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掃六合:圖解嬴秦的兼并六國之路

2023-04-30     冷炮歷史

原標題:秦王掃六合:圖解嬴秦的兼并六國之路

秦王掃六合:圖解嬴秦的兼并六國之路

在五國伐齊與田單復國之後,原本強大的齊國和燕國紛紛衰敗,陷入了互相對峙的態勢。此後,秦國加速了統一戰爭的步伐,加快了對山東各國的攻侵。

山東六國為了救亡圖存,在內部矛盾重重的情況下,努力地進行著最後的合縱戰爭。戰國歷史迎來了最後的系列戰役:秦滅六國之戰。

戰國末期的局部統一

在真正的大一統局面出現前,列國疆土又經歷了多次變化,開始局部的統一戰爭。

公元前256年,西周君因看到秦軍屢屢東出而自身深感威脅,於是打算聯合各國精銳,切斷秦國本土與東進基地陽城的交通要道。他原計劃率軍出伊闕攻秦,但是被秦軍迅速發現後遭打退,被迫向秦國獻上了36個城邑和3萬人口。西周公國就此滅亡,被秦人徹底吞併。不久,周王和西周公紛紛去世,秦國敢於滅亡象徵著天下共主的周國。無疑顯示了秦國統一天下,破除舊制度,大膽破舊立新的決心和意志。

竊符救趙

另一方面,在上黨長平之戰的激烈廝殺後,趙國面臨亡國威脅。所以,楚國和魏國暫時擱置了爭議,一起組織聯軍發兵抗秦救趙,這就是著名的"竊符救趙"的歷史背景。通過邯鄲之戰,秦國看到山東諸侯還有一戰之力,而且各國都有畢竟精通政事。所以將東出策略由鯨吞改為蠶食,以內政腐蝕+軍事進攻的雙重方式,分化打擊山東六國。

與此同時,山東各諸侯又很快恢復了互相兼并日常。在完成大一統的前夜,這些諸侯國為爭取戰略緩衝空間,紛紛對周圍的最後小諸侯國下手。楚國於公元前256-255年消滅萎縮在山東南部的魯國,將魯國君主遷移到莒軟禁。公元前254年,魏國趁著秦國在東方戰敗,攻占了魏冉在東方的封地。至此,宋國的大部分故地被魏國占領。不久,另一個很古老的小諸侯衛國,也被擴張中的魏國所滅。

戰國縱橫家書

公元前251年,燕王姬喜派丞相栗腹出使趙國,本意是與趙國鞏固邦交。結果發現趙國的精壯男子大都死於長平之戰,現在鍋內放與空虛,從而動了出兵掠奪土地的念頭。雖然樂閒等人異口同聲的反對,但是這都阻止不了燕王的冒險打算。他堅持認為燕國對趙國有五比一的軍力優勢,於是大舉出師伐趙。於是以栗腹為主將,一部攻擊趙國位於華北平原上的鄗地,一部分進攻趙國北部的代地。結果卻被廉頗斬殺,連進攻代地的偏師也被擊潰。趙國方面還索性趁勝追擊500里,直接包圍都城燕下都,迫使燕王姬喜割讓五城求和。

三年後,魏國也派兵幫助趙國攻擊燕國。這些戰爭消耗了樂毅和燕昭王圖強時代積累的最後國力,讓燕軍在未來面對秦軍時顯得不堪一擊。雖然燕趙戰爭燕國敗多勝少,但是秦國還是看到了燕國對於秦國牽制趙國的價值。由於李牧的北方邊防軍十分精銳善戰,依舊有可能從北地威脅關中和咸陽。所以,秦王主要通過挑撥燕趙矛盾的方式讓趙國分散精力,也讓燕國更加虛弱,有利於未來的征服活動。

趙國的軍事優勢不是燕國可比的

六國的最後一搏

秦國戰士

在戰國時代的最後階段,山東六國不斷湧現出著名的將領、政治家和刺客。比如魏國有信陵君,楚國也有春申君,而趙國更是誕生有李牧,龐煖和廉頗,為自己的生存作最後一搏。

公元前247年,由於形勢日益嚴峻,魏安厘王召回了賦閒在趙國的信陵君,拜其為上將軍指揮各國合縱抗秦。由於魏國本來就是山東諸國合縱的起點,以及信陵君崇高的威望和過人的人格魅力,合縱一度被魏國和趙國盤活,各國紛紛向信陵君派兵助戰。在信陵君的指揮下,韓趙魏楚燕的五國聯軍在黃河以南的河外地區,打敗了秦將蒙鶩的軍隊,一度只能關上函谷關的城門自守。這就是最後一次有實際效果的合縱之戰,信陵君因為不世戰功和禮賢下士聞名於天下,各國都不敢輕易侵略魏國。但也僅僅是魏人的迴光返照。

