紅樓夢》續書等問題的通信
跋《紅學流派批評史論》
評杜景華著《紅學風雨》
苗懷明著《風起紅樓》再版感言
評潘知常著《紅樓夢為什麼這樣紅》
評曹金鐘著《紅樓夢「矛盾」現象考論》
評鄒自振著《紅樓夢發凡》
評王志堯 、仝海天合著《紅樓夢精解》
評張雲著《誰能鍊石補蒼天:清代紅樓夢續書研究》
評溫皓然續《紅樓夢》
劉心武續《紅樓夢》指摘
「癸酉本」《石頭記》辨偽
評計文君著《誰是繼承人:紅樓夢小說藝術現當代繼承問題研究》
評何紅梅著《紅樓夢評點理論研究》
第二輯 師友風誼
周汝昌:半個世紀一座樓
李希凡:當代紅學的開創者
馮其庸:新時期紅學第一人
葉嘉瑩:王國維紅學的系統研究者
胡文彬:新時期紅學的重要推動者
林冠夫:是真名士自風流
杜景華:庾信文章老更成
梁歸智:英年早逝夢難圓
作家冰心與《紅樓夢》
作家端木蕻良與《紅樓夢》
作家王蒙與《紅樓夢》
作家莫言與《紅樓夢》
作家白先勇與《紅樓夢》
作家李國文與《紅樓夢》
作家二月河與《紅樓夢》
與詩人臧克家的紅樓緣
與詩人賀敬之的紅樓緣
與詩人汪國真的紅樓緣
與美學家王朝聞的紅樓緣
與武俠小說家金庸的紅樓緣
與星雲法師共話紅樓偈
第三輯 螢屏內外
王扶林導演的《紅樓夢》電視劇
周嶺與《紅樓夢》電視劇的改編
王立平:打造《紅樓夢》的「音樂方言」
陳力:用歌聲詮釋《紅樓夢》
戴建明:從《少林寺》唱到《情緣曹雪芹》
李少紅:從《大明宮詞》到《紅樓夢》
新版《紅樓夢》電視劇的「小寶玉」和「大寶玉」
歐陽奮強和他飾演的賈寶玉
賈寶玉年齡與《紅樓夢》版本問題
賈寶玉的原型是誰?
陳曉旭和她飾演的林黛玉
林黛玉《葬花吟》的「天問」式思考
探求曹雪芹原稿的林黛玉之死
林黛玉與薛寶釵形象的審美變遷
鄧婕和她飾演的王熙鳳
郭霄珍和她飾演的史湘雲
沈琳和她飾演的平兒
陳洪海和他飾演的薛蟠
探春:一腔熱血空餘恨
妙玉:太高過潔世難容
香菱:平生遭際實堪傷
元妃:繁華過後成一夢
賈母:形象的豐滿與評論的缺位
劉姥姥與《紅樓夢》的結構
從周瑞家的「送宮花」看曹雪芹「目送手揮」與「閒中著色」
從秦可卿喪禮與元春省親看曹雪芹的「冷熱金針」藝術手法
紅樓劇中人的戲裡戲外
第四輯 詩情畫意
詩畫品紅樓
張牧石紅樓印譜賞鑒
趙士英繪曹雪芹「黃葉著書圖」賞鑒
楊德樹寫意金陵十二釵賞鑒
彭連熙工筆金陵十二釵賞鑒
夢玉為周汝昌百年誕辰繪竹賞鑒
田蘊章為周汝昌百年誕辰楷書賞鑒
邵佩英為周汝昌百年誕辰篆書賞鑒
周汝昌書「聚紅廳」匾的失而復得
為周汝昌紅樓夢學術館撰楹聯
張建會隸書《紅樓夢》聯語賞鑒
范潤華草書《紅樓夢》詩詞賞鑒
王學仲論書畫創作與《紅樓夢》詩詞
唐雲來行書題紅詩賞鑒
為賈萬慶繪大觀園配詩
為許軍傑繪紅學家肖像組畫配詩
新紅學百年之際詠先賢
甲骨文的文物價值及書法賞鑒
摩崖刻石造像的文物價值及藝術審美
青銅器及銘文承載的歷史記憶
陶瓷的文物價值及工藝審美
瓦當的建築功能及審美價值
玉器的起源與功能及收藏保護
前 言
書名《譚紅論藝》,所選 文章按相近內容分為「序跋書評」「師友風誼」「螢屏內外」「詩情畫意」四個板塊。
《畸軒譚紅》
「序跋書評」系主體,收錄的主要是本人為紅學師友專著寫的序跋或書評。
「序跋」是另一種形式的評論,廣東人民出版社推出《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的「四大名著導讀」,其中《紅樓夢》「導讀」的工作,由我來完成。在全面弘揚傳統文化、提倡整本書閱讀的今天,我認為這項工作很有意義,因此責無旁貸。
《天津紅樓夢與古典文學論叢》由智慧財產權出版社出版後,榮獲第十七屆天津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該獎是天津地區人文社科研究領域最權威、關注度最高的獎項,「導讀」介紹了改革開放後天津地區老、中、青三代學人取得的紅學研究成果。「導讀」也具有「序」的性質,故歸為一類。
