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大學畢業的我,選擇靈活就業

2022-03-07   每日人物

原標題:985大學畢業的我,選擇靈活就業

當網際網路大廠和公務員成了宇宙的盡頭,仍有一群畢業生,拿著985的學歷靈活就業。

國家統計局相關負責人口中「近2億」的靈活就業大軍中,不乏985高校畢業生。數據顯示,在去年畢業的本科生中,清華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的靈活就業比例均超過10%。在2019年,北京大學選擇靈活就業的碩士畢業生比例更是超過了40%。

「靈活就業」到底是如何就業?這些名校畢業生為何選擇靈活就業?對985畢業生來說,靈活就業,是否意味著需要放棄傳統的成功觀、穩定的生活以及名校光環?

靈活就業的高比例中,也有一些迷茫的樣本。有人把靈活就業期稱為「失敗冷靜期」。

同樣的靈活就業,不同的人生軌跡。我們找到幾位簽下靈活就業協議的985大學畢業生,請他們講述自己的故事——

文 | 凱筆吉

編輯 | 楚明

運營 | 田寶

「如果對方僅看中自由而選擇靈活就業,我會語重心長地把他勸退」

喵醬

東南大學2017屆經管畢業生

打開支付寶和微信的1月帳單,把每一條進帳相加,得到的最終數字是24000元。即便兩個軟體都自帶計算功能,但手動計算收入依然讓我樂此不疲。

成為自由攝影師後3年,我有房有貓,還招了一名助理。在社交平台上,也常常有人問我:「羨慕你的生活,我現在轉行做自由攝影師還來得及嗎?」

如果對方僅僅看中自由而選擇靈活就業,我會語重心長地把他勸退。「約拍」事業剛起步時,我也經歷過「無定薪」「無社保」「無福利」的「三無」時期。

說實話,我是抱著收入升級的念頭去做自由攝影師的。畢業後,我曾在一家小型廣告公司的文案策劃崗實習。轉正期很漫長,我在輔導員的要求下籤了靈活就業協議。

這是一道分水嶺——我和媽媽仔細盤算了靈活就業後的社會保障,即便我交社保,退休後能申領的養老金也比職工少許多。但我們能有什麼辦法呢?等了3個月,我終於在廣告公司轉正,但月薪也只有不到6000元。我沒有經濟能力從家裡搬出去,只能啃父母拼下來的房子。在家裡,我爸時常在我面前提:某某家的小孩在某某機構,年薪有30萬呢。

和我爸有同樣想法的親戚很多。工作後第一年回老家,一名同樣是985畢業的親戚已經在北京的網際網路公司找到了年收入30多萬的工作。所有人都在誇讚,「小伙子有前途」。到了我這兒,誇讚就成了勉強的一句「工作挺穩定的」。這讓我有些惆悵,以至於之後幾年我都以加班為由,再也沒回老家過年。

現如今,年入30萬對我來說也並非難事。回家後親戚們的口徑就成了:「別人拼死拼活加班,工資還沒我們囡囡高。」

我付出的代價是,3年來,超過10斤的器材練出了我雙臂上的肌肉,也摧毀了我的肩頸。因為長時間修圖,我在28歲的年紀就有了椎間盤膨出的跡象——花1000多元搬回家的人體工程學椅著實貴得我肉疼。

圖 / 視覺中國

對我這個靈活就業者來說,自由是偶然,焦慮是常態。自由職業拼的就是心跳,即便我拼了命,仍有不測風雲。2020年的春天,因為疫情,我的約拍訂單量銳減。無論我怎樣在網上賣力宣傳作品,一周仍然連三單都接不到。最後,我參照同行博主的方法,舉辦了幾期賠本的素人改造活動,才勉強能拉到客。那幾個月,我的收入驟減到了5000元——我心想:完了,退步到了之前上班的水平。

我的大學同學幾乎都走上了金融精英的道路。我很少和他們出去聚會。別人聊起投資、上市和國家大事,我完全插不上話。曾經,父母告訴我金融特別熱門,以後有「錢途」,讀經管准沒錯。沒曾想,大學四年,我在不斷重修高數中度過。

我也時常想,要是高考後沒聽父母的話,要是再抗爭一下,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是否我能少走更多彎路,是否能更輕鬆地達到現在的收入水平。不過這一切都是空想,爸媽也接受了我的職業,還送了我一套loft作為工作室——現在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答案。

