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陽決戰前,李光弼拔出匕首對諸將說:你們若戰敗我絕不獨活!

2021-04-08     老衲侃春秋

原標題:河陽決戰前,李光弼拔出匕首對諸將說:你們若戰敗我絕不獨活!

「安史之亂」對已經登峰造極的唐王朝造成了毀滅性打擊,從此之後唐朝從封建社會的頂峰迅速滑落谷底,再也沒有起來。

亂世出英雄,正因為這場戰亂,造就了郭子儀李光弼兩位名將,他們作為扶大廈於將傾的功臣而永垂青史。

後來的郭子儀名滿天下,李光弼和他比起來,要小了很多。但是要論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的貢獻來說,李光弼功勞最大:

「(李光弼)與郭子儀齊名,世稱『李郭』,而戰功推為中興第一」(《新唐書·卷一百三十六》)

當然,戰爭都是兇險的,李光弼為了這些戰功,也是豁出命去了。其中有一次,他就是抱定「不成功就成仁」的決心,才取得戰鬥勝利的。

公元759年(乾元二年)九月,史思明集結重兵南下,分兵四路,進攻河陽。

河陽的戰略位置非常重要,黃河河道在這裡變得較為狹窄,非常容易被駐防的部隊切斷。

李光弼只要是守住了河陽,就使得史思明既不能西進,也不能放手南下。

史思明正是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才親自帶兵來攻打河陽的。他採取了南北兩頭的進攻方式,力圖一擊而中。

史思明是這樣安排的,自己親自領軍在南城佯攻,而派手下大將周摯領重兵攻打中城。

看到敵人來勢洶洶,李光弼這邊也積極排兵布陣。他讓人到南岸構築要塞,並在河道中間的沙洲上建起了堡壘。

為了方便部隊機動,官軍用船隻拼湊成浮橋,將三個據點連接起來。這樣既可以堵住逆流而上的路線,又能在某處遭遇圍攻時發兵支援。

李光弼安排李抱玉守南城,約定堅守兩天之後才可以放棄,安排完畢,自己帶兵來到中城。

史思明的進攻就是先從南城開始的。但是強攻了幾天,南城始終堅如磐石。

史思明一看無懈可擊,就停止了進攻的步伐,等待中城那邊的好消息。

李光弼坐鎮中城大營,派鎮西節度使荔非元禮在前哨羊馬城堅守。

一開始敵軍逼城時,一路上填平塹壕,拔除圍柵,而坐鎮的荔非元禮卻熟視無睹,不理這個茬。

李光弼一看敵人要將城外的路障都清理乾淨了,非常焦急,於是派人前往詢問情況。

荔非元禮的回答很爽快:我軍是要進攻呢,還是防守呢?既然要進攻,對方為我們開路何必要阻止他?

李光弼聞報後,不知荔非元禮葫蘆里賣的什麼藥,心說,那就等等看吧。

清理完路障,敵軍開始進攻了。而荔非元禮這邊率眾出擊,只是打打停停,敵退我退,並不對潰敵進行追擊。

李光弼一看荔非元禮貽誤戰機,是明顯地消極避戰,就派人去斬荔非元禮。

荔非元一看監軍來了,再不拚命,自己就要變成刀下之鬼了,於是大喝一聲,帶兵衝殺了上去。

主將親自衝鋒,號召力非同一般,一下將敵軍打得抱頭鼠竄。

周摯一看中城不好奪取,轉而來到北城尋找機會。

周摯這一次拿出勢在必得的架勢,因為他知道,中城進攻失利,如果北城再拿不下,自己的吃飯傢伙將會不保了。

這次他們是傾巢出動,集中了所有的兵力,希望一擊而中。

李光弼一看這陣勢,不敢有絲毫的大意,趕緊率軍進入北城防守。

到了北城,登上城頭一看,心中有數了,他對跟隨的將士說:「賊兵雖多,但隊形混亂,不足畏懼。過不了中午,一定為諸位破敵。」

於是一場大仗拉開了序幕。

但是打了半天,還沒有決出勝負來,眼看時間已經到中午了,李光弼心裡焦急起來,於是便派愛將郝廷玉、論惟貞分別攻擊最頑強的西北、東南兩處叛軍。

在派任務時,他從靴子裡掏出一把匕首,豪擲于帥案上,語氣低沉地說:「現在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我身為國家的三公,不能死在賊人手上。萬一作戰不利,諸君在前戰死,我在此地自刎,決不只讓諸君單獨赴死。」

命令一下,猛將郝廷玉率軍出擊了。

但是過了不大一會,郝廷玉騎馬往回撤了。站在城頭的李光弼看到後,非常地驚駭,嘴裡念叨著:「郝廷玉敗退,我軍就完了!」

說完就命左右取郝廷玉首級來,郝廷玉見使者前來,連忙解釋道:「是馬中毒箭,不是兵敗了。」

李光弼於是命人為他換馬再戰。

這邊的郝廷玉戰馬中了流矢,那邊的僕固懷恩也遭遇了類似情況。由於敵軍的箭弩如雨,官軍中箭很多,隊伍出現了敗陣的跡象。

李光弼一看僕固懷恩父子倆要撤退回來,立刻派使者前去執法。

僕固懷恩一看使者提刀騎馬而來,知道那是來要自己腦袋的,不待使者趕到,立刻下令部隊冒死進攻。

最後,還是官軍的聲勢壓到了叛軍,敵軍潰退了。

俗話說兵敗如山倒,果然不假,這一敗猶如潰堤一樣的一瀉千里,李光弼終於取得了河陽之戰的最後勝利。

「光弼連麾,三軍望旗俱進,聲動天地,一鼓而賊大潰,斬萬餘級,生擒八千餘人,軍資器械糧儲數萬計。」(《舊唐書·卷一一0》)

佯攻南城的史思明不知周摯已經戰敗,還在那裡等待好消息呢。

「思明不知摯敗,尚攻南城,光弼驅俘囚臨河示之,乃遁。」(《資治通鑑·卷221》)

此時的史思明終於明白了,自己這方已經沒有任何獲勝的希望了,這才心有不甘地帶著殘部撤回洛陽。

河陽之戰的勝利,說是李光弼以命換來的,一點都不為過。

參考資料:《舊唐書》《資治通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mBXfr3gBrsvY2_UuMBE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