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流亡者:張騫的世界觀革新之旅(四)

2023-10-26     冷炮歷史

原標題:中原流亡者:張騫的世界觀革新之旅(四)

中原流亡者:張騫的世界觀革新之旅(四)

在匈奴留居期間,張騫見到到了五花八門的各族流亡者。其中既有西域人,也有來自東北亞的漁獵民族,還有不少流亡匈奴的中原人。他們有的是因為丈夫或者父親從軍征討匈奴、北伐不歸,所以有家人會主動去塞外找他們,與男眷團聚。另有的是為了逃避沉重徭役、兵役和刑罰的居民或逃犯,有的是不堪主人壓迫、想去匈奴中追尋新生活的奴婢,還有的是躲避秦末戰亂的秦人後裔。

除戰爭活動中前往塞外的人群,和親本身也是漢朝人口流向匈奴的重要過程。每次和親公主前往匈奴,都會帶上一定數量的女眷和工匠。他們能幫助和親公主度過初到異國的文化衝擊期,逐步適應草原上的生活。一般來說都很難回到中原,所以他們會在高原上落地生根,為新主人服務。

蒙古國境內出土的匈奴時代絲織物殘骸

人物明顯來自截然不同的族群

同時代的漢朝高層,在宮廷對策中都承認了這些人的存在,約100年後的郎中侯應在《對問罷邊備事狀》中指出:

往者從軍多沒不還者,子孫貧困,一旦亡出,從其親戚,六也。又邊人奴婢愁苦,欲亡者多,曰「聞匈奴中樂,無奈候望急何!」然時有亡出塞者,七也。盜賊桀黠,群輩犯法,如其窘急,亡走北出,則不可制,八也......

秦漢之交的亂世 讓不少中原流亡者進入匈奴境內

在各種逃兵和逃戶,還有非常特殊的一類中原人,那就是流亡異域的中原貴族。中原諸侯的王子皇孫流落到戎狄蠻夷等周邊民族中的情形曾多次發生。早在春秋時代,一些在中原政治鬥爭中失利的貴族會前往戎狄部落避難或者求助。比如晉文公重耳為了躲避迫害,逃到了他母親的戎族部落。

到了秦末漢初,類似情形也出現在大漢開國功臣身上。楚漢戰爭之際,劉邦對歸漢的有識之士委以重任,還分封了幾個諸侯王。為確保中央皇權的穩固,劉邦採取了一系列排除異己的措施。齊王韓信、淮南王英布、前燕王臧荼、梁王彭越皆被處死。剩下韓王信、燕王盧綰、以及前燕王臧荼之子臧衍等人,便在嚴酷的政治高壓下做出抉擇。

多名漢初的異姓王 也被迫逃亡匈奴境內

從表面來看,是匈奴入侵馬邑導致了韓王信投降匈奴。燕王盧綰的變節貌似是受人教唆。其實,匈奴攻圍馬邑只是加快韓王信投靠匈奴的步伐。漢高祖對諸侯王的猜疑,才是迫使諸侯王們投降匈奴的真正原因。

比如韓頹當的祖先韓王信,是戰國時代的韓國貴族後裔、韓襄王庶孫。在秦末混戰中,作為韓國正統後代的他可以號令韓國遺民,對漢王的事業有用。漢統一中原後,韓王信的貴族身份已失去利用價值。但韓王信仍然占據著韓國這一軍事要地,自然會被劉邦列為需要提防的對象。當漢高祖要他遷至太原以北時,他立即意識到漢高祖的用意。一面對劉邦表忠心,另一面他早已聯繫匈奴,為自己留下後路。後來,匈奴的冒頓單于大舉圍困韓信,雖然漢朝派兵救援韓王信,但不斷和匈奴人暗中聯絡的情況終究敗露。在漢朝的巨大壓力下,已經深感不被信任的韓王信索性投降了匈奴,帶著馬邑城反叛漢朝。

冒頓單于時代的匈奴 經常收納西漢的異姓王投誠

公元前196年,韓王信與匈奴軍隊在參合與漢軍對壘時,漢朝的柴武將軍曾勸韓王信歸國。韓王信堅決不從,並回復柴將軍說:當年沒有保住滎陽是我的第一宗罪,以馬邑投降外族是第二宗罪,現在又為外族領兵,與柴將軍拚命是第三宗罪。文種和范蠡沒做錯事,還是一個被殺一個外逃,更何況自己這種帶罪之人呢?

此外,出身平民的燕王盧綰曾與劉邦同日出生。後來追隨高祖出生入死,所以在漢初的非劉姓諸侯中最受高祖寵愛。但早年親密的關係並沒有保住他的地位。公元前196年,與匈奴有聯繫的陳豨在代地謀反,燕王盧綰從東北打擊叛軍。陳豨抵擋不住,於是派王黃到匈奴求援。盧綰亦派使者張勝到匈奴,阻止匈奴對叛軍的援助。張勝一到匈奴,反被故燕王臧荼之子臧衍洗腦:現在的燕王之所以受到信任,是因為對內還有其他的諸王,對外燕地是抗胡前線。等其他諸侯逐步被滅,那麼把守要地的燕王的災難就不遠了。

燕王盧綰也是投靠匈奴的漢初貴胄

兩頭通氣的行為終究走漏了風聲。後來匈奴降兵對漢高祖交代了有關情況,直接招致了高祖對燕的軍事討伐。只是盧綰還是把剷除異姓王與功臣的暴虐歸咎於呂后,他仍然念及與漢高祖的舊情。即使被被漢軍追擊至長城下時,他仍然抱有僥倖心理:等到劉邦恢復健康了,我一定要親自去謝罪。直到漢高祖死後一切希望斷絕了,他才率部下萬餘人投降匈奴。因為地理位置靠近東胡,從而被匈奴封為東胡盧王。

在徹底叛離漢朝後,韓王信帶著和他一起來到此地的百姓修建了頹當城,保留著自己的傳統和語言風俗。這些軍人移民也構成了匈奴帝國中的一個漢人小聚落。在這樣的環境中,韓頹當既保持了匈奴人的驍勇善戰特性,同時又能習得漢文化的禮儀傳統,為日後回歸漢朝留下了活路,並在平定七國之亂中戰功赫赫。到了韓頹當孫輩的時代,出現了韓說和韓嫣。前者曾經追隨衛青出塞討伐匈奴,後者則是漢武帝的男寵,享受過極其崇高的榮寵。

由於習俗差距 部分漢朝流亡者又在稍後背離匈奴

不過,漢景帝時代的匈奴內部也出現分裂動盪。景帝趁機分封其他七位歸降的匈奴貴族為侯,讓他們在河北地區建立了桓侯國、安陵侯國、逎侯國、容城侯國、易侯國、范陽侯國、翕侯國等七個侯國。從歸降貴族的姓名上看,這七個匈奴首領中,很可能也有祖先沒入匈奴,但是後代回歸漢朝的貴族後裔。盧綰的後人盧它之也選擇了回歸中原、同樣獲得了封侯的結局。命運的輪迴還是將盧氏家族的子孫帶回中原。

雖然《大宛列傳》等傳記都沒有記載張騫在匈奴中具體交遊,但形形色色的流亡者和張騫並存於同一時空當中。同為天涯淪落人,彼此很難不產生交集。這些人的存在也能證明一點,那就是和大擴張之前的漢王朝相比,活動在內亞草原上的遊牧政權有更廣闊的國際視野和多民族屬性。張騫當年遭遇過的這些流亡者,日後還會多次出現在漢匈交戰的沙場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1bc414d5bf3b5b5933617951374be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