「靈活就業期,失敗冷靜期」

克里斯

復旦2020屆傳播學系畢業生

前幾天我翻出了上大學前自己寫的一份規劃書,叫做《大學怎麼過》。裡面寫著:要修經濟的雙學位方便就業;要去參加社團,做到一定的位置還能寫進簡歷;要從大三開始實習;要去學語言;要去國外交換……能看出來,當時的我完全就是想在大學後擁有一份體面的工作。

可怕的是,到了大三,裡面大部分的事兒我竟然按部就班地完成了。但在大四,當我嘗試著從這份《大學怎麼過》中逃離,一切都有些失控。

在得到許多老師對我學術能力的肯定後,出國升學是我嘗試全新人生的出路。然而因為疫情期間語言考試被取消,加之論文投遞期刊的過程並不順利,我打算嘗試著保研到同城的另一所學校。然而,我們下一屆績點高得恐怖,而且本專業只有十幾個中國學生,保研名額實在太少。最後,申請全額獎學金的MA(文學碩士)項目成了最保險的出路。

對全獎的執念來自於不想被父母控制的念頭。我父母都是211大學生,但他們並沒有達到理想中的生活狀態,那些沒有他們考得好的同學反而地位更高、更有錢。疫情在家上網課期間,我和父母摩擦不斷。他們告訴我,他們是出資讓我上學的人,有權利管理我的一切。我能感受到他們的「失衡」。因此,他們試圖從考上復旦的我這兒形成對他們同學的一些「降維打擊」。

從入學開始,他們就把我算得上有些出息的事發到朋友圈,接受點贊。第一次曬的是我637分的六級成績,「女兒聽力沒考好,不然可以上640」,評論區出現了一串中年人的大拇指。大二,我在某大報社實習,這又成了他們朋友圈的素材,「實習終於落定了」,下面還是一串大拇指。大三,我去國外交換。我和他們的聊天截圖被發到了朋友圈,下面當然又是大拇指。

我想,如果研究生繼續花父母的錢,他們一定覺得可以持續控制我的人生。這讓我在後來的半年中一直持續非常焦慮的狀態。

美國很多全獎MA對托福口語成績的要求是27分,而我只考到了24分。我打算再看看香港的Mphil(研究碩士)。當時,我的手中只有一篇被會議接受的論文。許多問題懸而未決:我怎麼能保證那個全大陸只錄取一個人的Mphil是我的?如果我被拒,我沒有準備任何工作作為退路,到時我該怎麼辦?

那半年我過得很痛苦,開始寄情於電競,還混成了一個後援會的頭。但到了2020年12月,有獎MA申請截止前一個月,我二戰托福的口語成績依然是24分。這件事讓我徹底對申請PTSD了。原本我應該正常申請,向對方學校再爭取一下,或者再嘗試著聯繫導師。但我當時太害怕被拒絕了。那年,我再也沒申請,一所學校都沒。

2021年的春招馬上開始了,「復旦應屆畢業生」是我身上唯一有價值的頭銜,趁著畢業生落戶的政策,我想先去找個工作。父母一直催我回家考研。但一想到考研又要花費一年時間在家白吃白喝,繼續接受父母的控制,我立馬否決了這個方案。我想在上海等待時日,也許等我準備好,並且有機會的時候,再重新去做自己19歲畢業時想做的事情。

接下來的3個月,因為不滿意實習薪酬,我輾轉於不同的企業。我海投了任何可以讓我在上海留下的公司。最後,學而思接納了我,開出了非常不錯的薪資。然而剛入職一個月,我剛看到生活的希望,拿到2萬元的月薪——「雙減」來了。

到了八九月,我真的怕了,以至於有些飢不擇食,運營崗也投,諮詢公司和網際網路也去投。沒有應屆生的身份,我連「一輪游」的機會都沒有。我已經失去了應屆畢業生的身份堡壘,只能和一群擁有幾年工作經驗的人捲入社會,共同競爭一個崗位。但好在9月份,一家諮詢公司給我發了offer。

圖 / 視覺中國

當時,在學而思辦理的落戶手續仍在進行中,這意味著我必須在新工作和上海戶口中做抉擇。最後我選擇了新工作。然而學校並沒有依據我的新去向開具就業報到證,而是讓我將就業協議改為「自主就業」,也就是所謂的「靈活就業」。

