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貫徹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⑦丨強化國家經濟安全 建設平安中國

2024-08-02     中國經濟時報

編者按舉世矚目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於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開,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是指導新征程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綱領性文件。中國經濟時報特別推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系列解讀報道,重點圍繞《決定》提出的「七個聚焦」等改革方向,通過採訪國家高端智庫等權威機構專家,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解讀,為各界讀者學習領會全會精神提供參考。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孫兆

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國家安全是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重要基礎。本次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也指出,聚焦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強化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增強維護國家安全能力,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和手段,有效構建新安全格局。

確保國家經濟安全,是維護國家經濟利益和人民長遠利益的重大任務,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要保障,更是建設平安中國的重要內容之一。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表示,《決定》為平安中國建設提供了綱領性的指導,明確了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的目標和方向。而在全球化背景下,持續加強經濟安全能力對於保障國家經濟穩定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01

為平安中國建設提供堅實制度保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平安中國」逐漸成為一張亮麗的國家名片。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發展的基本前提。當前,我國國家安全的內涵外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富,時空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寬廣,內外因素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複雜,並隨著社會發展不斷拓展。因此,要正確認識、深刻領會發展與安全之間的關係,讓高質量發展和平安中國的建設實現良性互動。

中央財經大學副教授劉春生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決定》為平安中國的建設提供了綱領性的指導,明確了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的目標和方向。這有助於全國上下統一思想、形成合力,共同推進平安中國建設。

劉春生進一步指出,要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強化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增強維護國家安全能力」為平安中國建設提供了堅實的保障。這有助於防範和化解各類風險挑戰,維護國家長治久安。其次,「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和手段」是《決定》中的重要內容。這有助於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及時發現和解決社會矛盾和問題,維護社會穩定和諧。最後,「有效構建新安全格局」是《決定》對於平安中國建設的長遠規劃。這有助於在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中,確保國家安全和人民安寧。

華東政法大學副教授阮開欣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決定》提出全面深化各領域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平安中國建設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同時,加強黨對改革的領導,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有助於構建更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提升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因此,《決定》的實施將進一步促進平安中國建設,維護社會穩定和人民安居樂業。

02

經濟增長與安全保障要同步推進

經濟安全是國家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強化國家經濟安全保障、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築牢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

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法學院教授劉俊海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只有在安全的保障下,才能實現國家的持續發展和建設。其中,經濟的發展與安全密切相關,猶如「一體兩翼」,驅動著社會的進步。因此,必須統籌兼顧,將經濟增長與安全保障同步推進,才能為社會的繁榮穩定奠定堅實的基礎,實現可持續發展。

「安全不僅涵蓋了實體經濟的安全,如供應鏈和產業鏈的穩固與暢通,還包括系統性金融安全的保障。此外,法律制度的健全性也是安全的重要維度。因此,確保法律的公正性、廉潔性、透明度和公信力,對於維護國家安全能力至關重要。以上這些要素共同構成了國家安全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穩定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劉俊海說。

阮開欣表示,加強國家經濟安全能力能夠確保經濟穩定運行,減少經濟波動對社會穩定的衝擊,為平安中國的建設奠定堅實基礎。同時,經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增強經濟安全能力可以有效防範化解重大經濟風險,維護國家整體安全。此外,經濟安全能力的提升還能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為我國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劉春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還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強經濟安全能力對於保障國家經濟穩定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確保國家經濟安全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要保障。只有經濟安全得到保障,才能為高質量發展提供穩定的環境和條件。同時,加強國家經濟安全能力也有助於防範和化解經濟領域的風險和挑戰,減少因經濟問題引發的社會矛盾和衝突,從而維護社會穩定和諧。此外,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加強國家經濟安全能力,有助於提升我國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競爭力和話語權。」劉春生說。

03

以安全為核心推動國際貿易健康發展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選擇「走出去」,到海外開拓市場。但隨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時有發生,安全工作面臨新的挑戰。

《決定》指出,要完善涉外國家安全機制。強化海外利益和投資風險預警、防控、保護體制機制,深化安全領域國際執法合作,維護我國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權益。如何平衡好國家經濟安全與國際貿易之間的關係值得關注。

阮開欣表示,第一,要堅持開放合作,倡導自由貿易,反對貿易保護主義,通過多邊合作機制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第二,要加強國內產業競爭、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培養高素質人才以應對國際競爭壓力。第三,要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促進創新和技術進步。

「不能因為從事國際貿易而忽視安全,同樣也不能因為過度強調安全而放棄國際貿易。我們要加強自主研發的力度,提升經濟活力,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進而實現經濟的穩健增長和安全保障的有機結合。」劉俊海表示,一方面,應當以安全為核心抓手,推動國際貿易健康、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通過促進多贏共享、包容普惠的國際貿易,也能夠更好地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劉春生認為,深化改革開放是推動經濟高質量、可持續增長的關鍵。要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他進一步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要加強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推動產業升級和轉型升級,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優化經濟結構是推動經濟高質量、可持續增長的重要途徑。要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服務業和製造業融合發展,提高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綠色發展是經濟高質量、可持續增長的必然要求。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

「值得注意的是,還要加強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合作和交流,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和問題,進而推動全球經濟共同發展。」劉春生說。

往期回顧

學習貫徹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丨從「根」上破向「遠」處立生態文明新征程突出系統性

學習貫徹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丨緊扣民之所需持續提高人民生活品質

學習貫徹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凝心聚力

學習貫徹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丨中國式現代化要不斷發展中國式民主

學習貫徹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丨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協同推進各方面改革

學習貫徹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 丨「七個聚焦」勾勒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藍圖

總 監製丨王 輝車海剛

監製丨李丕光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陳姝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56beb2bbd10a2b85fb1be4d37073175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