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每日一文:一個人問答錄(80)
問:生存邏輯並不能解釋一切的存在,人為什麼仍然抱著不放?
答:明明是邏輯不通,但人類仍然篤信生存法則,人自導自演了上半場劇(第一期文明),下半場就很難再演不下去了。這半截子生存理念著實將人類害將好苦。

問:生存好像是作弄人的一場鬧劇?
答:人們把自己弄懵了,事實上已經成為了悲劇。
問:人為什麼不給自己準備一個好劇本?讓自己做好角色呢?
答:人天真地認為,編劇另有其人,殊不知,只能自編自演。人有演劇意識,卻缺乏編劇意識。有時實在演不下去了,就理怨老天。
問:人只知道換角色,不知道改劇本?
答:這就是人間反覆上演悲劇的原因,人們不知道,劇本已編就,作為演員再怎麼發揮再怎麼變換角色起什麼作用呢?劇情的內容再怎麼變化再怎麼複雜也脫離不了悲劇的框架結構,悲劇的性質已定,人們無法把它演成喜劇。
問:奇怪的是,當初為什麼要編成悲劇而不編成喜劇?
答:當初,人們沒有意識到,在對存在現象做認識、作解釋、下定義的時候,就是在做存在的編劇。人們無意識地編制了一出生存競爭的悲劇,人們興致勃勃地進入劇中,飾演各自的角色。當然,悲劇的性質決定了每個人的命運,你承擔的角色差異不能改變悲劇的結局,這樣的悲劇成為人的生活模式,人們出入其間,只會重複各個角色的命運過程,只能將悲劇永遠重複進行下去。劇場限制,這是人的悲哀。
問:人們難道對悲劇性的命運無動於衷?
答:人們的抗爭從來沒有停歇過,人們發現和創造各種理論、興起各種主義和思想體系、創建各個宗教信仰、不斷進行社會改革、不斷調整人間秩序……人們從來沒有停息過對命運的改造,也從來沒有停止過對自我的思考,更沒有放棄過對世界對未來的探索與期待。但遺憾的是,這一切都是在劇中進行的,只是不同程度的取得了劇情效果,卻絲毫未能改變劇情的性質,人的命運依舊,苦難的模式依舊,人與人的競爭關係依舊,生命利益的格局依舊,生存的規則依舊,生活的體制依舊,存在的形態依舊……

問:就沒有人試圖從根本上改變?
答:不可思議的是,人們把這個改變根本的責任留給了客觀、道以及上帝,這些恰恰都是不可改變的,人們早就放棄了對它們的期望。人們的思維邏輯是,只能改變世界和改變自己來適應生存的規則和服從命運的安排。人們看到最快捷的方法是改變世界,於是,改變物質世界一直是人們生存的動力和行為的目標。人們寄希望於物質世界的改變中出現奇蹟,在量變的積累中實現存在的質變,這是人類一直沿用的心理模式。事實上,物質世界的改變確實是巨大的,但非常遺憾,存在的質變並未出現,人們仍然處於殘酷的生存競爭狀態,仍然過著與自我生命相依的孤獨生活。物質生活的變化並未影響生存的本質,在生存壓迫下的人類怎麼也不能從物質的變化中獲得真正的解放,人們逐漸從美好的物質夢想中回過神來,人們紛紛在思考新的出路。
問:就不能放棄或改變客觀、道和上帝嗎?
答:至今尚未有人能對三者同時進行挑戰,人們很難找到另外的理由將三者同時拒之事外,也就是人們沒有信心重新發現世界,重新發現存在的理由,重新建立存在的秩序。人沒有想過要讓人重新進入另一種形態的生活,讓世界變成另外的世界,讓人類變成另外一類人。改革與修正是人們一貫採取的救世措施,人們也不乏做出了重大的努力,但是,收效甚微,於事無補,人們還是在悲劇的劇場裡下不了台。
問:人是自由的還是不自由的?
答:人本來是自由的,但是人讓自己不自由,這就是說,人的自由讓自己剝奪了。人們用認識、用思想、用觀念來剝奪了自己的自由,人從來就沒有自由過。人的自由是可以付出的,但自由應該付出給人需要達到的目的,不該付出給盲目的行為和愚昧的觀念。當人把命運交給不可知的客觀和不可見的上帝時,人並沒想過值與不值。
問:還你自由,你用自由來做什麼?
答:自由無需誰來還,人本來就是自由的,自由的作用就是用來做選擇的,人完全可以選擇以什麼方式存在,以什麼形態生活在地球上。客觀、道與上帝是人們的一種選擇,人們當然可以放棄這種選擇,而選擇另一種人們需要的方式,自由就是為這種選擇預備的。人們第一次做了一回無意識的選擇,人們第二次將是理性的選擇。理性的選擇符合存在的本來,直達人需要的目的。存在給人類預留了這次機緣。
問:人類可以進行第二次選擇嗎?
答:當然可以,人們長期對生活狀態不滿、對自己不滿,都是第二次選擇的前兆。人的第二次選擇的結果是換劇場和換劇情,人間悲劇將換成人間喜劇。這世界再也不是沒有來由也不知目的的客觀世界,也不是上帝按他的意志創造的用以贖罪的人間世界,人給自己構造的世界就此誕生。
問:這是一種大膽的設想嗎?
答:不,這是人類的必然選擇。這是人類第一次給自己設置的家園,再一次給人間生活做編劇。人的第一次編劇是無意識的,第二次編劇是有意識的,但不是按誰的主觀意志,是人回歸到存在的本質上,一切以存在的目的做根據,這是人統一行為的理由和保證。人再次出演自己時,角色改變,劇情就大不一樣了。

問:人會有什麼樣的改變呢?
答:新劇場的場景和演出條件都有較大改變,我們暫且不論,那極容易想像,最關鍵的是人變了,人的徹底改變是我們想像不到的。當人不再為生存而競爭,不再為活著而活著,人存在的目的和意義非常明確,就是為了愉悅的存在和感知存在的愉悅。這個目的會使人摒棄之前所有不適宜的行為,變得非常的真實和純粹。"一切在於感知,一切歸於感知"會成為個人遵從的信條,感知生活對於人,是一種從未有過的全新體驗。(接下)
本書《感知新世界》已在亞馬遜、京東上架銷售,如需完整了解感知論,進亞馬遜、京東搜索:感知新世界,即可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