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眾多紡織產業鏈企業銷售額下降,更有甚者,關閉門店。
2020年眾多品牌想借一帶一路的東風,迎接一輪新的發展機遇,卻不想,被一場新冠疫情,按下了「暫停鍵」,幾乎處於一種停擺的狀態。
製造業形勢嚴峻,台灣地區1300家工廠放無薪假!
近日,台灣勞動部公布最新減班休息(無薪假)統計:無薪假實施單位計1323家,實施人數2萬9838人。
台勞動部表示,主因是國外疫情嚴峻,台灣廠商的客戶沒有營運,連帶影響整體產業鏈。
勞動部勞動條件及就業「平等司副司長」黃維琛表示,這次人數增加主要來自於製造業,家數增加31家、人數1300多人。雖然島內疫情趨緩,但國外情況仍然嚴峻,連帶影響整體產業鏈。
黃維琛接受媒體採訪
黃維琛指出,雖然有部分廠商開始回單,但因國外部分地區封城影響,造成台灣廠商的國外客戶已經沒有在營運,連帶影響島內業者必須開發新客源;相關產業的資料也已經提交給經濟部,會由經濟部協助、輔導業者。
多數單位的實施人數在50人以下,實施期間多數未超過3個月,實施方式多為每月休5天至8天。
我國紡織工業當前存在的問題
1、技術裝備落後,新產品開發不足。據統計,我國紡織品三大行業(紡織業、服裝業、化學纖維製造業產值占比約分別為61%、28%、11%。除化學纖維生產技術和服裝骨幹企業的縫紉設備接近國際先進水平以外,紡紗、織造、染整等傳統工藝與世界水平有較大差距。
2、標準低。目前中國的紡織企業還處於低端生產階段。大約有80%的企業生產中低檔產品,6%生產低檔產品,4%的企業生產品質低價格低的產品,僅有10%的企業生產高品質產品。
3、高素質人力資源缺乏。行業缺乏品牌運作、資本運籌、國際交往的人才,缺乏國際化經營經驗和適應國際競爭的復合型人才。
4、企業信息化程度不高。行業性軟體開發力量薄弱,軟體產品少,企業管理軟體應用比例低,信息化普及率低,電子商務起步慢,多數企業管理方式落後,難以真正建立起小批量、多品種、高品質、快交貨的市場快速反應機制。
5、缺乏品牌經營理念。傳統家紡多,規模小,產品單一,加工貿易比重仍然很大,應對國際競爭手段不足,處在整合階段。
6、勞動力成本大幅上升。近年國家逐漸完善和新出台一系列勞動和社會保障措施,首當其衝地挑戰和考驗了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紡織工業, 紡織行業從業人員多,隨著勞動報酬和勞動保險支出的增加,企業勞動成本不斷上升,擠壓了企業利潤空間。不少紡織企業為了招到工、留住人,不得不對一線女工給予較為優厚的待遇,提高勞動報酬。
7、融資困難,風險加大。企業的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對現有設備進行更新改造需要資金, 產品研發需要資金,過多的庫存產品需要補充流動資金,這些僅靠企業的自有資金是不夠的,必須得到信貸資金的支持。棉紡企業資金需求量大、行業不景氣使得資金周轉更慢、兩項資金占用更高。而商業銀行目前對紡織企業的資金投放大多採取謹慎的態度,貸款條件苛刻,有的企業已無抵押物,銀行難以投放資金,有的甚至減少紡織企業的貸款額度。
紡織外貿訂單暴跌90%
「我們公司都是做一些真絲、人絲、醋酸等稍微高端一點的面料,而且基本都是外貿出口,出口國主要是美國。往年我們一年銷售額可以做到一億元人民幣以上,但是今年因為肺炎疫情嚴重,美國又是重災區,我們訂單下降了超過90%,」一位貿易商負責人說道。並且他們公司人員較多,企業生產成本也較高,而現在的營業額是很難保證正常的生產運營的,他們目前完全是在硬撐,至於還能撐多久,所有人都沒什麼信心。
訂單減少幅度如此之大,企業必然不可避免的處於虧損狀態了。當然這種狀態中的企業不止他們並且數量還不在少數,尤其是專做外貿,或者外貿占比過大的紡織企業。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分析,近兩年來我們紡織行業每個月虧損企業數量相對比較穩定,大致在3000家左右。但是今年虧損紡企數量迅速翻漲,2月、3月一度達到了6500家左右,雖然4月虧損數量稍有減少,可是依然沒有回歸正常的數量。
訂單數量暴跌、大範圍虧損運行的情況,不少紡織企業都遇到了,並且還將隨著疫情繼續發酵。在歐美經濟復甦之前,外貿訂單很難滿足所有紡織人的需求。尤其是近期紡織市場再度轉淡,雖然眼下已經是夏天,但紡織人即將經歷最刺骨的「寒冬」。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關於化塑行業的資訊和行情,請私信回復「PC PA PP ABS PVC POM PMMA PE PS 塑料」獲取幫助!或直接關注公眾號今日塑價,了解更多行業內行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N-K-2HIBfGB4SiUwNmF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