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專心玩鳥,魏徵卻玩李世民,最後倒霉的就是那隻鳥了

2021-01-29     老衲侃春秋

原標題:李世民專心玩鳥,魏徵卻玩李世民,最後倒霉的就是那隻鳥了

李世民的皇位可謂來之不易。

首先,他得不到父親李淵的支持,因為按照正常的繼位順序,嫡長子李建成才是正宗的繼承人。

其次,在和李建成的較量中,屢次被迫害,差一點丟掉性命。

才萬不得已情況下,主動出擊,發動了玄武門事變。

這次事變也冒著極大的風險,稍微處理不慎,不光李世民死無葬身之地,就是他的兒子,還有跟隨他的那些文臣武將,都將會肝腦塗地,血流成河。

但是李世民冒險一搏,他居然成功了!

成功後的他,深知大位來之不易,所以格外珍惜所得。

還有一層意思,就是和老爸較勁,你不是總認為我不能當皇帝嗎?那我就干出個樣子來讓你瞧瞧,我不光比李建成強,還要超過老爺子。

首先,他知道平衡各方的勢力,隱太子李建成的舊臣魏徵、王珪和薛萬徹,都被他搞平衡,大膽的使用。

在用人方面,他能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靈活調整:

「亂世惟求其才,不顧其行,太平之時必須才行俱兼,始可任用。」(《貞觀政要·擇官第七》)。

在戰亂年代,本身就是亂世,所以他注重的是人才的實用價值,看你的能力如何,至於道德標準,要求並不嚴格;而現在要建設「新國家」,屬於守成之時,那麼就要注重德才兼備,並且德在才先方可。

正因為李世民的知人善任、人盡其才,他的貞觀之治才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大好局面。

在處理朝廷具體事務方面,他大膽的使用房玄齡和杜如晦。李世民使用他們,是真的放手使用,給他們充分地放權。

為了建立朝廷的高效運轉機制,避免專行獨斷造成重大失誤,李世民發明了「五花判事」。

這個制度非常有創意,辦事程序具有開創性。但凡軍國大事,先由中書舍人寫出各自意見,再分別署上自己的大名,目的就是為了集思廣益。

大家提完建議後,交由中書侍郎與中書令,待他們審核後,呈報給皇帝,讓皇上決定取捨。

皇上決定後,也不是最後的定奪。材料還有再送到門下省重新審核,門下省提出反對意見或是予以修正,直到意見統一了,最後才發給尚書省執行。

經過這樣一番程序後,政令才可以生效,這就是三省六部制中一個很重要的制度,叫批駁制。

政令暢通了,這還不算完。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舊唐書·魏徵傳》)

李世民還重用了李建成舊部的魏徵、王珪,給他們安排了諫議大夫的職務。

這倆人都是眼裡不揉沙子的直臣,能夠犯顏直諫,及時糾正皇上的過錯。

魏徵每每批評李世民時,總是絲毫不留情面,有時候甚至搞得李世民大發脾氣,怒不可遏。但即使是這樣,他仍是面不改色,侃侃而談,弄得李世民後來都有點怕他。

有一次,在朝堂上給說急眼了,李世民還沒有發火,魏徵倒說話了:「但願讓臣做一個良臣,而不是忠臣。」

良臣和忠臣還有區別嗎?李世民給鬧糊塗了,就問這兩者有什麼區別。

於是魏徵開始掉書袋,給李世民講起典故來。

皋陶和高辛氏等人共同輔佐大舜,舜是古代的聖賢了,他們一起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像皋陶這樣的臣子,就是良臣。

而比干呢?他同樣是輔佐君王,為了規勸紂王,不惜犯顏直諫,最後落個身死國亡。這樣的大臣,就是忠臣。

魏徵的話雖然有些轉彎,但指向很明確,李世民你願意做舜帝,還是做紂王,看你的選擇了。

不用說,李世民當然選擇前者,誰願意選擇紂王讓世人痛罵呀!

由此可以看出,魏徵並不僅只有直來直去的這一招,有時候也會講究一些技巧,而且技巧的含金量還很高。

下面有一件事情,就反映出魏徵的高超技巧來。

有一次,下面人給李世民進獻了一隻鷂。

鷂是一種鷹科的鳥類,十分稀少,李世民得到它之後喜歡的不得了,天天把玩,後來玩上了癮,天天摟著來取樂,到了愛不釋手的地步。

這一日閒暇,他把鷂放在手臂上,正逗著玩呢,突然遠遠看見魏徵大步走來,李世民一愣,馬上反應過來——媽呀,老虎來了!

說完便匆匆忙忙將這個小寶貝藏進了懷裡。

魏徵的眼睛多毒呀,簡直趕上火眼金睛了。他把這一切都看在眼裡。可是李世民沒有暴露,他也不能說破。

於是開始專心致志的彙報起工作來。

今天的情況和往常有些不太一樣,只見魏徵在那裡喋喋不休地說,而李世民卻是恭恭敬敬地聽。

今天確實有點邪門,魏徵的彙報一件接著一件,沒完沒了。

這給李世民急的,有些抓耳撓腮的。但是李世民還不好說什麼,畢竟人家彙報的都是朝廷大事,只有耐心地聽下去。

好容易等魏徵走了,李世民趕快伸手去掏懷裡的小寶貝,拿出來一看,這個可愛的小寶貝已經永垂不朽了——在懷裡捂的時間太長,窒息而死。

「上嘗得佳鷂,自臂之望見征來匿懷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鷂竟死懷中。」(《資治通鑑·李世民畏魏徵》)

此時的李世民哭的心都有了。

傷心了半天,李世民才尋思過味來,好你個田舍翁,原來你早就知道其中的玄機呀!

那能怎麼辦呢?誰讓魏徵給窺破先機了呢?

這隻珍稀的鷂呢?只能自認倒霉了!

參考資料:《新唐書》《資治通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JMhHWncBDlXMa8eqviq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