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懈創新中報國育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李德仁採訪記

2024-06-24     中國教育新聞網

6月24日,2023年度全國科技大會在北京召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著名的測繪與遙感學家、武漢大學教授李德仁榮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1963年,李德仁畢業於武漢測繪學院(2000年併入武漢大學)航空攝影測量系,1985年獲德國斯圖加特大學博士學位,回到母校任教至今。珞珈山下的歲月,鐫刻著他在強國征途上不畏艱險、勇攀高峰的英勇身姿,映照著他在教書育人中孜孜不倦、言傳身教的清晰剪影。

「在德國獲得博士學位後,我心中激盪著一個信念:立刻回國,將一輩子獻給祖國。」李德仁謝絕導師的挽留,毅然回到祖國,開啟了漫長的科研報國之路。

40年來,經過不停歇的思索、創新與奮鬥,李德仁引領了我國傳統測繪到信息化測繪遙感的根本性變革,使中國走向遙感強國的創新之路。同時,他始終胸懷「國之大者」,擔當育人使命,堅持自主創新。

打造中國人自己的「東方慧眼」

胸懷祖國,不懈創新,是理解李德仁科研人生的關鍵詞。

早在德國留學時,李德仁就首創誤差可區分性理論和系統誤差與粗差探測方法,解決了測量學上的百年難題。回國後,他投身祖國的遙感事業,開啟了一次次突破——

2010年,我國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簡稱「高分專項」)全面啟動實施,業內將其稱為「中國人自己的全球觀測系統」,李德仁擔任專家組副組長。

彈指14年間,「高分專項」結出碩果:比西方國家晚了近30年的中國遙感衛星研究,實現了從「有」到「好」的跨越式發展。

當前,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入空天信息時代。李德仁將目光鎖定到通導遙一體化天基信息實時服務系統,即「東方慧眼」項目。

李德仁為記者解釋,「現有的通信、導航、遙感衛星系統各成體系。我們要推動天上的通信、導航、遙感衛星『一體化』組網,把人工智慧送上天,讓天上有一雙對地觀測『慧眼』和『大腦』。每一個用戶發送請求後,衛星把所需信息加工好,幾分鐘內送到用戶手機上,滿足人們的需要。」

「『東方慧眼』將於2027年到2030年建成全球服務系統,為全球用戶提供高精度、智能、實時的遙感信息服務。」李德仁對它的未來滿懷憧憬,「幫助人們對地球上的每個地方都看得快、看得清、看得准、看得全、看得懂。」

「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每當想起習近平總書記的這句話,這位耄耋科學家總是心潮澎湃。

「讓年輕人到學科前沿去攻關」

武漢大學測繪遙感學科躋身國際領先行列,「遙感科學與技術」學科連續多年名列全球第一。

科研創新和學科建設都離不開團隊,李德仁的人才梯隊建設有兩個「秘訣」——

廣納賢才組建跨學科大平台。團隊樹立了引領學術前沿和服務國家重大需求的發展理念,不斷拓展學科方向,依託承擔的重大研究項目吸引大批相關學科的優秀人才,逐漸形成了多學科技術方法互補、相互支撐、團結協作、協同攻關的學科團隊。「我的職責是做戰略科學家,看方向、出謀略、定計劃,帶領團隊做出大成果。」李德仁如是形容自己在團隊中的角色定位。

將年輕人放到重大項目攻堅第一線。「科研一線挑戰大,出成果的機會多,導師要有意把年輕人推上去。什麼樣的年輕人適合放到科研一線?這需要導師知才善用。」李德仁分享經驗:那些敢想敢為、基本功好的年輕人,導師要鼓勵他們去一線試水;那些盲目自信、心浮氣躁的年輕人,導師要帶他先練好堅實的基本功和踏實的學風。

早在2010年,28歲的青年學者就被破格提升為教授;在項目申報、項目評審、學術成果發表時,年輕人的名字會被儘量前置;有學術能力的青年教師暫未取得帶研究生的資格時,老一輩學者會將他們納入團隊,擔任研究生的第二導師……一系列支持和鼓勵人才大展拳腳的政策,讓這支團隊極具創新活力。

「李老師就像一塊磁鐵,將我們緊緊團結在一起。」採訪李德仁團隊時,記者頻頻聽到這樣的評價。

「教書育人是我一輩子的使命」

李德仁把遍布世界各地、各有建樹的學生看成是自己最大的成果。目前已有百餘位博士生從他門下畢業,幾乎個個成績斐然:一人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一人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他們的夢想幾乎都是從「測繪學概論」這門課開始的,一批批一代代武大測繪學生跟隨老師走上測繪科學事業發展之路。

1997年9月,武漢大學推出面向大一新生的專業基礎課「測繪學概論」。27年來,這門課由李德仁等7位院士和多位專家學者聯袂授課,年年講年年新,選課和旁聽生已擴大到校外。

「每年8月一到,我的生物鐘就提醒自己,該為這門課做準備了。」李德仁每年更新教案,緊跟學科發展前沿,將新理論、新技術,以及他們參與的國家重大科研項目新進展等,充實到教學內容中,使學生了解到當前熱點和最新進展。

回憶起本科生們為自己帶來的幸福,李德仁臉上漾開笑意,打開了珍藏的記憶匣子——

2021年,這一年他最開心的事兒,不是主持完成的「天空地遙感數據高精度智能處理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而是教師節當天在本科生講台上度過。那天,他照例提前幾分鐘走進教室,沒想到,台下200多名大一新生一起唱起《感恩的心》,並獻上一束鮮花。這一幕讓他有些不好意思:「老師給學生上課,是天經地義的。」

學生們喜歡上李德仁的課,因為他有一手絕活,能將枯燥的理論講得生動易懂。比如,在導入「攝影測量」時,他拋出問題,引導學生想像和思考:把攝像機放到飛機上進行測量,會出現什麼問題?如果放到衛星上呢?隨著提問漸次深入,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課堂上很是熱鬧。而在一次次課前暖場、課間笑談中,院士的親身經歷如涓涓細流,潤澤學生心田,引領他們走進武大就樹立遠大理想,立下報國之志。

「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成為讓人民滿意的教授,是我一輩子的使命。」40年來,李德仁牢記立德樹人,始終奮戰在教學科研第一線,倡導「讀書、思維、創新、實踐」的教育理念,在武漢大學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門類最全、辦學層次和辦學體系最完整的測繪遙感學科群。

202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給武漢大學參加中國南北極科學考察隊的師生代表回信,勉勵廣大師生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總書記的回信,對我們高校師生提出了新要求。」李德仁表示,要秉承報國初心,矢志不渝奮鬥,砥身礪行,追逐夢想,永不停歇!(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記者 程墨 特約通訊員 肖珊 尚紫荊)

2017年6月22日,李德仁參加武漢大學畢業典禮並為畢業生撥穗。武漢大學 供圖

2012年4月14日,國際地球空間信息科學大會授予武漢大學「WorldLeadership」獎,李德仁接受頒獎嘉賓印度前總統頒獎。武漢大學 供圖

李德仁院士 武漢大學 供圖

2001年2月,李德仁給導師王之卓拜年。武漢大學 供圖

李德仁院士 武漢大學 供圖

作者:程墨 肖珊 尚紫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f453238fac0607afa1fba55984c25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