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理論周刊丨趙忠秀:在不確定中正確判斷全球經濟大勢

2024-07-17     中國經濟時報

解 盤 年 終 經 濟

編者按察勢者智,順勢者贏,馭勢者獨步天下。中國經濟時報在國民經濟半年報發布之際,約請宏觀經濟領域的權威專家進行解讀。本組策劃意在從全球經濟格局的視野下,分析國內經濟形勢並對國際貿易和中歐經貿關係等熱點問題展開討論。在各界浩如煙海的分析中,我們堅定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密切關注經濟中長期結構性矛盾;堅信以進一步的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將有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核心觀點 世界經濟的三個「不變」仍然是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我們要主動應對機遇與挑戰;要更加主動地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積極參與全球治理。

趙忠秀

2024年上半年全球經濟呈現向好態勢,但基礎仍不穩固,地緣政治仍存諸多不確定性。

一是全球經濟緩慢復甦,地區分化較為明顯。從GDP增長看,2024年上半年全球仍延續了2023年緩慢復甦態勢,但這也是積極信號。美國經濟在經歷了2023年快速增長後開始放緩,2024年第一季度GDP增長率僅為1.3%,低於預期的1.6%。歐洲經濟整體仍較為低迷,歐盟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第一季度,歐元區和歐盟經季節調整後的國內生產總值與上一季度相比僅增長了0.3%,可謂「深陷泥潭」。新興經濟體成為全球經濟復甦的「助推器」,2024年上半年中國GDP增長5.0%,印度一季度GDP增速高達7.8%。

二是貿易增速有所反彈,但仍存諸多不確定性。在經歷2023年的停滯之後,全球商品貿易在今年上半年呈現出復甦態勢,部分國家發布的數據顯示,許多國家外貿實現了正增長,但與歷史水平相比仍顯疲軟。貿易回暖存在很大的脆弱性,一方面是全球消費仍舊疲軟,外部需求仍未完全恢復。另一方面,各國貿易保護主義此起彼伏,產業鏈「內向化」政策仍在延續。今年5月份,美國白宮宣布對中國太陽能電池、電動汽車、計算機晶片和醫療產品等一系列商品加征關稅。其中,8月1日起將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的關稅從25%提高到100%。7月4日,歐委會對中國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發布初裁公告,決定對自中國進口電動汽車徵收臨時反補貼稅。歐美貿易保護主義不斷蔓延,下半年全球貿易形勢需進一步觀望。

三是全球通脹壓力緩解的速度快於預期,這無疑對全球經濟是一個好的信號,主要得益於主要發達經濟體持續收緊貨幣政策以及原材料、能源價格的回調,但全球利率很可能保持高位,金融政策的持續收緊對全球增長的復甦將產生不利影響。

四是美國大選導致全球風險上升,地緣政治局勢依然緊張。美國總統選舉將對世界產生較大影響,這不僅會導致美國內部的政治鬥爭和社會撕裂,也可能會引致更為激進的外交政策和貿易保護主義。法國選舉凸顯極右勢力影響擴大,英國工黨贏得選舉,歐洲內部撕裂和政策轉向將對世界經濟復甦增加新的不確定性。此外,俄烏衝突對全球經濟產生的衝擊是多方面的,包括地緣政治割裂、能源價格波動、通貨膨脹壓力增大、全球供應鏈中斷等。

當然,我們既要積極主動應對世界經濟的短期變化,也要把握其長期規律。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變」是事物的發展特性,「不變」是事物的確定性,只有把「變」與「不變」統一起來,才能正確地認識事物及其發展變化。

世界經濟的三個「不變」仍然是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

一是經濟全球化的根本方向沒有變。全球化生產仍然是最有效率的分工模式,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是不可逆轉的歷史大勢,其長期趨勢和根本方向不會改變。中間品在總貿易中的份額保持50%左右,這一比重在過去十年基本保持不變,充分說明了在逆全球化潮流涌動的背景下,全球生產分工具備很強的韌性。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全球價值鏈分工的體系決定了經濟全球化的方向是不可逆轉的。

二是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變。儘管近年來地緣政治事件甚囂塵上,單邊主義、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威脅上升,世界進入新的動盪變革期,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面臨嚴峻挑戰,但是時代主題並沒有變。一方面,在當今的數字全球化時代,人類聯繫超過了過去的所有時代,重大事件會很快波及全球,人類是一個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是各國人民的普遍訴求。另一方面,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力量日益增長。在經濟合作方面,儘管全球遭遇逆全球化浪潮,但推進經濟全球化的意願仍很強烈,2024年,世界貿易組織達成了服務貿易國內規制等諸邊協定。

三是世界多極化的歷史趨勢沒有變。「東升西降」趨勢日益凸顯。以金磚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快速崛起,已成為推進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決定性力量。進入21世紀以來,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快速崛起,發展態勢明顯強於發達經濟體,世界經濟格局正在發生近代以來最具革命性的變化。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2001年至今,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占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從21%上升到41%。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達到80%,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我們要正確看待世界經濟形勢的「變」與「不變」,主動應對機遇與挑戰。從與已開發國家市場關係來看,隨著中國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產業結構的持續升級,與已開發國家貿易技術「勢差」在不斷縮小,但隨之而來導致的貿易摩擦會不斷增多,這是不可避免的。這種貿易摩擦不僅體現在傳統貿易領域,還會體現在數據流動和技術流動等領域。在看到挑戰的同時,也孕育著許多機遇,中國經濟實力的快速提升增加了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市場機會,以東協、中亞、非洲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對華貿易依存度明顯增大,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這一趨勢非常明顯。

面對外部世界的不確定性,我們要更加主動地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積極參與全球治理。

一是擴大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貿區網絡。我們要求同存異,堅定維護多邊主義,在已開發國家和發展中經濟體之間扮演好「橋樑」作用。借鑑投資便利化談判的成功經驗,主動發起諸邊領域的「中國提案」,推動具有共同利益的多邊談判。繼續推進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DEPA)談判進程,推動商簽更多高標準自貿協定。旗幟鮮明地反對「價值觀貿易」和「小圈子」合作。

二是推動亞洲區域價值鏈建設。將亞洲周邊地區作為經貿合作的優先方向,不斷強化與日本、韓國、東協等亞洲經濟體的經貿合作。充分利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加快推進中國東協3.0升級版談判和中日韓自貿區談判,最大程度釋放政策紅利。利用上合組織擴員的契機,積極推動區域能源合作,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加強高科技合作。

三是加強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產業對接。高水平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區,加快「兩國雙園」建設,精準推動產業項目合作。推動優勢產業走出去,構建以我為主的產業鏈體系。支持中歐班列發展,建設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拓寬歐亞經貿合作布局。

四是推動標準和規則輸出。加強標準國際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大中國標準國際化推廣力度。在標準制定和規則輸出中,加強國際人才培養、儲備和輸出,提升中國標準和規則制定的國際話語權。

(作者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校長、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總 監製丨王 輝

監製丨李丕光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陳姝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077ae654cd13d864edddcae9e188bb9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