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青:沒看過莫言的東西,但我知道他獲諾貝爾文學獎與作品無關

2023-06-30     寒雲天

原標題:陳丹青:沒看過莫言的東西,但我知道他獲諾貝爾文學獎與作品無關

2012年,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名單一公布,網絡上一片歡騰,不亞於當年申奧成功。一時之間,莫言的作品紛紛加印新版,打上「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名號,著實又熱賣了一把;網絡上各種「莫言語錄」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真假難辨,總之在那一段時間,不聊一聊莫言,都算是「落伍」。

不過嘛,有人喜歡,自然也會有人批評,有一部分人就對莫言獲獎頗有微詞,他們認為莫言得獎只是一種「政治行為」,比如陳丹青就曾在接受採訪時公開表示:「沒有讀過莫言的東西,但我知道他獲諾獎與作品無關。」

是這樣嗎?

· 批評他,至少要先了解他

陳丹青,畫家、文藝評論家、作家。

要說起來,他近些年在畫作上似乎沒有什麼太大的突破,但在公開場合倒是真的說了很多話,而且言辭之間也頗為犀利、流傳甚廣,感覺就算把他「文藝評論家」的名頭放到畫家之前,似乎也沒有什麼問題。

總結下來,陳丹青對於莫言得獎的觀點就是:沒有讀過他的東西,對他的祝賀只是禮貌,但他得獎和他的作品關係不大,只是諾貝爾獎委員會「識時務」了。

也許這樣認為的人很多,但大家應該明白一個簡單的道理,即當你想要批評一個人、一件事、一樣東西前,至少應該先進行一下了解。當你想批評電影不好看,至少應該先看一遍電影;當你想批評一件事,至少應當先了解一下前因後果……如果什麼都不了解,不說這是不是胡說八道,至少就容易被「打臉」。

既然陳丹青已經公開表示,自己並沒有讀過莫言的東西,又怎麼有資格批評他的得獎和作品本身關係不大、只是因為評選委員會想要討好中國人呢?退一步而言,即使評選委員會真的想討好中國,那為什麼是莫言,而不是別人,是不是因為莫言的作品的確有過人之處,都是需要讀過之後才能了解的。

作為一個文藝評論家,在讀過作品之後才發表意見,也可以算是一種「職業道德吧」?

當然,諾貝爾文學獎,作為一個由外國人評選的、文學類的獎項,本來就會存在某種「不公平」。比如雖然國內存在很多與莫言水平不相上下的作者,但可能他們作品的翻譯度沒有莫言高,這就會導致外國人無法準確理解作品的內涵,從而選擇莫言得獎。

站在這個角度來看,莫言得獎,可能與「莫言的作品」無關,而與「莫言的翻譯」有關。但即使是這樣,陳丹青也應當事先調查、再發表這些定性的評論,畢竟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嘛!

· 意見領袖,至少不能濫用影響力

發表評論,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權利。但是普通人和意見領袖所做的評論、在公開場合還是私人場合發表的意見,其影響力都是不同的。

普通人在聚會時發表一個觀點,影響並不大;而意見領袖在正式場合發表意見,則很可能影響到公眾對於事物的判斷。

公眾人物,尤其是有一定號召力、影響力的公眾人物,在接受採訪時發表的意見,毫無疑問會影響到很多人普通人的判斷。

很多原本沒有看過莫言作品的讀者,非常可能受到這樣的言論的影響,也抱著「莫言得獎只是一個政治行為」的心態,而放棄莫言的作品。這無疑會對莫言作品和聲譽造成巨大的影響。

雖然在三年後,陳丹青還在一次沙龍活動中表示「在看過莫言的一些講話後,覺得他還是挺有意思,很想去讀一讀他的書了」,但這句話的傳播度就沒那麼廣了。

就如同「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一樣,公眾人物對於事物的評論——不管是褒獎還是批評——都可能對普通人的觀念、選擇造成巨大的影響,而且事後挽救、彌補也非常困難,因此,尤其是公眾人物在張嘴之前,至少應該先想清楚、做好為自己的言論負責的準備。

相比之下,劉震雲的情商就高多了。同樣是被記者追問,劉震雲的回答是:「莫言獲獎,你問我什麼感受。這就像我哥娶了我嫂子,洞房花燭夜時我是什麼感受一樣。」然後,他又表示:「祝他愉快。莫言能獲獎,表明中國至少有十個人,也可以獲獎。如果是閻蓮科獲獎,也很正常。

沒有定性的評價,一句「很正常」,不僅誇了莫言、誇了其他作家,還給了普通人足夠的餘地去自由選擇到底要不要看莫言的作品。

謹慎的評論,是一個公眾人物的本分。公眾人物不該濫用自己的影響力,這不僅僅是對普通大眾的不負責任,更是對自己公信力的消耗。

· 邁入新世紀,至少別再妄自菲薄

陳丹青的觀點受到追捧,很有可能也是因為部分國人的文化不自信在作祟。

諾貝爾獎,和舉辦奧運會一樣,一向是國人心中的「執念」。奧運會辦過了,執念消除了;可是諾獎一直沒拿到,執念一直都在。

加上前幾年國內文化圈、影視圈內各種抄襲、粗製濫造的圈錢作品頻出,讓人十分失望。這難免會讓人沮喪,畢竟中華文明流傳千年、我們的文化也曾引領世界潮流,而如今受追捧、高評分的大多是外國作品。

可能是為了自我安慰,坊間一直流傳著「魯迅拒絕諾貝爾」「老舍、沈從文錯失諾貝爾」這樣的傳言,仿佛這樣就能顯得我們並沒有落後於世界。

而一朝得獎的莫言,知名度並沒有那些魯迅、老舍、茅盾、沈從文這些大師們高,一部分人正是因此「有理有據」地認定這是諾貝爾在討好中國。

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人認為,這是諾貝爾在「諷刺」中國。因為莫言的作品批評、諷刺了不少社會和歷史問題,是在「揭露我們自己的傷疤」。

但是,都2020年了,不如讓我們自信一點,因為我們其實從來都不缺乏出色的作家、優秀的作品,莫言只不過是其中之一。

而且只要看過莫言的作品,就能知道他的作品有天馬行空的想像、宏大的敘事場面、細膩浪漫的描寫,他寫過苦難,卻也不僅僅只寫苦難,他配得上一個諾貝爾文學獎。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貶斥社會現象,本就是一個作家的責任,《茶花女》《悲慘世界》《阿Q正傳》……有很多偉大的作品都在貶斥時代、諷刺人性,但這絲毫不妨礙它們被稱頌至今。我們也從來都沒有認為,這些作品的流傳,是因為有誰想要諷刺某個國家。那麼,到了莫言,我們也不必「雙標」。

自信點,因為在將來,我們也可能會擁有更多的諾貝爾獎。

如果你堅持要認為莫言得獎,只是諾貝爾在討好或者諷刺中國,不如認真讀一讀他的作品,再做出評論。看過之後,你依舊可以選擇不喜歡,可以說「果然是個政治行為」,可以說「還有很多值得諾獎的作家」,但至少你再說出這句話的時候,你會更有底氣,不是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b4257f94f9a52208d95680684fd854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