影印《紅樓夢文獻集成·脂評卷》等「序」,是從文獻整理的角度說明其價值所在。
《紅樓與中華名物譚》「序」中,指出作者羅文華從《紅樓夢》中的屏風、如意、茶具、錢幣切入,總結的名物在標誌《紅樓夢》中的人物性格、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等方面所發揮的特殊作用。
青年學人宋慶中、劉曉江分別所著《紅樓夢黃小田評點研究》《明義題紅詩研究》,均屬「窄而深」的紅學選題,為他倆作序,旨在倡導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中概括的「樸學」治學特色。
《天津紅學史稿》
為林海清著《天津紅學史稿》作序,期望藉此推動地域紅學的系統研究。
跋徐恭時關於《紅樓夢》續書等問題的通信及為許映明研究胡文彬紅學專著作序,是為賡續中華學人傳統、不忘紅學前輩提攜之恩;評潘知常著《紅樓夢為什麼這樣紅》,意在反思「紅學熱」。
由於紅學向文學研究以外的其他研究領域開放,其他學科也喜歡與紅學「結緣」,在很大程度上開拓、延展了紅學空間,提升了《紅樓夢》研究的影響力,紅學的「熱度」因此也遠高於其他古代任何一部文學名著。
評張雲著《誰能鍊石補蒼天:清代紅樓夢續書研究》,分別就續書與原著的對話及續寫策略問題進行了探討,她嘗試運用「非經典閱讀理論」解讀《紅樓夢》續書,對其他非經典小說的閱讀也具有普適性。
《誰能鍊石補蒼天:清代紅樓夢續書研究》
「師友風誼」收入的文章,是從寫人的視角看紅學。所寫對象有的是我在母校中國藝術研究院讀研究生時的紅學老師周汝昌、馮其庸、李希凡、胡文彬、林冠夫、杜景華,以及曾在母校有過工作經歷且文章話題與紅學相關的作家王蒙、莫言,詩人賀敬之、汪國真和美學家王朝聞。
涉紅作家冰心、端木蕻良、白先勇、李國文、二月河與詩人臧克家及梁歸智教授是例外,其中端木老創作過《紅樓夢》續書,我曾去北京虎坊橋他的寓所拜訪。
梁歸智教授與我的關係介於師友之間,他雖僅長我十來歲,但進入紅學界較早,以開創《紅樓夢》探佚派蜚聲紅壇。
還有早年系統研究王國維紅學的葉嘉瑩先生,因長期在南開大學執教,亦時有交集。同武俠小說家金庸的紅樓緣,與天津水西莊文化尋根相關。同台灣地區星雲法師的交流,與「紅樓偈」相關。
「螢屏內外」主要涉及《紅樓夢》影視方面的評論,如王扶林、李少紅分別導演的兩版《紅樓夢》電視劇,周嶺的探佚改編思路,王立平譜曲,陳力用歌聲詮釋《紅樓夢》,兩版《紅樓夢》電視劇演員歐陽奮強、鄧婕、郭霄珍、沈琳、陳洪海、于小彤、楊洋所飾角色,電影《情緣曹雪芹》中戴建明的主題歌演唱等。
此外《紅樓夢》人物及其藝術描寫手法的文章,因大多是配合《紅樓夢》的影視評論而寫,故一併收錄。
「詩情畫意」主要涉及《紅樓夢》書畫方面的評論,如對翟海潮、範文義、劉承彥聯合主編的《詩畫品紅樓》的評論,張牧石紅樓印譜、趙士英繪曹雪芹「黃葉著書圖」、楊德樹寫意和彭連熙工筆「金陵十二釵」畫的賞鑒,為周汝昌百年誕辰夢玉繪竹及田蘊章、邵佩英分別創作楷書、篆書的賞鑒,張建會、范潤華分別以隸書、草書寫的紅樓聯語和詩詞及唐雲來的行書題紅詩的賞鑒等。
《詩畫品紅樓》
此外,還有為賈萬慶繪大觀園畫、許軍傑繪紅學家肖像組畫等配詩。《甲骨文的文物價值及書法賞鑒》《摩崖刻石造像的文物價值及藝術審美》《青銅器及銘文承載的歷史記憶》《陶瓷的文物價值及工藝審美》《瓦當的建築功能及審美價值》《玉器的起源與功能及收藏保護》這組文章,與紅學無涉但與藝術相關,故也一併收錄於此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