秦人慣用外交攻勢

秦國見狀,開始一貫熟練的間諜手段,派使者祝賀信陵君有沒有當上魏王。同時又聯繫被信陵君打死的晉將晉鄙的門客,讓他們散布謠言說其謀求取代魏國,自立為王。這些謠言的結果,便是魏安厘王解除信陵君兵權,任由他在沉湎酒色中憂鬱而死。

於是,山東六國陷入新一輪的混戰。其中,趙軍在李牧和廉頗的指揮下兩度攻燕。後者雖然任用趙國出身的將領劇辛進行還擊,但是卻以身死兵敗而告終。後來為制衡齊國和趙國的野心,只能將河間作為禮物,送給秦相呂不韋作為封地。在自己和趙國之間構建一個十分珍貴的戰略緩衝區域。此時,他們還自以為是秦人盟友,進一步加大對趙的敵視力度。

燕國領土

公元前245 年,趙悼襄王繼位,但兵權掌握在老將廉頗手中。新君試圖廢去他的兵權,而任命長期擔任副手的樂乘為將。但被惹怒的老將拒絕交權,自己也畏罪潛逃去魏國。後來在秦人的操作下,只能去楚國流亡。這樣一來,趙國瞬間少了兩位大將。眼看代、雁門和雲中各郡需要將領駐兵,而李牧無法回到邯鄲長期擔任統帥。所以,讓年事已高的的龐煖復出。

即便如此,還是在邯鄲之戰中損失慘重的趙國,尚能夠擔綱抗秦主力。戰國時期的最後一次合縱行動就此達成,龐煖名正言順的成為聯軍統帥。而且除奉行孤立主義的齊國和剛剛被打廢的燕國外,三晉、楚國與衛國都有參加,並在公元前241年收復壽陵。但龐煖認為攻秦之師屢次在函谷關被阻,不如南渡河水後迂迴。於是,聯軍分路出蒲阪且進展順利,一直到陝西的臨潼北才與呂不韋所率迎擊秦軍相遇。

蕞之戰

此時,呂不韋覺得聯軍遠來而軍士疲憊,所以戰鬥力不強。唯有楚軍影響較大,被擊敗後能引發其他勢力的不戰自潰。他遂決定先以精銳部隊,乘聯軍夜間疏於防範之機突襲楚營。餘下四國聞楚軍先退,諸將皆請退軍。龐煖只好應允還遷怒齊附秦,轉頭率軍攻取齊國的饒安。此後,山東各國再沒組織過實際的合縱抗秦軍事行動。

混戰期間,秦軍還在不斷地蠶食魏國、趙國和韓國的領土。但在邯鄲之戰後,只要山東列國的領土還有相連,那麼攻其一點就會引來他諸侯救援。所以,秦國決定切斷他們的南北向聯繫。他們開始奉行"接地於齊,以絕縱親之腰"的新思路,基本斷絕山東諸侯進行合縱作戰的可能性。

突襲戰中的秦軍

秦對六國的分割包圍

公元前243年的戰國格局

公元前249年,秦國藉口東周君與諸侯聯軍攻秦,命相國呂不韋滅掉對方。至此,綿延達數百年之久的周朝終於成為歷史。

公元前243-42年,秦國開始在東出天下的北,中,南三路上全面出擊。其中,北路秦軍攻占趙國的太原郡37城,讓整個華北平原都暴露在的衝擊之下。對方所能做的事情,就是把守好太行山口到華北平原上的幾個通關要道。中路秦軍則將國土延伸到魏都大梁附近,讓韓國萎縮到幾乎相當於自己的一個小郡縣。而南線領土蔓延至了江漢平原,迫使楚國把都城已經遷徙到安徽地區。換言之,秦人對關東六國的地理壓迫格局已躍然紙上。

