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說改革⑩丨宋勁松:發展新質生產力要避免「微笑曲線」就業陷阱

2024-08-16     中國經濟時報

核心觀點

在我國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中,我們需要利用好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要高度重視我國數字製造的「倒微笑曲線」特徵,避免陷入「微笑曲線」就業陷阱。

宋勁松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對「完善就業優先政策」作出重要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進行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強化重大政策、重大項目、重大生產力布局對就業影響的評估,推動財政、貨幣、投資、消費、產業、區域等政策與就業政策協調聯動、同向發力」,並首次提出「構建就業友好型發展方式」,使高質量發展的過程成為就業提質擴容的過程。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因此,要高度重視發展新質生產力對就業的影響。

01

「微笑曲線」就業陷阱及其歷史表現

所謂「微笑曲線」就業陷阱,即企業在科技進步促進生產力發展的過程中,以單純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為原則,以全球化為依託,重視技術設計與品牌營銷的超額利潤,忽視產品製造的價值創造能力,將生產基地轉移到所謂低成本國家,造成國內製造業就業率下降。

「微笑曲線」就業陷阱往往與「就業與工資極化」現象糾纏在一起。「就業與工資極化」表現為,隨著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對高技術人才的需求增加,他們的工資增長快;自動化和機器人等技術進步使得製造業對中低技術人員的需求減少,他們的收入增長慢;涉及協助或照顧他人的服務性職業就業增加,他們的工資增長快。從而使就業和工資增長呈現中間慢、兩端快的「U」型趨勢。

20世紀90年代,「微笑曲線」現象出現,即在產業鏈中,附加值更多體現在設計和銷售兩端,處於中間環節的製造業附加值最低。美國在20世紀最後20年的製造業就業情況也說明了「微笑曲線」的存在。1980年至2000年,美國製造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例由22.09%降至14.6%,而同期美國服務業就業占比由28.95%上升至36.48%。一方面,美國製造業就業占比下降是勞動生產率提高的結果。這20年美國企業生產率年均增速為2%,而製造業企業年均增速為3.5%,雖然製造業人員減少了,但產量增速並沒有比其他產業慢。另一方面,美國製造業就業占比下降是製造業通過外包把一部分生產轉移到海外基地的結果。儘管研發和品牌對企業價值創造仍然至關重要,但有些企業由於在製造環節擁有壟斷性優勢或其他競爭優勢,使得製造業對這些企業的價值創造貢獻更為突出、更為顯著。因此,有人在2004年提出「武藏曲線」,又稱為「倒微笑曲線」,即有些產業的高附加價值實際上存在於產業鏈的製造環節。近年來,隨著數位技術的不斷革新和升級,以數位技術賦能製造業,進一步提升了製造業在價值鏈曲線中的價值含量,「倒微笑曲線」的普適性提高,「微笑曲線」的普適性降低。美國近年來的製造業回流不僅是國內就業矛盾倒逼的結果,更是智能製造時代美國企業有利可圖的選擇。

02

構建就業友好型發展方式

需要發揮好新技術對就業的補償效應和創造效應

新技術對整體社會就業的影響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包括替代舊的工作崗位、補償市場變化帶來的新需求以及創造全新的就業機會。歷史上的每一次工業革命和技術革新都經歷了這樣的過程。雖然短期內可能會有就業的不穩定和結構性失業,但長期來看,技術進步通過創造新的產業和職業,為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提供了動力。

圖片來源/新華社

新技術通過提高生產效率、以機器替代人工,減少了對某些工作崗位的需求,這就是所謂的替代效應。替代效應通常在技術革新初期最為顯著。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機械化紡織機的出現減少了對手工織布工人的需求;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福特的流水線生產方式提高了汽車生產的效率,減少了對傳統工匠的需求;在信息技術革命中,計算機和自動化技術的應用減少了對傳統文職和行政人員的需求;在數字經濟時代,電子商務和數位技術的興起減少了對傳統零售業工作崗位的需求。

技術進步在減少某些工作崗位的同時,通過提高生產效率和降低成本,間接地在其他領域創造了就業機會,這是新技術對就業的補償效應。補償效應通常需要一定時間來顯現,它依賴於市場調整和新需求的形成。一是技術進一步降低了商品和服務的成本,增加了市場對這些商品和服務的需求,從而需要更多的勞動力來滿足這些需求。二是技術進步促進了全球化貿易,擴大了市場範圍,為不同國家和地區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

