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充分才能寫出好文章

2024-06-26     中國教育新聞網

常規作文教學的第一步是「審題」,然而從「審題」到「寫作」,也就在幾十分鐘之內,如此緊湊的教學環節,卻往往起不到令學生文思泉湧的效果。

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學生的腦子裡沒有現成的素材」。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統編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習作內容是「寫讀後感」,如果教師在學生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問學生:「你想選哪一篇文章或哪一本書來寫讀後感?」大部分學生都會愣在那裡,只有少部分學生能靈光一現,想出一篇文章或者一本書的題目來。

有的教師想當然地認為,可以和有思路的這部分學生聊一聊,給其他沒有思路的學生以啟發,這些學生應該就差不多把思路打開了,召喚出封印在腦子裡的寫作素材。然而,這個想法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學生的腦子裡真的有寫作素材」。

很遺憾,真正的學情其實是「大部分學生的腦子裡並沒有存下相應的寫作素材」。

不但學生沒有,大部分教師也沒有。不信你試著想一想:你讀過的印象最深的一本書是什麼?為什麼印象這麼深?

1分鐘之內能很好地回答這個問題嗎?

5分鐘夠不夠?

……

好,不要查閱任何資料,40分鐘之內以此為內容寫一篇400字的文章。

是不是很為難?

你看,自己閱歷那麼豐富都沒有存下這次習作的素材,學生才多大?

「雙規」是靈感的絆腳石。對於學生來說,最擔心的就是語文老師突然走上講台說:「我們這節課來寫一篇作文。」還沒等學生接受,教師已經開始帶著大家分析作文題目、選擇寫作材料、提出寫作要求了。教師熱火朝天地把寫作前指導的活兒幹完了,學生的思路很有可能還卡在「寫什麼」這一環里出不來。

學生怕寫作文,很多時候怕的就是寫這種需要他們「在規定的時間、規定的地點完成的作文」,江蘇省特級教師王棟生曾把這種情境戲稱為作文教學中的「雙規」。

「雙規」狀態下,學生面臨的時間是那樣緊迫、空間是那樣逼仄,心中焦急萬分,腦中空無一物,靈感遲遲不來,寫起作文來自然也就異常艱難了。

魯迅先生在《答北斗雜誌社問》一文中總結自己的寫作經驗,其中一條就是「寫不出來不要硬寫」。此一條,足見大作家魯迅也有「寫不出來」的時候。

然而學生常常沒有這樣的自由:作文課上,老師把題目亮出來,無論你能不能寫出來都得寫。小學課本一冊書里有八次單元習作,學生這半年就至少要面臨八次這樣的困境,在這種高壓狀態下,學生很難把作文寫好,也很難愛上寫作。

因此,要拯救學生的寫作靈感,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教師就必須讓學生放輕鬆。

審題應在一周之外。有人可能要問:「你說寫不出來不要硬寫,那學生要是一直寫不出來,是不是這篇作文就可以一直不用寫了呢?」

學生會出現「一直寫不出來」的情況嗎?如果我們應對的辦法就是每天問學生一次「你今天寫得出來了嗎」,那學生大機率是會出現「一直寫不出來」的狀況。

倒不是說學生懶,而是因為這樣的詢問並沒有解決任何問題。好文章都是大量觀察、實踐、積累之後的迸發,豈是坐在教室里光聽聽老師的「寫作前指導」就能動筆的事?

但如果我們調整一下教學策略,積極改進教學方法,這個問題還是可以得到解決的。比如說,當我們把「寫作前指導」的「審題」部分放在學生寫作一周之前甚至更早的時間,審題完成之後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觀察、思考、查找資料、收集素材,如此充分準備一周之後,再讓他們嘗試動筆寫作,那麼學生則可能順暢地往下寫的。

無論教師想採用哪種方法去教學,學生寫好作文的基礎都是「腦子裡要有素材」,因此我們需要至少提前一周帶領學生審題,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去積累、思考、構思……

只有時空自由、準備充分,靈感才會拍著翅膀飛過來。

(作者單位系江西省安遠縣九龍小學)

《中國教師報》2024年06月26日第12版

作者:杜春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189f4e1ff7e05f5d7313b759b5ed2d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