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盧塔拉之戰:兩代歐洲陸軍戰術的亞洲相爭

2023-03-21     冷炮歷史

原標題:卡盧塔拉之戰:兩代歐洲陸軍戰術的亞洲相爭

卡盧塔拉之戰:兩代歐洲陸軍戰術的亞洲相爭

公元1655年,無疑是斯里蘭卡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多年來霸占島嶼控制權的葡萄牙人,即將被遠道而來的荷蘭挑戰者所掀翻。後者不僅漸漸在海上握有主動,還得到本土最大反抗勢力康提王國支持。因而打算一次性解決問題,徹底將以科倫坡為首的殖民地據為己有。

但與過去的情況不同,迅速斷激化的矛盾讓兩軍不再局限于海戰或城市攻防。在一次意外遭遇中, 雙方竟破天荒的上演了一次陸上交鋒。

1603年 與康提王國結盟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代表

早在1654年,素以海上馬車夫自居的尼德蘭商人,因過於鬆散的動員機制而輸掉了第一次英荷戰爭。為了能儘快彌補損失,順便為日後的第二輪交鋒積蓄力量,包括東印度公司在內的大財團紛紛將目光重新轉向海外。不僅要奪取西印度的馬拉巴爾海岸,還準備盤下戰略位置極其緊要的斯里蘭卡。為此,他們將從巴達維亞和馬六甲同時出兵,將包括大批馬來僕從在內的軍隊分別運往兩地。同時也積極聯絡島上的康提王國,額外爭取到約40000人的同盟部隊。

為奪取錫蘭 東印度公司一次出動超過3000名士兵

到了1655年中期,由26艘大小戰船組成的東印度公司艦隊,開始從東面趕往斯里蘭卡。上面搭載有2000多名歐洲水手、1000多來自荷蘭與德意志等地區的職業傭兵,以及從整個南洋群島招募的馬來亞輔助軍。他們在9月5日登陸錫蘭島,立即向葡屬領地的核心科倫坡城進發。根據指揮官赫爾夫特的計劃, 本次行動的首要目標,就是突襲拿下半途中的卡盧塔拉要塞。最好是在對方獲得增援前得手,徹底掃除這個分布在科倫坡外圍的據點。

位於科倫坡以南海岸的 卡盧塔拉要塞

奈何糟糕的路況和雨季氣候,讓歐式軍隊的輜重紛紛陷於南亞泥濘,整個計劃也被迫擱淺至月底。作為主要盟友的康提王國軍隊,雖有無可爭議的體量優勢,卻在一次雨夜的突襲中被數百名葡萄牙士兵擊潰。 他們也就此退出了聯合軍事行動,將所有重擔都甩鍋到荷蘭人頭上。

正在封鎖科倫坡城的荷蘭艦隊

與此同時,東印度公司的艦隊已成功從海上對科倫坡實施封鎖。在預感短期內不會再遭遇葡萄牙增援戰船後,立即將大部分兵力機動至南方。如此一來,赫爾夫特的陸戰隊兵力就猛增至3000名荷蘭士兵和至少1000人的馬來僕從,可以對島內的任何葡萄牙駐軍形成碾壓之勢。例如有225人駐守的卡盧塔拉要塞,就在絕望中選擇開門投降,甚至沒有展開任何象徵性的抵抗動作。更要命的是,指揮官安東尼奧無法將自己的決定告訴科倫坡當局,為後來的軍事慘案埋下伏筆。

原為印度教神廟的 卡盧塔拉要塞

另一方面,由加斯帕率領的增援分隊,直到10月18日才慢條斯理的從科倫坡開拔。儘管規模有限,只有600個葡萄牙民兵和150名僧伽羅爾盟友,卻已經是隊長本人所統領過的最大部分。加之在此次行動前,他們剛剛在泥濘的複雜地形上擊潰數萬康提王國軍隊,所以對自己的能力有充分信心。以至於同荷蘭軍隊迎面相遇也沒有選擇退讓,反而當即選擇向對方發起全面強攻。