工作半年下來,我手上也攢了一點錢。我不討厭這份工作本身,但這不是我想要的。這時,我的導師給我推了一個項目,在與對方老師進行了短暫的線上會議後,我拿著材料重走申請路。在這段看起來有些坎坷的經歷中,我學會了處理具象的問題。就在幾天前,我收到了申請學校的offer,獎學金比我想的還多。我的人生又一次出發了。

「我能頂住壓力,工資也不錯,那就干吧」

馬辰

中國傳媒大學通信工程系2014屆畢業生

不,別叫我健身教練。我還挺排斥這個詞的,這職業本身沒什麼,但在一些文章和人們的討論中,我總感覺健身教練和「頭腦簡單,四肢發達」「辦卡銷售」掛鉤。所以我們對外都把自己的身份稱為「體能訓練師」,做好這一行還是很需要知識的。

但提到體能訓練師,的確很少有人會把它當個正經職業。畢業那段時間其實我也很焦慮,不知道將來要做什麼,恰好體能訓練師是我的長久以來的愛好,但作為工作又讓人覺得在通信工程系的四年似乎就這麼虛度了。提起成為體能訓練師,我爸甚至會對我大打出手。久而久之,我越來越少在他面前提起我的人生規劃。

健身是我從高中開始就有的愛好。周中別人放學都去補習刷題,我卻偏愛健身房。上大學後,我被調劑到中傳的通信工程系。說實話我完全不喜歡這個專業,體能訓練倒是成了我一直堅持下來的東西。

大二時,我就在學校里辦了一個體能訓練營。備課的手稿至今還留在我的臥室里,集中起來能裝滿一小箱。

畢業後,我爽快地簽了靈活就業協議,先加入了一家創業團隊。但兩三千的月薪著實太少。之前和朋友提起我的月收入,他還覺得我傻,幹著比996還累的活,卻拿著這麼少的工資。我當時的想法是:畢業生剛起步,這麼慘是正常的。

一年後,我就和3名朋友出來單幹,合夥創辦了一家健身館,還盤下了另一家倒閉的館子。我在這兩家店鋪上付出了許多心血。為了省錢,300多方平的場館是我們自己裝修的。我從小到大第一次給瓷磚美縫,一邊百度一邊硬著頭皮上。本來在我的預想中,館子應該被裝修成為ins風,最後預算不夠,只能靠自己布置得不倫不類。

圖 / 視覺中國

我們也沒有請員工,兩個場館的課全靠我們4個人撐著。說實話健身房客源挺穩定的,我們盤下的館子原來五六十個會員都留了下來。第一個月,我每天睡在健身館二層的閣樓間,完全沒時間回家。一到休息日,我就宅在家。再也不想接觸任何人。

創業的結局出人意料——我沒想到自己會成為健身房「暴雷」的當事人。

店裡有幾個從事財務相關工作的健身會員。一天,我們私下聊起公司的經營狀況。他們看到股權分配就覺察到「貓膩」:「兄弟,你這公司怎麼是個獨資的呀?」

我當時就懵了。當時,我們辛苦湊到的72萬元啟動資金還全權交給了一個合伙人。我出了10萬,還是父母給的錢。為了向我爸開口要錢,我還提前做了一些心理建設。沒想到他沒說啥,很爽快地給我轉了帳。

然而,那名合伙人拿我們的啟動資金在自己名下註冊了一家獨資工資。我拚命乾了一年,到頭來從老闆成了打工仔。

我下定決心,一定要把這10萬元給我爸追回來,這是底線。

於是2020年的春天,我在疫情和官司中渡過了心情壓抑的幾個月。好在,這10萬元最終回到了我爸的帳戶里。但同時也意味著,我的第一次創業失敗了。

創業失敗後,我在考研培訓班度過了兩個月,報考了清華的體育管理專業。初試很順利,我拿了一個相當不錯的分數,但止步於複試。我安慰自己:面試嘛,主觀因素很多,這不是我能決定的。

「缺心眼」確實讓我在創業上摔了一次次跟頭。靠打官司追回我爸的10萬元後,我也和三個合伙人散了。失業又考學失敗的我有些迷茫,不知從何處開始新的人生。那段時間,我的同學打算創業做自媒體。我常往他工作室跑,想學點創業的技能。同學工作室恰好缺人,他問我願不願意加入。這次我仔細考慮了,比以往任何一次決定考慮得都更仔細:我能頂住壓力,工資也不錯,那就干吧。