秦國的戰略優勢非常明顯

公元前242年,燕趙之間再度發生血戰。秦國乘機發兵攻魏,占領酸棗和燕城等20座城市。隨後拿下衛國故地並設置東郡,意思是統治東邊的領土。這樣一來,秦國的領土就對韓魏兩家領土形成三面包圍態勢。而且魏國本土分已被截斷成南北兩半,大有被徹底肢解的危險。

此外,秦國的東郡領土已經初步與齊國形成接壤。所以在後來的滅六國進程中,幾乎沒可能出現六國精彩的合縱操作。彼此間完全沒有相互呼應能力,只能非常被動的各自為戰。

齊國都城臨淄的復原模型

公元前238年,秦軍蠶食掉魏國北部的大片領土,又突然攻陷山東甄城和陽穀一帶的齊國領土。後者正在齊襄王和齊王建的領導下,對秦人表現出友好姿態。而且被軍事潰敗所震撼,對其他國家的求救均不予以回復。這種期盼通過討好來求生存機會的幻想,無疑是助長了秦軍滅其他五國的驕橫之氣。

次年,又有尉繚子提出建議,派間諜帶著財物和刺客去六國,遊說各類大臣或王公貴族。如果有人不願意充當內線,就會遭到無情暗殺。這一招在短期內非常有用,加速了六國抵抗的全盤瓦解。

尉繚子

此後,韓非子根據戰略威脅級別的排序,將天下的勢力分為三隊。其中韓趙位列第一,楚魏屈居二層,而齊燕位於第三。在具體的行軍路線上有三條通道可走。比如從北線的趙國故地太原郡南下,攻擊趙國與燕國。中路是東出崤函通道,專門站隊奄奄一息的韓國和魏國。南路則為出武關到南郡,重點對付實力依舊相當可觀的楚國。

如果選擇先攻擊較弱的韓國,可能引來楚國、趙國與魏國的聯合相救。直接南攻楚國也有來自韓魏干擾。唯有北上攻擊趙國,而不必擔心實力最弱的韓國影響。所以,秦軍就將這個老對手列為首個重拳出擊目標。

韓非子

韓趙滅亡

趙國頑強的對抗秦軍

公元前236年,秦軍國開始對趙人的武力征服。在第一次作戰中,王翦以主力軍從上黨地區出發,越過太行山脈的閼與,進攻趙國都城邯鄲的西方與北方。另一路從南陽(不是南陽盆地)地區出發,沿太行山東麓的安陽方向進攻邯鄲。最後,兩路人馬按計劃在邯鄲城下會師。

面對威脅,趙國也分兵兩路發動反擊。其中李牧在西線,防禦太行山到華北平原的山口。另一路以扈輒為將對抗秦國的南路軍。兩路大軍分別沿著太山行麓和漳河兩岸相對峙。由於雙方的戰力都比較強,所以一度相持不下,只能各自罷戰回國。

太行八陘

公元前234年,秦國走南路的桓旖攻趙。他們從漳水下游渡河,迂迴到了扈輒軍隊的側翼。在取得斬首十萬的大勝後,還試圖切斷李牧與趙國本土的聯繫。後者率邊防軍與主力會合,開始在宜安附近與秦軍對峙。

戰鬥期間,李牧乘機襲占秦軍大營,俘獲全輜重及留守人員。李然後部署一部兵力到正面阻擊回防敵人,而把珍珠主力配置在兩翼待命。等到激烈的正面接觸陷入焦灼,立即指揮車騎部隊實施鉗攻,讓秦軍遭到罕見的慘敗。

秦國伐趙示意圖

鑒於這次伐趙的失敗,王翦改變策略,計劃在南路出兵的同時走北路井陘。作為應對,李牧率軍轉移至當地防禦,讓曾經是秦吏的司馬尚領兵保衛邯鄲以南地區。然後依託漳水和長城展開層層狙擊,讓對方難以迅速突破。

此後,李牧遂決心採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他部署司馬尚在邯鄲南據守長城一線,自率主力北進,反擊遠程來犯的秦軍。兩軍在番吾附近相遇。李牧督軍猛攻,秦軍受阻大敗。李牧又回師邯鄲,與合軍攻擊南路秦軍。對方在知北路軍被擊退後也料難獲勝,稍一接觸便撤軍退走。

李牧的趙軍

公關前231年,秦軍轉而將火力對準韓國,迫降了整個南陽郡。第二年,只有陽翟周圍十幾座城市的韓王,向著之前是韓人出生,如今來接收韓地的秦國內史騰投降。如此一來,秦王計劃的通過迫降韓國而震懾六國的計劃就初步實現。

