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沒有人比我更懂塑料回收

2021-10-08     俺搜塑訊

原標題:中國:沒有人比我更懂塑料回收

中國:沒有人比我更懂塑料回收

從食品生產到食物保鮮,從手機到汽車零件,從個人防護到醫療注射……過去幾十年,人類總共生產了83億噸塑料,充分享受著它所帶來的便利。

目前,從珠穆朗瑪峰的頂峰到馬里亞納海溝的谷底,人們在地球的每個角落都發現了微型塑料。

這些塑料,大概需要20到500年才能分解。即便如此,它也只是變得越來越小,而不是消失。據研究機構估計,人類平均每周攝入的塑料量,與一張信用卡相當!

目前,塑料污染已經成為全球共同關注的焦點環境問題。塑料本身並非污染物,塑料污染的本質是不可降解的塑料垃圾泄漏到土壤、水體等自然環境中帶來視覺污染、土壤破壞、微塑料等環境危害

近年來,廢塑料回收和可循環塑料逐漸成為全球關注的話題。那麼國內究竟應該怎麼干?世界巨頭又是如何布局的呢?

我國應該怎麼做?

近期碳達峰碳中和首次寫入十四五規劃綱要:國家發展改革委2021年7月1日印發了《「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發改環資﹝2021﹞969號),「十四五」時期,中國宏觀經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將成為新發展階段的主基調,高質量發展將成為新發展階段的主旋律,科技創新和低碳綠色發展將成為新發展階段的主動力。

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塑料製品年產量7603.2萬噸,同比減少7.1%,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塑料生產國和消費國,塑料的廢棄也造成了巨大的環境影響。塑料工業高速發展,也帶來了許多問題。廢棄塑料由於不規範處置,缺乏有效回收利用技術,長期積累,造成嚴重環境污染。解決塑料垃圾污染已成為一項全球性的挑戰,各主要國家都在採取解決措施,研究和制定解決方案。「十四五」規劃也明確提出,「降低碳排放強度,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到碳排放峰值,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化和土壤污染治理,加強白色污染治理」。這是一項艱巨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再生塑料行業具有率先突破的攻堅責任。

在實現「雙碳」目標的工作中,首先,我們要明確減排工作的責任邊界。第一步要把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工作落實,要把計量手段、統一標準、計量方法搞科學。只有在紮實的基礎工作上,才能科學地計算「碳達峰」的指標。在基礎工作中,不能只喊概念,更不能只喊口號。在「碳達峰」指標的確立過程中,我們既要考慮CO2排放的現狀,還要留有未來發展的空間。其次,要加快研發和推廣CO2減排的綠色工藝。再生行業必須要依靠先進的綠色工藝,先進的過程技術,來實現CO2的減排。特別是在產業生產的鏈條中,如何通過綠色先進工藝減少CO2的排放,如何在生產過程中分離和捕捉CO2,如何搞好CO2的運輸和封存,這些都需要工藝技術和工藝手段來解決。第三,CO2減排的難度很大,CO2中和的難度則更大。

另外,在綠色轉型發展中,塑料污染治理和塑料循環利用也要取得實質性突破。在塑料污染治理和塑料循環利用方面,我們要扎紮實實抓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研發和尋找塑料污染治理和塑料循環利用的先進實用技術,要從塑料的物理方法、化學方法和可降解方法中篩選出一批先進適用、可推廣複製的技術;二是要在選定的技術中,認認真真組織一批試點、示範企業進行推廣;三是在試點、示範的基礎上,再選擇一些省市或大中城市開展更大範圍的推廣試點;四是要制定出在全國範圍推廣的路線圖和政策措施建議,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有技術水平和先進管理方法的塑料污染治理和塑料循環利用的有效方式方法。

最後,從再生塑料行業回收端再到市場需求端我們都要做好減碳措施:

回收端:加快再生塑料的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廢舊物資回收網點與生活垃圾分類網點「兩網融合」,積極推行「網際網路+回收」模式,線上和線下協同,提高規範化回收企業對個體經營者的整合能力。從回收埠上將擴大回收量,另外在回收主體上也將逐步規範化。

供應端:提升再生資源加工利用水平。推動再生資源規模化、規範化、清潔化利用,促進再生資源產業集聚發展,高水平建設現代化「城市礦產」基地。實施廢塑料等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行業規範管理,提升行業規範化水平,促進資源向優勢企業集聚。加快建立再生原材料推廣使用制度,拓展再生原材料市場應用渠道,強化再生資源對戰略性礦產資源供給保障能力。這也進一步明確了再生塑料行業向規範化、規模化發展思路,在加工利用埠上未來預計將向優質企業傾斜資源,可以預見到未來將逐步改變當前再生塑料行業「兩極分化嚴重、規模企業與小單企業並存,規模優質企業話語權不強、缺乏龍頭企業」的現狀。

需求端:促進再製造產業高質量發展。鼓勵企業在售後服務體系中應用再製造產品並履行告知義務。鼓勵進一步提高再生資源對原生資源的替代比例。這一規定的提出對再生產品的使用是一個重大利好,將逐步扭轉以往偷偷添加再生材料,羞於承認自己產品內含有再生材料。從之前被摒棄到如今被重視,也歸因於使用目的變化,以前是以降成本為目的,現在是以資源化利用和降碳為目標。

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專項行動:科學合理推進塑料減量,提高廢舊農膜回收利用水平。加強塑料垃圾分類回收和再生利用。加強政策解讀和宣傳引導,營造良好社會氛圍。這也是對2020年《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進一步強調。

綜上,發展循環經濟是一項涉及面廣、綜合性強的系統工程,發展循環經濟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有力抓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需要從根本上改變產品的生產和使用方式。減少產品的生產過程排放,也就是「過程排放」十分重要。廢塑料作為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將在回收、加工、利用等各環節逐步受到《規劃》的指引,將在回收、加工、利用等各環節逐步受到《規劃》的指引,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保障,未來將進一步為循環經濟發展、提高資源使用、直接減少能源資源消耗、實現雙碳目標做出不可忽視的貢獻。

那麼其他國家企業都是這麼做的呢?

