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提問像呼吸一樣自然

2024-06-26     中國教育新聞網

「提問牆」既是教室環境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也是一種提問教學新樣態,基於「雙重編碼」理論,通過借鑑、移植、創新等途徑,充分發揮語言和非語言(圖形)的組合力量,引導學生運用提問策略自主研讀文本,培養「能自主、會提問、善思考、會遷移」的獨立學習者。

以「牆」為引

我們在教室開闢了一處用於展示學生問題的可以移動的「提問牆」。它與教室黑板差不多高,我們遵循藝術性、參與性、動態性原則,在內容呈現上採用圖文結合的方式。

「提問牆」包括提示欄、問題欄、拓展欄、評比欄等欄目。提示欄里呈現提問名言、提問方法,營造提問氛圍,明晰提問方法。比如「今天你問了嗎」「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等。比如「五何」提問法、聯繫生活提問法等,這些會不定期更換。

問題欄里設定兩個區域,一個是讓學生粘貼提問單的區域,學生用白色的長條問題單把自己預習時的問題逐條粘貼在此區域;另一個區域占地不大,要求學生用紅色的長條問題單粘貼自己學習過程中提出的問題。如果是低段學生,我們會在問題欄畫一棵「問題樹」,學生的原始問題就寫在樹葉上,當一個問題解決了,樹葉落下,你就可以再寫一些問題上去。每天給「問題樹」添加樹葉,是他們樂此不疲的事情,學生的質疑習慣也日益養成。

拓展欄前面是課外書的名字,後面是「提問與解答」。學生平時在家閱讀課外書提出的問題、自己覺得有價值或想要得到同學幫助解答的問題,可標註提問者的姓名,貼到「提問牆」,有能力解答的學生,可以將解答過程按要求記錄在不同顏色的問題紙上,貼在解答處。

評比欄藉助提問評價表對學生的提問、解答情況進行打星,評價的內容涵蓋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評價方式可以是學生評價、教師評價、小組評價。每周會在評比欄中評出「提問小明星」「解答小神人」。

讓「牆」說話

我們藉助「提問牆」讓「牆」說話,經歷了課前、課中、課後不斷應用,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二次提問的疊代升級中提升學生能力。

課前徵集問題,生成問題。為了清晰、直觀地發現學生的問題,找到學生知識的盲點、學習的關注點、問題的聚焦點,準確生成問題,讓學生的問題上「牆」,課前教師精心設計預習單,根據課型需要安排學生預習,並把不理解的疑問寫在「問學本」上。

第二天,教師收集問學本,匯總問題,進行初步篩選和梳理,形成問題串。最後,把整理後的問題逐個寫在問題紙上,寫上提問者的學號,貼在「提問牆」上。

課中六步展開,習得能力。在課堂上,教師採用「六步」教學提供清晰的策略指導,強化提問能力。在此以《一個粗瓷大碗》為例進行分析。

第一步:啟問——問題的提出。在這節課中,我呈現「提問牆」上學生預習時的問題,讓學生默讀問題,並討論:你為哪個問題點贊?分享各自已有的提問經驗。

第二步:理問——問題的聚焦。理問就是師生一起對本節課要解決的問題進行梳理、排序、補充和聚焦,實現「學生問題、學科問題、教師問題」三位一體,提煉本節課核心問題。理問的常規操作形式可分四步:一是小組篩選,預習提出的問題很多,我讓學生通過討論篩選出組內認為有意義的1—3個問題;二是全班梳理,小組向全班彙報篩選出的關鍵問題,師生共同對問題進行歸併、分類、排序,形成問題串、問題鏈或問題樹;三是教師補充,在梳理全班問題的同時,教師適時補充學生未提出但由預學單反映出的潛在真實問題,豐富問題群,實現「學生問題、學科問題、教師問題」三位一體;四是聚焦核心,問題系統逐漸形成,最後引導學生找到核心問題——為什麼趙一曼把一碗滿滿的高粱米飯倒進鍋里,而盛了半碗野菜粥?引領本節課的學習。

