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丨尚福林、樓繼偉、楊偉民展望2024年經濟形勢

2023-12-25     中國經濟時報

原標題:聚焦丨尚福林、樓繼偉、楊偉民展望2024年經濟形勢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劉慧

在近日舉行的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2023年會上,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理事長、原銀監會主席、證監會原主席尚福林,全球財富管理論壇理事長、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顧問、中央財辦原副主任楊偉民等對經濟形勢作出分析,並展望了2024年經濟發展。

尚福林:看到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

尚福林

尚福林表示,結合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要深刻認識當前經濟發展的新特徵。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要正確看待經濟中出現的新情況,既要看到當前面對的困難挑戰,更要看到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信心和底氣從何而來?他表示,從縱向和自身對比看,整體經濟形勢呈現回升向好的趨勢。作為全球最大的市場,需求正在穩步得到釋放。高質量發展紮實推進,數字經濟、綠色發展、科技創新不斷取得突破,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從橫向和其他主要經濟體比較看,中國經濟在全球普遍面臨復甦的挑戰中表現突出,增長速度在主要經濟體中居前。過去10年,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年平均貢獻率超過30%,是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穩定器和動力源。這是我們的信心底氣來源。

與此同時,中國處在新時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外部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需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既要頂住外部壓力,也要克服內部困難。他表示,在這種情況下,更要牢記堅持高質量發展才是硬道理。金融高質量發展更要立足於服務實體經濟,在支持實體經濟做實做強做優中,實現自身的高質量發展。以金融業高質量發展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服務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樓繼偉:需要精準施策、就業優先、改善民生

樓繼偉

樓繼偉表示,2023年,我國經濟恢復性發展,1-10月份GDP同比增長5.2%,兩年平均增長率略高於4%,低於5%-6%的潛在增長率。10月份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增發1萬億元國債,用於支持災後恢復重建,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赤字率由3%提高到約3.8%。這是25年來第一次在年中調整預算,擴大赤字,說明中央認識到形勢是嚴峻的。

他表示,目前,我國的經濟恢復周期比主要已開發國家滯後,面對的是疤痕效應,需要精準施策、就業優先、改善民生,著力推進民間投資,在財政政策上要繼續實施對小微企業減稅。在增加的赤字上主要增加中央財政赤字,可以適度增加公共投資,但公共投資主要作用於大型企業,輻射到中小企業鏈條太,可將增加的財政支出更多用於對製造業下游的企業和小微企業階段性補貼房租、水電,甚至可以對增加就業崗位的企業提供工資補貼。

在樓繼偉看來,考慮到CPI指數二季度以來基本上在0左右徘徊,11月份CPI同比下降0.5%,PPI指數今年以來一直是負值,各期貸款的名義利率在3.5%左右,按此計算,企業貸款實質利率超過了6.5%,按照「靈活適度、精準有效」的要求,貨幣政策仍有較大的降息降准空間,這有利於降低企業運營和投資成本、居民的購房成本以及降低金融機構的經營成本。2024年要防止經濟滑向通貨緊縮,預期價格可以按照區間設置,比如2%-3%。明年的預算赤字最好維持在3.8%左右。

楊偉民:建立和完善擴大居民消費的長效機制

楊偉民

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推動消費從疫後恢復轉向持續擴大居民消費。楊偉民表示,最近中央強調國內面臨的新挑戰新困難,其中之一是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居民消費是現在乃至今後面臨的短板,既影響當前經濟運行,也關係著長期向好。居民增加消費數量、提高消費質量,吃得更好、更健康,穿得更靚麗、行得更便捷、住得更寬敞、文化生活更豐富等,這都體現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擴大居民消費是發展最根本的目的,是檢驗是不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重要的實踐標準。

他表示,建立和完善擴大居民消費的長效機制,需要在理念、政策、體制等方面作出調整和改變。第一,要轉變觀念。我們一提到擴大內需就是擴大投資,擴大投資是必要的,但要有機制性的資金來源,不能無限通過舉債的方式來擴大投資。同時要轉變投資公共設施一定會改善民生這個觀念。有些公共投資沒有任何回報或回報率很低,最終不可持續。第二,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國民收入比重。現在消費較難的重要原因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慢於經濟增長。收入的背後是就業,就業取決於經濟增長,特別是當前要促進收入、就業增長之間的良性循環。第三,營造有利於擴大而不是限制居民消費的政策環境。要實行給居民讓利的金融政策、給居民減稅降費和加大轉移支付的財稅政策。第四,推動結構性改革提升消費品的檔次和質量。第五,推動身份證制度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創造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環境。新的住房制度不能僅限於滿足城市戶籍人口的住房需求,還要滿足3億左右非戶籍人口在城市的居住,一線城市北上廣深的非戶籍人口占比就很多。同時啟動面向農民工的安居工程。第六,改革農村土地制度,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第七,推動行政區劃改革,減少政府行政管理支出。

本公眾號版權歸中國經濟時報所有。如轉載或引用本文內容須經許可,並註明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熱點連結

智觀天下丨中國能源轉型遙遙領先綠色認證將「護航」國際合作

關注丨民宿行業迎豐年特色化品質化是趨勢

劉世錦:現階段更需要理解保護弘揚企業家精神

圓桌丨城市高質量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激活創新動力

總 監 制丨王輝

監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陳姝含

【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經濟新聞網 http://www.cet.com.cn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60adb41e78cfa77e610d64fa624f51e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