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意識形態的革命開始,從此改變我們的命運

2020-07-21   感知主義者

原標題:人類意識形態的革命開始,從此改變我們的命運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第四部》(147)

147、感知論實用嗎?

對於忙忙碌碌生活的我們,感知論實用嗎?感知論怎麼用來解決生計問題?用來解決就業問題?用來在競爭中戰勝對手?用來獲得更多的財富、取得更大的成功或更好地有利於自己?說實話,感知論對於這些要求無能為力,感知論並不是服務於當下人們競爭生活的又一工具。然而,感知論連篇累牘的言論有什麼用?感知論喋喋不休地談論感知有什麼用?感知論顛覆了既有的傳統觀念和人們的普遍認識有什麼用?感知發現了人間本來的真相有什麼用?感知論為我們的存在找到了目的與方向有什麼用?閱讀感知論的人難免會問,這些終極的追問和最終的揭秘對我們自己有什麼實際用處?

對於每個人的生存來說,我們需要什麼?除了衣食住行的必要性硬體匹配,我們還需要相應的精神性軟體,就是每個人都必須具備的意識形態,而意識形態的建設決定了我們怎麼使用生活的材料,即我們怎麼去生活,我們將擁有什麼樣的生活。如果我們認為生活怎麼過不值得費腦筋,有錢有名有地位就夠了。如果認為擁有了這些好東西,就會過上好生活,就會幸福快樂一輩子,那就錯了。生活的複雜性遠遠不是有錢有權有名有利就可以解釋的,生活從來就不是只能這麼過而是不知道該怎麼過。我們往往並不是缺吃少穿、生活窘迫,而是不知道怎麼適從生活,我們以為缺的是生活的硬體其實缺的是生活的軟體,不是生活就是這樣而是生活不該這樣,不是生活把我們怎麼樣,而是我們把生活怎麼樣了。由此可見,我們最需要的是生活的意識而不是生活的事實,任何人都有不可拒絕的生活事實,而我們卻沒有也很難獲得生活的意識。事實是意識的產物,感知論的實用性就是作用於人的意識。蔑視意識只能是生活的傀儡,只重事實的人是背負生活的奴隸,他們僅僅在搬運生活而沒有經營生活。生活軟體的缺失即怎樣去生活的意識空缺使我們荒廢了歲月,浪費了生活。

感知論最實用之處就是揭示了生活最根本的真相,它不但告訴你生活的來歷,還告訴你生活的誤會和人所在的誤區,告訴我們生活為什麼不該這樣,生活應該怎樣。最重要的是,它與現時蜂擁而出的雞湯文、勸世文、醒世文、勵志文……等等推波助瀾式的文章截然相反,它扒開生活虛假的外衣,告訴人們生活的本質是什麼,告訴我們生活的真相和不同於我們的認知,告訴我們生活本來不應該這樣。這種路標式的警示作用何其重大,這斷然的喝止促使在生活的泥潭中翻滾的人猛醒,原來並不值得這樣去生活,不值得這樣去做人。原來生活是一場曠日持久的誤會,原來生活是我們對於自己無意識的欺騙。感知論用格格不入的三觀觀念指示了生活該有的意識模型,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一種從未有過的參照,至關重要的是,感知論指出了生活的終極目的和永恆的意義,在我們身上匆忙碾壓而過的生活其實是一場本末倒置的遊戲,感知論打開了一道走出生活迷宮的大門。

改變人的存在意識就是感知論最大的作用,重複的生活事實並不能改變人的思想意識。人們普遍傳播和普遍運用的思想觀念只會加重人的思想困境,因為沒有新的境界,人們只能彼此重複既有的世俗觀念和行為準則。個人最大的悲哀就是無知,個人最大愚蠢就是固執,個人最大的命運悲劇就是無知且固執。我們如此輕易的毀掉生活是由於我們沒有更新思想體系的可能,我們修修補補、人云亦云的庸常意識占據了我們一生的時光,直到感知論提供完全不同的意識體系和三觀觀念,我們才有脫胎換骨、煥然一新的可能。感知論不僅是一種全新的認知體系,更是對於存在與人自身的終極發現,它將幫助人建立起另一種生活基礎和行為準則,讓人有新的存在立場和相應的精神情感。因為有了這一套意識體系的比照,我們才可以透徹地洞穿當下的生活,直達人性存在的本真。

感知論不可以用於換取金錢、權力與地位,感知論不指導人去奪取鬥爭的勝利,感知論與當下謀取成功無關。但感知論可以使你明了一切事物存在的根由,明了生活的根根底底,破解「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的迷惑。感知論不保證人不死亡,但保證你知曉一切以後死得安然,死而無憾。

感知論有什麼用?感知論使你獲得一個新的世界和一個新的自己。(接下)

註:本文節選自:京東、淘寶電子書:《感知新世界》、《感知新文明》、《感知新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