與此同時,趙國在失去表里山河的黃土高原後,只能以軍隊築成的血肉城牆抵抗。秦人則通過慣用的間諜技巧,離間趙王與李牧之間的關係,誘使對方設圈套殺害心腹之患。司馬尚看到局面不利於自己,於是建議以趙國一半的土地賄賂秦國。從而使天下恐懼秦國,繼而引發新的合縱。

秦趙之間的地緣進退路線圖

公元前229年,趙國因代地發生地震而人心惶惶,加之連年征戰導致糧食歉收。王翦抓住機會進行第三次伐趙,用北路軍成功地突破井陘防線,並於當年俘虜了末代趙王。

隨後,公子嘉帶領麾下的數百門人宗族。撤退到北方的代地自立為代王。他的計劃是與燕國聯合抗秦。但南方本部已經完全淪陷,而其他諸侯均沒有發兵相救。這正是秦王希望看到的。

趙國的胡服騎兵,依舊沒有改變應有的命運

燕國的淪陷

李信的軍隊深入遼東 追擊燕王姬噲

此前,秦國一直因為燕趙有仇,而對後者加以利用。等到王翦滅亡趙國,燕國才反應過來要應付全面入侵。太子丹希望畢其功於一役,派出荊軻前去刺殺秦王。後者也的確按計劃,效仿春秋時代曾劫持齊桓公的武士曹沫,用毒匕首迫使秦王與六國簽訂盟約。如果不成再行刺,並藉此引發秦國公子和將軍們的矛盾。

但悲壯故事背後,不過是燕國單方面的思路落後。因為齊桓公時代的稱霸模式是以多元並存為前提,所以願意將侵占的土地還給魯國。秦國卻恰恰相反,只等待對方給自己製造合理藉口。

刺客列傳

於是,這場鬧劇就成為秦軍進攻燕國的導火索。事實上,早在王翦在滅趙後就把大軍開到了燕國南界,屯兵於中山國故地。彼時的燕國定都於薊地,在易水之南的任丘一帶與趙國接壤。西部國境達到陰山余脈之地,另一頭到遼東與箕子朝鮮接壤。整個地勢為西高東平,中間還有易水、永定河與白河流經,有利於防組織天然防線。

王翦考慮到易水下游湍急且較深,計劃迂迴到河上游實施包圍。最後,燕王姬喜和太子姬丹逃往遼東,而與之聯合的代王趙嘉逃到上谷避難。只是因為秦國調整了戰略方向,開始南下攻擊楚國和魏國,所以小朝廷得以延續一段時間。

公元前225年,秦人乘戰勝燕國的餘威,派出兵包圍在平原上無險可守的魏國都城大梁。由於城池難以攻克,就用黃河與鴻溝的大肆水灌,迫使對方向自己投降。後來魏國遺民紛紛不服,覺得繼續使用信陵君就可免於滅亡厄運。但司馬遷卻並不認同這點,覺得歷史趨勢不會以個人的才華與意志為轉移。

齊楚的戰敗

接下來,對秦國進行實質性抵抗的就剩下楚國。他們以安徽的壽春為中心,在北部與齊國接壤,而西部沿著桐柏山、商丘和泰康等地與秦國東郡接壤。這些地方都是開闊的大河平原地帶,所以無險可守。

但楚國還有江東和吳越之地作為戰略後方,以及安徽地區的豐富銅礦資源。在人力和物力方面,遠非其他幾個諸侯可比。而且在秦軍的打擊之下,楚國的很多世襲封君要麼被消滅,要麼失去了封地,中央王權反而得到部分加強。所以老將王翦才表示,秦國滅楚得有60萬人力作為支撐,否則難以取勝!

