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帝王,手中握著眾人艷羨的權力,自然你的行為也就在眾人的監視之中進行著,無論你做得多麼完美無缺,多麼盡職盡責,總會有人從這樣或是那樣的方面挑你的不是,說你是個昏君,不該成為一國之主。尤其是當那些朝臣手中握有一定的權力時,他們便更加不把君王放在眼裡。
公元前74年,年紀輕輕的漢昭帝駕崩於未央宮,由於即位時間短暫,還未來得及確認下一任的儲君,先皇便草草離世,於是決定權落到了權勢滔天的大將軍霍光手上。他身為輔政大臣,自然對於在這件事情擁有絕對的決定權。按照規矩,帝王沒有子嗣,自然就是由帝王的兄弟繼承皇位,可是霍光卻對於廣陵王十分不滿,認為其只知玩樂,難以擔當重任,於是他便繼續在劉徹的孫輩之中進行挑選。
幾番思量之下,最後他們決定由劉賀成為新皇,這位仁兄之前只是一個小小的王爺,從父親那裡世襲得到了丁點權力,若是沒有這件事情,他是完全不可能參與到中心權力的角逐之中的,只是人啊,有的時候就是如此幸運,於是欣喜若狂的他連夜奔赴長安,生怕這只是一場夢境。可是劉賀卻沒有就此安分下來,成為一個心中懷有百姓和天下的君主,反而因為這些突然落到他頭上的權力變得忘乎所以,甚至在拜祭先帝的現場,還以喉嚨痛為由拒絕哭喪。
於是在史書的大多數記載中,劉賀都是以一個昏庸無道的形象出現在我們眼前的。登基之後的他,國事不聽,只知作樂,甚至還威脅宮中眾人若是誰敢將自己的這些事情說出去,必定會遭到十分嚴重的懲罰。身為權臣的霍光自然不能夠放任國家就這麼廢在其手中,於是開始著手收集罪證,最後上報給了皇太后,僅僅登位27天的劉賀因此被廢。歷經人生大起大落的他,重新從皇帝成為了海昏侯,整日鬱鬱寡歡,沒過幾年便離開了這個讓他無限憾恨的俗世。君王昏庸無道,臣子力挽狂瀾,這本來是一件值得慶幸和稱頌的事,然而隨著近些年來考古學家對海昏侯墓葬的發掘和研究,卻讓人發現了一些不太一樣的東西。
在其的陵墓之中擁有著大量的聖賢屏風和竹簡,這說明生前的劉賀對於古早的聖賢之士十分崇拜,不然也不會在自己的墓葬之中放這些東西,於是這般的發現便和史書中記載的那個只知道美酒、美人,只顧享樂的漢廢帝是有一定出入的。難道千百年來,是我們一直冤枉了劉賀?他只是因為與權臣政見不合,或是才學被霍光忌憚才招致禍事的嗎?當然,也可能是在其被廢黜之後,在悲痛之中深刻反省了自己。所以,我們現在才看到了一個與我們想像完全不同的廢帝之墓。
於是這也成為了一道千古謎題被擱置在了那裡,大家也都眾說紛紜,至於當時的事實真相究竟如何,也因為年代甚遠,被永遠地塵封在了風沙之中,等待合適的時機到來,去解開那段不一樣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