陶氏將於2022年推出全循環聚合物

近日陶氏正在採取一系列重要措施,以實現其可持續性目標,解決氣候變化和塑料廢物問題,並進一步挖掘先進回收的潛力,使目前無法回收的塑料能夠被回收,包括包裝中使用的軟塑料。

陶氏表示,除其他外,這些項目將使其能夠從2022年開始向客戶提供經過認證的完全循環的聚合物的初步供應。為此,陶氏在歐洲和美國的主要工廠正在申請或已經獲得了國際可持續性與碳認證(ISCC)。

陶氏包裝與特種塑料公司總裁Diego Donoso表示:「市場對循環性給予了極大的重視,陶氏正在進行創新,以滿足對循環和低碳聚合物的巨大的未滿足需求。」這些創新包括開發更具可持續性的產品,包括100%可回收的解決方案或包含回收或生物成分的產品

9月初,陶氏化學董事長兼執行長吉姆·菲特林 (Jim Fitterling) 和利安德巴塞爾執行長鮑勃·帕特爾 (Bob Patel) 參加《華爾街日報》特別活動——「到達那裡:終止塑料廢物的全球協議」。他們代表美國化學理事會和國際化學協會理事會發言,代表著全球領先的化學品和塑料製造商。

兩人對《華爾街日報》稱,塑料製造商致力於並渴望增加與政府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建設性接觸,以推進循環經濟,在循環經濟中,塑料被重複使用而不是被丟棄。「簡單地說,」Fitterling 說,「我們的願景是通過普及廢物收集和再利用而不是丟棄塑料來防止塑料進入我們的環境。」

他們敦促支持2022年2月在聯合國環境大會上的一項決議,該決議將開始就終止環境中塑料廢物的全球協議進行談判。「我們不應該將塑料的價值與塑料垃圾問題混淆。」帕特爾說。「這是一個需要全球解決方案的全球挑戰。在聯合國的支持下,我們可以制定一個全球框架來幫助我們解決這個關鍵問題。」

利安德巴賽爾宣布到2050年凈零排放目標

為了實現該目標,利安德巴賽爾於9月29日宣布,公司致力於到 2050 年實現凈零排放的目標,並公布了實現該目標的途徑。作為實現 2050 年目標的一個過渡步驟,公司還宣布到 2030 年在範圍一和範圍二實現絕對減排 30% 的戰略

「最近的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PCC) 報告表明, 我們需要堅定承諾、齊心行動,樹立緊迫感,來幫助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利安德巴賽爾CEO Bob Patel如是說。「為確保利安德巴賽爾的目標宏偉且可實現,我們制定了相應的戰略,到 2030 年減排 30%,目標是到 2050 年實現凈零排放。我們對此信心十足,並致力於履行我們的承諾。」

此外,公司也正積極將減排舉措納入某些業務流程,包括長期規劃和風險管理、確定跨多個部門的協作機會,以加快突破性技術的推廣和部署。公司承諾秉持透明性原則,根據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 (TCFD) 的指導方針,如實報告我們的氣候風險以及通過年度CDP氣候變化問卷披露我們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所取得的進展。

不僅僅是陶氏、利安德巴塞爾,其他化工巨頭也紛紛開始選擇可循環塑料的賽道之中。

科思創未來十年投資10億歐元用於循環經濟項目

9月,科思創稱正為未來可持續增長打造基礎。作為其「可持續未來」新戰略的一部分,集團將持續關注循環經濟和對可持續解決方案的結構性增長需求。從中國、歐洲到美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倡議正拉動需求,尤其是在節能建築和電動交通領域。

在此背景下,科思創預計到2025年,全球對硬質泡沫前體MDI和軟質泡沫前體TDI的需求年增速將上升至6%。特別是MDI,需求正接近全行業已經高企的產能利用率。科思創在今年的投資者大會上宣布,將重啟於2020年初暫停的世界級MDI工廠的建設投資項目。科思創計劃在新項目採用高能效的AdiP技術,此技術已應用於德國布隆斯比特工廠。該技術可為生產每噸MDI產品減少最多40%的蒸汽和25%的耗電量,由此減排多達35%的二氧化碳。公司正研究在美國或中國建設該世界級MDI工廠,最終決定預計將於當前項目階段結束之後做出。新工廠計劃於2026年投產。

「全球對可持續解決方案的需求不斷增長,這為我們提供了巨大的額外潛在市場機會。我們的高科技塑料已助力許多行業實現可持續創新。」科思創執行長施樂文博士(Dr. Markus Steilemann)表示,「在實現全面循環的道路上,我們正有針對性地增加資本支出,通過定製化解決方案讓客戶更具可持續性。」

在實現全面循環的道路上,科思創將繼續恪守對未來技術的堅定承諾,不斷擴大可持續產品組合。例如,公司已成功實現了約45款基於替代性原材料的產品的商業化,並正推進近90種相關產品的研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494000260_120047510-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