秦楚戰爭

第一次攻楚的主將李信,是之前擒獲燕王的年輕猛將。他按照之前秦軍對趙和對燕國的野戰經驗,決定採用大軍長途跋涉和穿插迂迴的方式夾擊。因為對方會在淮陽和商水一帶設置正面防線,所以出一部分兵力由蒙恬帶領沿著汝水前進。然後計劃襲擊陳城,進而進軍穎水流域。另一部分由李信按照舞陽-平輿-新蔡的順序。繞道楚國防線的左翼,與正面軍會師於安徽太和的城父一帶。

但是楚國大將項燕並沒有上當。他深知楚軍的水軍和舟師厲害,而平原會戰向來都不長項。於是將次等部隊部署在秦軍期待的戰線上,但是主力大軍部署在楚國楚都壽春以北的淮河北岸地區,準備伺機行動。

戰鬥中的車兵

秦軍果然被疑兵所惑,準備大舉度過穎水,襲擊壽春以西門戶城市潁邑時。結果,楚軍突然大舉出現在北岸,將忙於渡河而分成兩截的秦軍擊敗。李信雖能帶隊和蒙恬一起後撤陳城,但又被士氣正旺的楚人擊破壁壘,造成20萬南征軍的傷亡慘重。但這也只是他們的最後輝煌了。

公元前224年春天,秦軍在老將王翦的指揮下繼續伐楚。這次帶足了人力和糧草,依舊是以陳城-商水-新蔡等地構成第一道戰線與楚軍對峙。項燕雖然還是按照第一次的計劃,將20萬大軍集中在壽春以北,等待時機襲擊對手。但是在楚王的催促下,只能多次主動衝擊對方營壘。反而令楚人產生動搖,向著渦河防線撤退。結果又在途中露出破綻,被追兵在自己渡河時擊敗。項燕自己也此殉國,而都城壽春落入敵手。

楚國的輕步兵

最後,秦軍開始轉兵伐齊,極力地勸齊王建放棄抵抗。他們在王賁指揮下,經歷下(今山東省濟南市西)、淄川(今山東省淄博市西南淄川城)直奔臨淄,如入無人之境,僅兩個月的時間盡占齊國全境。

捷報傳到咸陽,秦王嬴政下令:齊王建本應誅戮,但念在這四十多年很聽話,對秦始終恭敬有加,免死,和妻子一起遷到共城(今北京市密雲縣東北),著有司每天給米一斗以盡餘生。後勝就地斬首。

齊國滅亡前 已被秦國全面包圍

捷報傳到咸陽,秦王嬴政下令:齊王建本應誅戮,但念在這四十多年很聽話,對秦始終恭敬有加,免死。和妻子一起遷到共城(今北京市密雲縣東北),著有司每天給米一斗以盡餘生。後勝就地斬首。

王賁奉命殺了後勝,派吏卒押送齊王陳建去共城。居所是茅屋幾間,四周是蒼山松柏。沒有封戶而宮眷都被遣散了,只剩下的家人和隨從有幾十口。每天斗米不夠吃,餓得嗷嗷叫。齊國人聽說齊王建餓死了,做了一首歌唱道:

"松耶、柏耶,飢不可為餐。誰使建極耶?嗟任人之匪端!"

秦國取得了統一戰爭的最後勝利

總結與評價

軍功爵制度

在秦滅亡六國的過程中,對於六國人才的任用十分有效。從秦惠文王四年(公元前 334 年)設立丞相一職開始,直到秦二世亡國長達百多年時間中,有 24 人擔任過秦國丞相,其中 16 人都是客卿出身。

在此期間,秦軍對外作戰總數大約是 130 次。除去國君親自率兵和沒有記載的情況外,留下統帥名字的戰爭有80次,而任命客卿為主將的情況多達 56 次。因為在爵位體系中,客卿們不用從一級爵位辛辛苦苦地做起。只要成為正卿,就能從左庶長開始不斷升級。最後和商鞅等人一樣,成為有領土的封君,也是王公子弟才有的待遇。可見秦國對六國人才非常寬容而且樂於任用。

商鞅雖名聲不好 但卻獲得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待遇

秦的統治模式相比於周有質變性飛躍,但滅六國並不能代表戰國時代的最高水平。因為六國已經嚴重衰弱,不能代表各自的巔峰水平。而秦國的諜報工作則提前掐斷了各國聯合抗秦的可能性,所以能比較順利的做到各個擊破。倒是在戰爭技術和謀略方面都談不上驚世駭俗,完全是中規中矩的打法。

此外,秦國的軍功爵制度也算不上先進,僅僅是基於封建制度的一個粗糙演化。平民爵位、大夫爵位和卿爵之間,都有難以逾越的隱形天花板。那種從小兵到封君的理想晉升之路,在設計階段就被確保無法存在。秦王嬴政只是以不過不失的繼承祖先成就。而六國人的活力也不會被長久的強權所以壓制,反抗只是時間問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8eae39111b59a5fdbf7ec0f3e0b368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