新技術直接創造了全新的工作崗位和職業,是新技術對就業的創造效應,它不僅增加了就業機會,還推動了經濟結構的升級和轉型。一是新技術的發展催生了全新的產業,如信息技術、可再生能源、生物技術等,這些產業創造了大量的高技能工作崗位。二是隨著新技術的應用,需要新的職業來支持,如IT支持、網絡安全、數據分析等。三是新技術的發展要求勞動力具備新的技能,因此,對教育和職業培訓的需求增加,創造了相關的就業機會。四是技術進步鼓勵創新和創業,新的企業成立創造了新的就業。

同時,新技術對社會就業也具有結構性影響。以自動化技術為例,它不僅影響不同職業和行業的就業情況,還可能對就業者的年齡、學歷和性別等人口統計特徵產生異質性影響。一是從年齡結構來看,年輕勞動力通常更適應快速變化的技術和工作環境,自動化可能為年輕勞動力提供更多與新技術相關的工作機會。中年工人重新學習新技能或適應新的工作方式的能力相比年輕人有劣勢,他們可能面臨更大的挑戰,甚至面臨職業生涯的中斷風險。二是從學歷結構來看,自動化技術的發展會增加對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勞動力的需求。自動化可能會減少低學歷勞動者的就業機會。自動化強調了終身學習的重要性,所有教育水平的勞動力都需要不斷更新他們的技能以適應技術變革。三是從性別結構來看,自動化可能會減少性別與職業標籤。如焊接、物流等曾經被視為「男性領域」的職業也可以由女性承擔。隨著自動化技術的發展,女性在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的參與機會增加。

03

新質生產力有利於構建就業友好型發展方式

庫茲韋爾提出的人工智慧「加速回報定律」認為,技術改良以過去的成就為基礎,每十年革新的步調會加倍,未來幾十年一定會迎來人工智慧的「經濟奇點」。因此,新質生產力未來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會比前幾次科技革命的影響更大。

新質生產力中人工智慧對就業的影響備受爭議。對此,國際上存在反烏托邦派和烏托邦派的激烈爭論。反烏托邦派認為,沒有什麼職業最終不能被人工智慧替代,絕大多數現有職業會在一代人之內消失。烏托邦派則認為,有機器完成所有的工作,人工智慧將人類從時間和金錢的限制中解脫出來,人類將能夠享受生活與自由。這是兩種極端的觀點。

但從具體情況來看,人工智慧在替代部分工作崗位的同時,也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人工智慧的發展直接創造了對AI專家、數據科學家、機器學習工程師等人工智慧相關職業的專業人才的需求;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廣泛應用,需要更多的技術支持和維護人員,如AI系統管理員、IT支持專家等;對人工智慧技能的需求增加也推動了教育和培訓行業的發展,需要更多的教師和培訓師來傳授相關技能。此外,人工智慧也會改變現有職業結構,一些職業可能會因AI的介入而發生根本性變化,例如,醫生可能會依賴AI進行診斷,律師可能會使用AI分析法律文檔;人工智慧可以自動化許多重複性和預測性強的任務,這可能會減少對執行這些任務的勞動力的需求,但對具備編程、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等技術技能的勞動力的需求增加;隨著AI接管更多技術性工作,人類的創造力、批判性思維、情感智能等軟技能變得更加重要。同時,人工智慧技術可以支持更高效的遠程工作安排,增加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人工智慧的輔助可以使得自由職業者和合同工更容易找到工作並完成任務。

我國已經成為製造業大國,隨著數字化在製造業中的不斷運用,製造業在企業價值鏈中的價值創造也得到提升。隨著我國新質生產力的大力發展,我國科技領先優勢將從目前部分特色行業逐步拓展至更多的行業,我國企業在設計與銷售環節的價值創造也會不斷得到提升。在我國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中,我們需要利用好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要高度重視我國數字製造的「倒微笑曲線」特徵,避免陷入「微笑曲線」就業陷阱。否則,不僅影響企業的利潤目標,而且也影響我國構建就業友好型發展方式。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應急管理研究院(中歐應急管理學院)教授]

總 監製丨王 輝車海剛

監製丨李丕光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谷 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6e7b8a151f6020fdf52d123fabde7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