第三步:研學——問題的探究。在師生合作、生生合作過程中,師生共同分析問題,細化思考核心問題,最終解決問題。

第四步:評學——問題的進階。評學是小組向全班展示本組探究成果,並接受全班同學的評價。評學的目的是推介小組成果,創新小組彙報形式,鼓勵學生質疑,生成新的問題,比如「為什麼趙一曼要輕輕地走進炊事棚,趁人不注意做這件事呢?」,用紅色問題單呈現在「提問牆」上。

第五步:教人——問題的協助。這一環節是為後20%的學生服務,培養小老師幫助學習碰到困難的學生解決疑問的,旨在讓學生明白:先學要帶後學,小組是一個整體。其操作策略有:非固定形式——已經完成任務的學生主動幫助有困難的學生;固定形式——優生與學困生結對形成學習共同體,學困生主動提出困惑要求優生解答。

第六步:教己——問題的反思。教己是促進自己由低階認知向高階認知進階,目的是促進學生對學習的回顧與反思,引導學生自我提問:我有哪些收穫?我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現在我又產生了哪些新的問題?或者藉助「提問牆」記錄學生的反思與問題等,由此提升學生的元認知策略。

課後多元展評,養成習慣。關於「提問牆」我們會有詳細的評價,學生可以將自己覺得有價值或想要得到同學幫助解答的問題標註提問者的姓名,寫在問題紙上,貼到「提問牆」上,有能力解答的同學可以將解答過程按要求記錄在不同顏色的問題紙上,貼在「提問牆」的解答處。其他學生覺得有價值的問題可以在提問者的問題紙上畫一個支持星。一個星期獲得星數前三者,被評為周「提問小明星」。我們會在班級進行「提問大比拼」「問題分享會」活動,評選周「提問小明星」「解答小神人」,學期末評出「提問大明星」「解答超人王」,除了獎狀和獎品外,應學生的要求還設置了「特殊獎勵」,獲得學期「提問大明星」和「解答超人王」的學生可以與校長合影。

借「牆」提效

在實踐中,我們越來越認識到「提問牆」的價值。

「提問牆」按照雙重編碼理論,將學生的問題可視化,便於可讀、可學、可用,學生在閱讀其他同學提問時留下的印跡,方便學生之間共享評論。「提問牆」突破時空限制,讓學生課前課後可以隨時隨地粘貼問題,怎麼想就怎麼問,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習得學習經驗自主學習,此時學生不是為了提問而提問,提問就像呼吸一樣自然。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一個意義建構的過程,是給予學習者相對良好的學習情境,通過協作和教師同伴的幫助實現意義建構。在學習過程中,基於「提問牆」上原有的問題,學生在分類梳理中分享提問經驗,同時實現學生與文本的互動,學生與同伴的互動,學生與教師的互動;教師通過「扶放有度」的教學,引領學生進行知識創建和意義建構,在一次又一次提問的疊加過程中,學習過程被打開,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也從膚淺走向深刻。

任何問題的廣度和深度也代表一個人思維的廣度和深度。為了產生問題,學生就必須把學科知識同自身思維連結起來,調動已有認知提問題,喚醒學生沉睡的思維。而對問題分類、篩選的辨識過程也是一個思維的過程,學生通過一個核心問題的解決又伴隨一個新問題的產生,激發學生提出獨創性問題,讓原本閉環的問題重新打開,讓學生產生對作者、對世界的質疑,激發他們的後續思考,將問題引向具有生活價值的語文學習。這期間伴隨不同的問題拾級而上,思維變得靈動而豐富,學生養成敢問、會問、樂問、善問的好習慣,積澱發散、求異、深刻的思維方式,達成學生核心素養落地之效。

(作者單位系浙江省永嘉縣實驗小學)

《中國教師報》2024年06月26日第11版

作者:鄭 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96e9f7153d2e622e6580b27a9f9bfe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