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排隊是消極等待嗎

2024-06-23     中國教育新聞網

問題來了

在幼兒園裡,我們經常能看到活動區、盥洗區、遊戲區出現排隊的情況。比如午休的時候,孩子們會分組,一組換鞋子,一組去洗手,一組先脫衣服,那麼在盥洗室總會出現排隊的情況;或者開展活動時,孩子們玩滑梯,也會排隊。所以我們會有疑惑,排隊真的是等於消極等待嗎?看到孩子們在排隊,就直接將其劃定為消極等待,這是否正確呢?我們知道,去超市買東西要排隊,去銀行辦業務要排隊,如果在幼兒園的生活中,過度強調不要排隊,是否脫離現實生活,不利於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希望專家解答我的疑惑,謝謝!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第四實驗幼兒園林小紅)

專家觀點

排隊,是一種最為平常的生活行為,通過排隊,幼兒可以學習等待自己的輪次,尊重他人的權利,並建立起時間管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同時,它亦是秩序生活和秩序社會的基本保障,有序地排隊能培養幼兒一定的秩序感,為其養成良好的習慣奠定基礎。基於此,在幼兒園教育實踐中,將排隊一刀切地視為消極等待是不可取的。排隊是不是消極等待以及如何減少排隊中的消極等待,還需根據幼兒的活動狀態和過渡環節的有效銜接進一步展開。

排隊等於消極等待?——等待背後的「時間焦慮」

所謂「等待」,詞典中的定義是:不採取行動,直到所期望的人、事物或情況出現;只因某些事件的出現,而使任務不能繼續進行的狀態。從結果導向來看,等待有積極和消極之分,其中「消極等待」是指在過渡環節中,幼兒處於不作為、無所事事的狀態,不利於幼兒身心發展情況下發生的幼兒等待。由此可見,等待的消極性突出表現在兒童真正處於無所事事的游離狀態,且阻礙了相關任務的順利進行。

回到排隊本身,排隊作為幼兒園過渡環節中最為常見的行為,是教導幼兒遵守紀律、遵循秩序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方式,在各個活動區域以及遊戲環節中都能看到排隊行為的發生,通過有序排隊,幼兒能夠學習等待自己的輪次,發展自我控制和耐心,理解社會規範和責任感。同時,排隊要求幼兒在一定時間內等待,有助於鍛鍊幼兒的時間管理能力,並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通過有序排隊,幼兒能逐漸學會耐心等待,適應等待的過程,並增強應對焦慮和不安的能力。

反觀實踐領域,我們能經常看到活動區、盥洗區、遊戲區等出現排隊的情況,面對幼兒大排長龍或分組分流排隊做不同的事情時,總有質疑的聲音,認為幼兒此時的等待是消極的,因為他們的時間花在了排隊上,並沒有迅速地投入活動中去完成相應的任務。固然有的時候是因為過渡環節教師設計和安排不合理,或者集體活動中幼兒水平差異導致完成任務的速度不同,所以出現了消極等待,但簡單地將排隊視為消極等待,高喊「杜絕消極等待」的口號是盲目不可取的,亦是一種「矯枉過正」。這種現象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部分成人的「時間焦慮」。他們認為排隊等待嚴重影響了幼兒對活動的及時參與,是多餘的,是消極的,使得寶貴的時間被浪費,使得兒童的學習出現了中斷,所以當他們看到幼兒在幼兒園中排隊時,就自動將其等同於消極等待,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

盧梭曾在其自然主義教育思想中提出:「不僅不應當爭取時間,而且還必須把時間白白地放過去。」幼兒生長有其獨有的節律,排隊也有其獨特的教育意義,盲目地將排隊視為消極等待是不可取的,教師在「杜絕消極等待」的影響下不敢讓幼兒排隊更是不明智的。基於此,我們還應進一步審視排隊之於幼兒的重要意義,從而尋求破解之法。

解構「排隊」意義——排隊是秩序生活的保障

「排隊」不等於消極等待,但對於幼兒和幼兒園來說,「排隊」意味著什麼,在幼兒園中是否可以不再強調「排隊」這個概念呢?對此,我們還需進一步對「排隊」的教育意義進行更為細緻的闡釋。

從教育角度來看,幼兒園排隊行為是為了培養幼兒的紀律意識、社交技能、團隊合作和自我控制能力。它幫助幼兒逐漸適應社會規範和集體環境,並為他們的綜合發展奠定基礎。具體而言,排隊是幼兒獲得秩序感的重要環節,而秩序感是個體生命的一種需要,最早由義大利幼兒教育家瑪利亞·蒙台梭利提出,是指由幼兒內在秩序引發的對所處環境中各種事物的位置、順序、狀態以及規律的感受性,對日常規則狀態的理解與內化,同時伴隨著一定主觀感受的情緒體驗,並通過幼兒外在的、顯性的社會行為表現出來。

