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說改革⑦ | 徐曉明:以國家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

2024-08-09     中國經濟時報

——探索構建

新質生產力的新型產業評估體系

徐曉明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以國家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支持企業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隨著新技術催生的新產業不斷湧現和傳統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以國家標準引領新型產業評估體系對於指導產業發展和政策制定至關重要。

通過建立以國家標準為引領的新型產業評估體系,可以不斷評估實踐中新質生產力在各個區域、產業的發展水平,從而更好地推動傳統產業在新質生產力發展實踐中優化升級,促進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01

新型產業體系需要構建

以國家標準引領的科學評估體系

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路徑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先立後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是習近平總書記為各地發展新質生產力給出的重要方法論。當前,各地政府亟須解決如何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如何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如何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如何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等問題。

如何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如何確定各區域的產業實現了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將會成為各地政府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因此,有必要提出一套新型產業體系評估標準,用於指導各地政府的區域發展和產業現狀判斷,為制定清晰有效的新質生產力培育政策提供支撐。

新型產業評估體系的建立,不僅可以有效評價產業的發展水平,判斷各地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情況,還可以引導培育國家或地區新型產業的發展方向。構建以國家標準引領的新型產業評估體系,可以評測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質生產力產業集群範式並將其推向國際市場,助力雙循環體系的構建,為世界提供中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培育方案。

02

國家標準引領的

新型產業體系的評估維度

通過建立獨具特色的產業評估標準,能夠更好地推動新質生產力產業的發展,並提高中國在國際產業競爭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在評估新質生產力的產業體系時要特別關注以下幾個重要方面,以確保評估體系能夠全面而準確地反映產業發展的現狀和趨勢。

一是技術維度,應注重技術的前沿性和顛覆性。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新技術的湧現常常帶來產業格局的重塑和變革。因此,在評估新質生產力的產業體系時,必須密切關注技術的最新發展動態,特別是那些具有顛覆性的新技術。通過對技術創新的及時評估和跟蹤,可以把握新時代技術革命的脈搏,為產業體系的調整和升級提供科學依據。

二是融合維度,要關注新技術衍生出的新業務和新模式。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新技術往往會催生出一系列新業務和新模式,並逐漸成為行業共識。這些新業務和新模式往往具有較高的市場競爭力和發展潛力,因此,在評估新質生產力的產業體系時,需要重點關注這些新業務和新模式的發展情況,以及它們對產業鏈條的影響和推動作用。通過深入分析和評估,可以更好地了解新業務和新模式對產業發展的貢獻和影響,為產業體系的優化和升級提供有力支持。

三是協同維度,應該注重產業集群的構建和產業協同。產業集群是一種重要的產業組織形式,通過將相關產業企業集聚在一起,可以促進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發展,提高整個產業的競爭力和創新能力。因此,在評估新質生產力的產業體系時,需要關注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情況,評估其對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效應和推動作用。只有構建良好的產業集群,才能更好地促進產業體系的協同發展,推動產業的健康發展和持續壯大。

四是效率維度,評估新質生產力的產業體系,必須著眼於新產業對推動生產力和生產關係變革的價值。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新興產業的湧現,新質生產力所帶來的生產範式和生產關係也在不斷發生變革。這種變革不僅體現在生產效率的提升和生產方式的轉變上,更重要的是推動了整個產業鏈條的升級和優化,促進了生產要素的高效配置和協同運作。因此,在評估新質生產力的產業體系時,必須充分認識到新產業對生產力和生產關係變革所帶來的深遠影響,以及其在推動產業發展和經濟增長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是數據維度,評估新質生產力的產業體系,還應重視數據要素的生產力發揮,強調數據化和智能化水平的應用。隨著數字化技術的飛速發展,數據已經成為推動產業發展和提升生產力的重要驅動力之一。新質生產力的產業體系評估需要關注產業內部和外部數據的採集、分析和應用,以及數據驅動的智能化生產和管理模式的推廣、應用。只有充分發揮數據要素的生產力作用,才能更好地提高產業的效率和競爭力,推動產業體系的創新和升級。

六是能源維度,評估新質生產力的產業體系,應該注重碳中和的戰略目標,強調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環保。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日益加劇和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低碳、環保的發展理念已成為全球產業發展的重要關注因素。因此,在評估新質生產力的產業體系時,必須重視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平衡,注重產業的碳排放情況和資源利用效率,積極推動實現碳中和與綠色發展的戰略目標。只有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下,新質生產力的產業體系才能實現長期穩定的發展,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新質生產力的產業評估體系綜合考量了技術、融合、協同、效率、數據和能源六大關鍵維度。這些維度涵蓋了產業發展的各個方面,從技術的創新和應用、商業模式的融合與認可,到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發展、生產效率的提升、數據驅動的智能化轉型,以及碳中和、能源效率的可持續發展。通過細緻評估這些維度,可以更準確地把握產業發展的現狀和潛力,為推動新質生產力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建立這樣一套獨具中國特色的評估體系和評分標準,可以更好地反映新質生產力產業體系的特點和發展需求,提高評估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推動產業向高質量發展。

03

國家標準引領的

新型產業評估體系的目標導向

針對新質生產力開展產業綜合評估,期望能夠達到以下效果。

一是全面了解產業發展狀態。通過新型產業評估體系,政府部門可以全面了解新質生產力相關產業的發展狀態,包括產業規模、增長速度、技術創新程度、產業協同水平等方面的情況。這有助於地方政府和管理部門更準確地把握產業發展趨勢,作出相應決策。

二是評估產業競爭力。新型產業評估體系可以評估新質生產力的產業競爭力,包括技術優勢、降本增效水平、數智化水平、能效水平等方面。這有助於地方政府和管理機構了解相關產業的發展水平和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階段性目標,找准自身發展方向,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

三是科學指導政策制定。通過對新質生產力的產業評估,政府可以了解產業發展的瓶頸和問題,從而制定更科學、針對性更強的產業政策,促進產業健康發展,有助於政府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四是優化資源配置。通過評估新質生產力的產業水平,政府機構可以更清晰地了解產業發展的需求和趨勢,從而更有效地配置要素資源,促進產業的健康發展。這有助於避免資源浪費和低效投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五是促進技術創新。通過評估新質生產力產業,政府機構可以發現產業發展中存在的技術創新需求和機遇,採取相應的政策措施支持技術研發和創新活動。這有助於提升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推動產業持續發展。

六是引導投資方向。政府機構可以利用新型產業評估體系為投資者提供有關新質生產力產業的信息和數據,指導投資方向,吸引更多資金和資源投入到新型產業領域。這有助於促進新型產業的快速發展和壯大。

七是監測產業風險。政府機構可以利用新型產業評估體系監測新質生產力產業的發展動態,及時發現並應對產業發展中存在的風險和問題,保障產業的穩定和健康發展。這有助於提高政府對產業的管理水平和應對能力。

八是提高治理效能。通過科學有效地評估和支持新質生產力產業的發展,政府機構可以提升自身的形象和聲譽,增強政府的公信力和執行力,進而提高政府的治理效能。

在進行新型產業評估時,需謹防主觀性偏差、數據不全不準確、評估指標單一簡化、過度依賴定性評估、評估滯後及缺乏專業人才支持等風險。為應對這些問題,應確保評估指標科學合理、數據來源可靠完整、結合定量和定性分析、及時更新評估內容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以確保評估結果客觀準確、可信度高,並為產業政策的制定和資源的合理配置提供科學依據,促進新型產業的健康發展。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圖片來源:攝圖網授權

總 監製丨王 輝車海剛

監製丨李丕光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鄒 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b90b214300dfd228df62a7020062a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