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藝術之美點亮思政之光

2024-06-26     中國教育新聞網

在大思政背景下,把思政教育與學科教學有機融合,讓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是新時代教師的責任與使命。美術教師要以美術核心素養為導向,涵育學科素養的同時,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以育人為根本,以美潤德,讓美育與思政教育的內涵都得以豐富和延伸。

立足國家教材,挖掘思政「寶藏」。美術教材包含著豐富的思政寶藏,既有《我們戴上紅領巾》《環保小屋》《我的老師》這樣的顯性思政教育元素,也有《雨中情》《自己做玩具》等隱性的思政教育素材。此外,雕刻、麵塑、皮影、泥塑、臉譜、版畫等藝術形式代表著中華傳統藝術的精髓,美術教師不能只關注知識技能的傳授,更要育德於美,深入挖掘課程的文化內涵和思政要素,增進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讓學生在提升美術素養的同時陶冶高尚情操,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三年級「設計生活標誌」一課為例,教師可以把設計主題與校園生活相融合,以項目式學習的方式引導學生調查發現校園裡的方位指引問題、安全隱患、不文明行為等,讓學生髮揮自己的創意去設計製作標誌並放置在校園最需要的地方。這既提升了學生的設計和創新思維,也在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升了學生的安全意識、規則意識以及建設美麗校園的責任感。

創設思政情境,實現潤物無聲。一是以美術為切入點,創設包含思政元素的情境。教師可以通過巧設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運用美術知識和技能服務於集體、他人和社會,提升學生的集體榮譽感、社會責任感。在二年級「掛飾」一課中,教師邀請班主任走進美術課堂,給學生布置「小組合作設計製作掛飾,為元旦聯歡做準備」的驅動性學習任務,學生因地制宜、分工合作,為裝飾自己的班級而努力。這種教學方式在提升學生藝術素養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主人翁意識,通過情境的創設讓思政教育更有親和力。二是以美術館、博物館為「思政場域」,融藝術經典于思政教育。美術館、博物館不僅是藝術的殿堂,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更有著強大的德育功能。走進美術館、博物館,在視覺、聽覺、觸覺的共同作用下,藝術教育變得更加生動,思政教育也變得更有吸引力。比如,在六年級「皮影藝術」單元學習中,通過到京西皮影非遺園去參觀學習、觀看皮影戲、製作和表演皮影戲,學生能夠更好地感受傳統文化的智慧和樂趣。

關注國家大事,對接美術學習。美術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關注國家大事,關注時事,將弘揚勞動精神、奮鬥精神、奉獻精神等學習目標與美術教材對接,結合美術學科素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時代精神開展教學活動。比如,在「科學與幻想」一課中,教師可以結合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引導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想像與創意,同時培養學生敢於創新、勇於探索的精神,激勵學生成為未來的科技創新人才。

依託特色課程,開展「思政」內涵主題創作。以學校的兒童創意美術課程「變廢為美」為例,教師意在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充分發揮創意,運用生活中的各種綜合材料開展藝術創作,培養學生珍愛生命、保護環境、創意創新等方面的意識,並在此基礎上開展紅色主題、畢業主題等學生美術作品展覽,融思政內涵於美術創作之中。比如,學校開展「揚七彩風帆,做紅色接班人」六年級畢業畫展,學生利用生活中的各種材料巧妙創意,有的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和讚美,有的表達對母校的依依惜別之情。思政主題的融入讓美術作品更加飽含情感,美術創作也讓思政教育更加貼近學生的內心。

生活中的自然美、環境美、心靈美、語言美、行動美……用心挖掘都能夠成為美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的案例。因此,美術教師要提升自身的課程思政教學水平,錨定根本任務,發揮美育價值引領、品格塑造的積極作用,讓審美素養與思想品行共同提升,在美術課堂以藝術之美點亮思政之光。

(作者單位系中國人民大學附屬小學)

《中國教師報》2024年06月26日第9版

作者:牛勝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047c750d8fd815eecc8cbbe40a110f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