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每日一文:一個人問答錄(81)
問:個人怎樣進入感知生活?
答:人為獲取感知而生活是人的生活宗旨,人的生活形式、內容將圍繞這個宗旨展開,生活給人帶來什麼感知?是每個人唯一關心的內容,而每個人感知的對象,就是身處的整體的、綜合的存在。個人從生活的一切狀態中獲得感知,各種感知信息組成了人的生活空間和生活內容,人就生活於不斷變化不斷更新的感知信息中。

問:人具體該怎麼生活?還是得吃喝拉撒吧?
答:當然,人還是生存在基本的生活狀態中,但生存的性質變了,生存是為了感知存在的愉悅,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人的一切行為方針都隨之改變。存在的愉悅與生存的需要有巨大的區別,生存的需要是對事物進行選擇,只取有利於生存的部分,拋棄不利於生存的部分,人對於存在事物是利用關係,人花的功夫是用在採納和放棄上,人不得不講求功利。而感知的需要是對事物進行綜合性的整合與加工,不僅僅抽取事物的某一方面而無目的的放棄另一方面,因為事物的每一面都會對人的感知構成影響,所以,人會考慮事物的整體感知效果而再不會發生殺雞取卵式的生存牟利行為。人不會再因為滿足吃而傷害看的愉悅,不會再因為不擇手段的謀利而傷及精神情感。
問:人們為了生存而損害存在的事情一去不復返了嗎?
答:正是如此,這就是行為目的不同帶來不同的後果。一切為了感知存在的愉悅是人的行為方針,人們為了創造存在的愉悅狀態將採取不同於當下的行動,當一切都服從於存在愉悅的需要,人們將會理性地料理自己的兩大感知渠道,一是本能性感知,即感官機能的要求;二是精神性感知,即人的精神情感要求。本能性感知的主要對象是物,精神性感知的主要對象是人。對於物,因為人與物的利用關係改變,人與物整體性存在於感知中,人在理性處理物質關係的同時,會將物質的存在秩序料理到活躍、穩定、持續的狀態之中,這是存在的目的即人感知存在愉悅的目的所決定的,這是事物存在的理想狀態,也是人從中獲得感知愉悅的利益所在。
對於人,即人與他人,由於人與人沒有了生存競爭關係,他人從競爭對手轉換為感知對象,這導致人與人關係的本質性變化,他人成為了精神感知愉悅的來源,他人構成的一切存在狀態,人和人的感知利益密切相關,因此,為了獲得精神愉悅,人必須得營造處於理想狀態的他人,只有他人處於幸福愉悅的生活狀態中,你才可能從他人的存在狀態中感知到愉悅。因為感知關係,他人的狀態意味著你的精神感知狀態,人和他人成為了互為感知關係,這使得人與人完全成為一體的存在,生命的分隔成為歷史,共享感知、互享感知成為新生活常態。

問:感知愉悅為目的改變了一切?
答:這是非常確定的結果,被生存分割開的世界和人,在感知存在中又合攏回來。人們擔憂感知生活是否不讓人生存成為一個笑談,人們在感知生活中的幸福愉悅狀態和生存殘酷競爭的痛苦狀態形成鮮明的對比,兩種狀態有雲泥之別。人告別了物質主義,從物質的對峙與壓迫中徹底解放出來,人不再是從物質中索取什麼,而是和物質融為一體,物質作為感知運動的本體是和諧存在的保證。物質以新的角度存在即人的角度存在使人與物的矛盾不可能再產生,並且,物質的能量因此會得到更有效的釋放更充分的發揮,而人的感知不但將能耗降到最低值,而因感知牽動的連鎖反應會增加存在的能量,這種良性循環會使物質存在更有序、更活躍和更穩定。這不但大幅提高了人的存在度,還使整個存在態無限接近理想值。生存時期人類擾亂存在秩序已成為歷史,人類這才成為存在真正的主人。
問:更重要的是人與生命關係的變化吧?
答:生存觀念和生命倫理的取消將人從生命的壓迫中徹底解放出來,人類告別了生命主義,將自己重新定義為高級感知體,脫離了「高級動物」的人徹底脫離了動物性,沒有生命觀念的束縛,人才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存在自由。人從此不站在生命的立場而站在感知的立場,生命只是個體的新陳代謝運轉即一己的存在,而感知則意味著整個世界的存在,感知所及才是人存在的邊界。人感知即存在,感知的一切組成完整的存在,這個存在就是世界。

一個人就是一個感知世界,所有人的感知世界組合成一個共同世界也就是公共世界,這就意味著,人在公共世界裡運行著自我的感知世界,再也不是一個人在宏大的世界裡保持著一條生命,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自我的感知世界是宏大而完整的世界,這是每個人存在的獨特價值,這就是說,每個人的存在就意味著一個獨特世界的存在,他不存在就意味著一個獨一無二的世界的消失。而生命觀則只有極窄小的內涵,一個人的生命存在與否,不但與他人無關,更與世界無關,所以,個人孤獨的生命只有自己保持和自己負責,個人的生死意味著個人的存在權。因此,個人恐懼死亡成為一種本能意識,這個意識便形成人一生的心理立場,人的一切性情——包括自私、貪婪、暴虐……等等人性特質就由此產生,人間的一切糾葛就由此處而來。
本書《感知新世界》已在亞馬遜、京東上架銷售,如需完整了解感知論,進亞馬遜、京東搜索:感知新世界,即可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