由此可見,自主有序的排隊是幼兒秩序感的外化行為,是幼兒對排隊這一社會規則理解和內化的具體體現。首先,有序排隊要求幼兒按照既定規則和順序等待,通過有序排隊能進一步培養幼兒的紀律觀念和遵守規則的能力,這種經驗可以幫助他們與日常生活中去超市、去銀行、去餐廳等真實情境建立聯繫,從而學會遵守規則和禮儀,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其次,在排隊過程中,幼兒與其他幼兒一起行動,需要相互合作和互相尊重,通過與其他幼兒的互動,從而幫助其學習到與人分享、尊重他人等社交技能。再次,幼兒在排隊過程中,需要等待自己的輪次,這培養了幼兒的耐心和自我控制能力,從而幫助他們學會等待,學會在得不到即時滿足的情況下保持冷靜、控制情緒,這為其之後的秩序生活提供了良好保障。最後,有序排隊的背後實則是對幼兒集體意識的培養,即要求個體將集體利益置於個人利益之上,學會為了整體的利益而遵守規則和參與集體活動,從而進一步培養幼兒的集體觀念和集體意識。總之,一日生活是幼兒生命充實與展現的歷程,是個體在參與、體驗與創造中,利用環境自我更新的歷程,而排隊作為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的常見行為,發揮著幫助幼兒獲得秩序感、形成社會規範意識、培養良好習慣和形成文明素養的積極作用。

排隊作為日常行為規則,在一定程度上對幼兒行為進行了約束,這為教師開展一日教學工作和幼兒園各項活動順利進行提供了保障。通過排隊,幼兒園教師可以有效地管理時間,讓幼兒按照規定的序列進入教室、活動場所或其他目的地;也可以在幼兒有序排隊的過程中,檢查出席情況並做好相關記錄,從而確保教學活動可以按計劃有序進行;還可以根據活動需要對幼兒進行分組,從而更好地引導幼兒,確保活動的安全性。因此,排隊的意義不能停留在對下一活動事項的等待上,而是要明確排隊本身所承載的社會規則,是教師在排隊過程中賦予這一行為的教育價值,也是對幼兒行為習慣培養的內在要求。

有效銜接過渡環節——讓排隊成為「慢」下來的教育

面對「排隊等同於消極等待」的質疑,明晰和確證排隊之於幼兒發展和幼兒園日常活動順利進行的意義是重要且必要的。面對排隊過程中實然存在的消極等待現象,我們也應進一步分析和探討。有時,因為幼兒個體差異,做事速度快的幼兒要等待速度慢的幼兒;有時,因為一日生活各環節安排不緊湊或不合理,幼兒可能出現長時間的排隊等待;還有時,某些突發事件也會引發活動中斷,幼兒等待。我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總的來說應遵循「慢下來,融進去,生長出」的原則。

日本幼兒教育家倉橋物三在《幼兒園真諦》中指出:「幼兒園本該是這樣的,教師千方百計地非常努力地工作,但幼兒全然感覺不到自己在被誘導著、被指導著,其生活完全是他們自己的生活,如流水一般一天天地度過。」這與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中「將時間還給兒童,讓兒童按照自己的節律生長」的理念有著內在的一致性,可以明確的是教育不應追求快節奏,而應像流水般緩緩浸潤兒童的心田。因此盲目強調分組或者取消排隊,忽視幼兒排隊意識的培養是不可取的,反而應慢下節奏,遵循兒童秩序感發展的規律,允許排隊中差異性行為的出現,關注幼兒個體特點,強化兒童自主管理、自主行動,從而減少消極等待。

兒童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很難理解為什麼要排隊等待,因此幼兒插隊、不參與排隊的現象並不少見,教師這時不應將這些行為盲目地歸結為消極等待,不應過多地苛責幼兒和自身。幼兒園教育是無痕的,兒童在其中應是自由的、愉快的。作為過渡環節的排隊本身就是潺潺流水中的重要一環,不是可有可無的,反而能承載起更為豐富的教育意義。具言之,在適時適度的合理等待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小遊戲的方式將社會規則、集體意識、公共秩序等融入排隊環節中,也可以將排隊環節作為課程目標鞏固與強化的重要載體,在排隊中引導和支持幼兒回顧活動經歷,總結活動經驗,從而在促進排隊環節自然過渡、減少排隊中消極等待的同時,進一步真正落實「一日生活皆課程」。

《中國教育報》2024年06月23日第3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3b37ca721dd8e48bf27fa3361a74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