葡萄牙的錫蘭駐軍 主要由殖民地民兵和本土僕從構成

事實上,這場發生在卡盧塔拉的遭遇戰,從一開始前就已註定了最終結局。除顯而易見的體量差距外,雙方士兵在基層戰術層面也存有明顯不同。

17世紀中期的歐洲步兵連隊 普遍由3名軍官共同指揮

彼時的葡萄牙剛從西班牙帝國內分離不久,只能在本土維持符合歐洲先進標準的正規軍建制,任憑海外殖民地繼續保留古老的民兵動員習俗。通常就是以白人或混血後裔,組成250人一組的連隊,分別由各自的上尉、中尉和中士負責指揮協調。如若實在難以補足,再選擇改宗天主教的本地可靠人口充實。由加斯帕率領出城的750人隊伍,恰好能湊出3個標準的作戰連隊。但與母國的情況有所不同,大部分人都是以佩劍防身的火槍手,只有少數土著使用短矛或戟承擔歐陸同行的長槍手配置。因而正面火力有相當欠缺,更適合於利用熟悉地形展開伏擊、奇襲或絕命突擊等非常規戰術。

17世紀 荷蘭的小型步兵連隊在各方面都處於領先狀態

相比之下,東印度公司的軍事組織理念更為先進,有著遠勝葡萄牙舊制的靈活性。每個步兵連隊同樣由上尉為首的3名軍官指揮,但規模基本控制在不會超過200人水準。在具體布陣時,講究合理分配為前後2-3線,便於在焦灼情況中輪番上陣或機動迂迴。赫爾夫特麾下的3000名西北歐士兵,正好能湊出15個最大化的標準戰術連隊。而且他們也很少在海外戰場上使用長槍方陣,使幾乎全由火槍手組成的隊列更容易協調部署。加之有隨行炮兵和馬來僕從協助,完全可以憑正面火力壓制大部分對手。

海上優勢不僅利於荷蘭步兵機動 也能提供更充足補給

當然,荷蘭系近代軍隊的弱項,在於其所仰仗的社會體系缺乏貴族武士傳統。相較於其他歐洲國家來說,他們的軍官多為資產階級家庭出生,或是常年混跡僱傭兵公司的老油條。經常會在緊要關頭都不肯百分百出力,更習慣於憑藉策略、技術等輔助手段打順風仗,故而容易在同西葡或英法等國的對壘中吃虧。葡萄牙軍隊的優劣則與之正相反,有一定比例的貴族子弟充當軍官,往往在交鋒中身先士卒而羞於後退。只要這批人還大致完好,就能在潰敗後迅速重建隊伍。他們引導的小規模衝鋒,也總是能給荷蘭對手以巨大震撼。

大部分葡萄牙士兵倒在卡盧塔拉要塞附近

於是,本應徹底一邊倒的遭遇,就頑強的葡萄牙人被硬生生拖延成3小時鏖戰。他們充分利用地形優勢,將處於行軍縱隊狀況的荷蘭人逼停。在前方同僚遭遇密集火力回擊後,又換上第二和第三個連隊輪番替換,不斷為強敵奉上極限施壓。直至東印度公司的部隊充分展開隊列,才不得不在絕對優勢面前轉入防禦狀態。但依然不畏懼眼前的槍林彈雨,奮力填裝好武器與之對射。

200年內 整個斯里蘭卡將成為荷蘭的專屬領地

最終,荷蘭士兵的武器、人力和補給數量成為關鍵因素,而大部分葡萄牙人陸續倒在卡盧塔拉要塞附近。唯有隊長加斯帕與剩下的50人倖存,心有不甘的朝著主城科倫坡撤退。東印度公司方面則不緊不慢的尾隨氣候,配合一直在海上游弋的艦隊將對方徹底困死。 這場波瀾不驚的勝利,也註定了他們即將在此後的200多年間,把整個斯里蘭卡都攥在手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5dc4195941cc4773b81aba62a8a4bb6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