「不是沒有就業的機會,而是沒有對未來的想法」

鄭蕊

珠三角某985醫學類2021屆畢業生

畢業前一天晚上10點,我爸媽接到了學院領導的電話。在父母的轉述中,還沒有簽署自由就業協議的我被學院領導稱為「不配合學院就業工作」「令人頭疼」「拖後腿」的學生。

這麼多指控落在我身上,我突然覺得沒有就業是件很羞恥的事。這並非我第一次被催促簽訂就業協議。之前輔導員來電,我在開車沒及時接,之後就被扣了個「沒有責任感」的帽子。我被限定3天之內簽完學院的靈活就業協議,否則「檔案就不寄回生源地」。

我在豆瓣的「上班這件事小組」中找到了不少與我有類似經歷的人。因為教育部的規定,高校畢業生就業率與年度招生計劃掛鉤。我很理解學校想提高就業率的想法,但在學信網真正勾下「靈活就業」時,我突然感覺和正常就業的同學被分成了兩筐。後者穩定體面,而我們則是找不到工作的loser。「靈活就業」四個字,只有「靈活」是真的,說難聽點,就是自由失業。

我讀的是醫學類的一個四年制小專業。畢業的那一年,學校給我們開了一節職業規劃課,輔導員在課上動員:「找到工作才能發揮人生的價值。」他說學院有很多資源,專門解決就業困難的問題。

我了解過那些資源:幾家不知名醫藥公司的代表,工作地點遠在北京和江蘇的醫療器械銷售。我當時就想,4年學醫出來進這些公司,人生的價值才完了。但我也不知道還有哪些去處,因為我們不像其他專業有更多的時間在校外實習,也不像臨五、臨八的醫學生那樣有競爭力。連對人生的想法都沒有,談何職業規劃的方法論?

我們寢室6個人,除了一名室友因為家庭條件不好而找工作,我們剩餘的人臨近秋招,依然不清楚自己想幹什麼。兩名室友在考研和就業中反覆橫跳,一名室友被父母推著考研,但「一戰」失敗。剩下的室友入職了一家醫藥公司,但因為壓力過大迅速跳槽了一家更輕鬆但工資更低的單位。

我們試錯的機會是很稀缺的。被高中摧殘了3年,曾經「畢業後再也不讀書」是刻在我DNA里的東西。但上大學後我是迷茫的,除了在實驗室中,我好像想不到具體的出路。我自閉的性格讓我不習慣和患者打交道,醫藥公司的環境也讓我覺得很沉悶。直到春招開始,我才意識到糾結的時間不多了。

我是從小縣城出來的學生,大多高中同學都步入了教師的行業——這是大多數人眼中體面的職業。我爸媽沒有給我壓力,但peer pressure讓還沒有找到工作的我感到了羞恥。曾經,考入985的我被印在學校光榮榜上,接受讚揚。而現在,我也能從同學的隻言片語中了解到,工作仍然沒有著落的我,正作為「傷仲永」的例子被同輩議論。

我承認,在之後的秋招中我慫成了一隻把頭埋進沙里的鴕鳥:關閉朋友圈,拒絕收到任何別人獲得offer的消息。後來我才知道,原來我們班二分之一的人都「被靈活就業」,其中大部分都和我一樣,不是沒有就業的機會,而是沒有對未來的想法。

最後,我還是對學術「真香」了。在「窩裡蹲」的一年裡,學校實驗室成了我的避風港。我在一位學姐的帶領下,研究出了一些成果,還發了刊。做科研給了我失敗人生一點小小的鼓勵,當時我就萌發了一個念頭:不如考研,走上學術的道路。為此,我也備考至今。

圖 / 視覺中國

2月21日,考研出分了,我獲得了複試的機會。不過好玩的是,前幾天我參加了高中同學聚會,發現大家在體驗了一遭社會的痛打後又回歸了「考公、考研、考編」的軌道——果然,世界的盡頭依然是編制,追求穩定還是人之天性。

(文中受訪者均為化名)

每人互動

你如何看這些靈活就業的大學生?

文章為每日人物原創

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