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論壇丨向風險化解要增長動能

2024-10-15     中國經濟時報

中國經濟時報特約評論員

10月12日,財政部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圍繞穩增長、擴內需、化風險,將在近期陸續推出一攬子有針對性的增量政策舉措。從各項政策舉措來看,體現出向風險化解要增長動能的鮮明導向。

在此次發布會上,財政部主要提出了四個方面的增量政策舉措,包括加力支持地方化解政府債務風險、支持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支持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以及加大對重點群體的支持保障力度。其中支持地方化解政府債務風險力度最大。

如財政部所指出的,防範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是事關發展和安全、事關財政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近年來,中央已經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有效防範化解地方債務風險。截至2023年末,全國納入政府債務信息平台的隱性債務餘額比2018年摸底數減少了50%,債務風險可控。

但從今年的情況來看,部分地方政府債務壓力仍然較大,甚至影響到基層「三保」。為保證正常運轉,一些地區採取加大稅收追繳力度、拖欠企業帳款、增加非稅收入等方式,進而對當地營商環境造成較大影響。因此,只有通過加大化債力度,才能使地方政府輕裝上陣,騰出更多的資源發展經濟,提振經營主體信心,鞏固基層「三保」。

圖片來源/攝圖網授權

據財政部介紹,化債主要通過兩條渠道。一是每年繼續在新增專項債限額中專門安排一定規模的債券用於支持化解存量政府投資項目債務,這部分專項債即所謂的新增特殊專項債。

有別於傳統的新增專項債,特殊新增專項債募集資金不是用於項目建設,而是用於償還存量債務,即化解融資平台隱性債務和清理政府拖欠企業帳款等,與特殊再融資債用途類似。今年以來,中央已經安排發行8000億元新增專項債用於化債,未來幾年將繼續劃出一部分規模用於化債。

二是擬一次性增加較大規模債務限額置換地方政府存量隱性債務。這個「較大規模」為市場提供了充足的想像空間。

歷史上,我國化解隱性債務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15—2018年,共發行12.2萬億元置換類地方債,用於化解15.4萬億元的地方負有償還責任的政府性債務;第二階段為2019年及以後,主要在地方債結存限額空間內向地方政府分配化債額度,允許發行特殊再融資債來償還隱性債務,其中2019年發行置換債1500餘億元,2020—2022年累計發行特殊再融資債逾1.1萬億元,2023年四季度發行約1.5萬億元。

此次財政部強調這是「近年來出台的支持化債力度最大的一項措施」,預計規模將大幅超過最近幾年,以重點支持地方特別是高風險地區化解存量債務風險。此外,財政部明確表示「中央財政在舉債和提升赤字方面是有較大空間的」,未來可能會採取由中央發行國債、再轉給地方的方式,利息由中央、地方共同承擔。

財政部指出,逆周期調節絕不僅僅是以上四點,這四點是目前已經進入決策程序的政策,其他政策工具也在研究中。總體來看,此次發布會釋放出非常積極的政策信號和非常全面的政策措施。這些政策措施將和前期已出台的政策形成合力,共同推動經濟向上、結構向優、發展態勢持續向好,並進一步鞏固市場主體信心和預期,形成良性增長循環。

總 監 制丨王 輝 車海剛

監 制丨李丕光 陳 波 王 彧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谷 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e6901c1a2704c853232e7ef08e21b3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