悽慘教訓:源於十字軍東征的中世紀歐洲軍事後勤

2023-04-24     冷炮歷史

原標題:悽慘教訓:源於十字軍東征的中世紀歐洲軍事後勤

克勞塞維茨認為戰術是一部分,戰略是另一部分,而後勤是其餘部分。

--《理論後勤學》

在早期的武士看來,後勤工作並不如他們的戰略重要,而計劃又不如實際的戰鬥重要。因為只有短兵相接才能直接影響戰鬥的結局。所以在中世紀初期的幾百年里,西歐各國都不曾建立過軍隊後勤組織,也沒有恰當的補給方法。很多時候,出征打仗的糧草完全靠掠奪來供應和補給。

然而,隨著戰爭的烈度與規模增長,原先的補給形式已經暴露出嚴重弊端。例如爆發於11世紀末的十字軍東征,就給習慣於漠視後勤的老爺好好上了一課。以至於在短時間內進行惡補,為將來的晚生後輩們打下堅實基礎。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教訓

1096年 誓師東征的十字軍騎士

在開始浩浩蕩蕩的東征前,貴族騎士們各自準備了一年時間。他們通過教會方面的捐贈,以及自己變賣財產或強征領地等手段,自籌出前往聖地的基本物資。然而,這些儲備並不能滿足需要,行軍途中還是要不斷掠奪沿途區域。但因為還身處歐洲地界,再算上邀請他們的拜占庭人資助,所以並沒有暴露出太多缺陷。等到真正足東方,就不得不面臨到更多困難阻礙。賽爾柱突厥的不斷騷擾和堅壁清野,讓他們難以獲得引水和食物供應,大量馬匹也因自己不熟悉的惡劣氣候而成批倒斃。這迫使所有人分成兩個縱隊,以便減少後勤壓力,並向更廣闊的地域徵集物資。

在1097-98年的安條克圍攻戰中,十字軍在半路途中就因後勤問題而出現嚴重減員。隨後的長期圍困更是徹底耗盡了儲備糧草,據說在最為艱難的時刻,整個營帳中能作戰的士兵只剩下1000人。幸運的是,來自熱那亞和英格蘭的商船及時送來補給,才使他們在崩潰邊緣獲得拯救。但賽爾柱軍隊很快策動反擊,將他們反包圍進孤立無援的城市中。於是,所有人不得不靠草皮與屍體充飢,還出現了整隊逃亡現象。最後利用對方陣營的內訌,才僥倖擊敗突厥強敵。

善於堅壁清野的突厥人 讓西歐騎士們的後勤瀕臨崩潰

在1099年的耶路撒冷圍攻戰中,有了前車之鑑的十字軍開始吸取教訓,為準備後勤工作而休整半年。基於巴勒斯坦地區的乾燥缺水屬性,派專人將遠處搜集來的淡水用皮囊運到營地。先前抵達的熱那亞商人,則能供應部分糧食與酒,他們的船隻也被拆卸製造攻城器械。

通過上述案例,我們不難發現戰爭本身對後勤理念的巨大促進作用。每當十字軍遭遇補給困難,就容易因減員或逃亡而面臨覆沒威脅。而且在很多時候,完全是突然抵達的物資援助扭轉了戰局走私。戰況越是複雜,那麼後勤的作用就越是凸顯。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勝利 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後勤制度改善

中世紀戰爭的後勤形式

一支典型的中世紀軍事後勤車隊

當然,今人基於許多古代戰爭案例,會本能斷定就地補給是一種非常失敗的後勤模式。理想的狀況應該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藉助倉庫準備充分糧草,再輔以足數的輜重運輸至前線。但克列威爾德在其所著的《戰爭與後勤》中得出結論:鐵路出現以前,大軍在外作戰,其基本的後勤保障是依靠就地解決。在友方領土時可多設立集市,依靠隨軍商人想辦法解決。在敵方領土則往往通過強制徵收,或者乾脆實施搶劫。所以說,自古以來解決後勤問題的辦法,不過是讓軍隊掠奪其所需的一切。

事實上,如果古代大軍單純依靠輜重來完成補給任務,那就不得不採取被後世批評家們傳為笑柄的脆弱行動。不僅困難重重,還會隨著距離拉長而不斷加劇。龐大的輜重隊伍本身,也會嚴重影響軍隊的行動速度。因此,只在特殊情況下才需要從後方輸送部隊所需。此時,所用的車輛多為臨時湊集。偶爾能有按合同使用的商車,更多則為就地徵用的普通農民大車。與其說是中流砥柱,不如說是作為就地徵集習慣的策略補充。唯有水運可以算作例外,這既是因為船舶具有比馬車大得多的載重能力,也是由於船舶本身相對馬車不需要什麼額外補給品。

大部分中世紀軍隊 免不了對占領區實施劫掠或強征

公元8世紀,建立法蘭克帝國的查理曼,可以說是中世紀後勤組織領域的先行者。他通過頒布《莊園條例》,規定每名士兵都應自備一定物資,還組織過一支能維持幾星期的補給車隊,以及專門運輸攻城武器的隊伍。此外,通過在邊境設立城堡與哨所,可以把有組織的徵集的糧草儲存起來。因此,他的軍隊可以在冬季里進行戰爭,確保長期圍城的順利展開。

即便如此,數百年後的初代十字軍依然沒有像樣後勤,直到第三次東征時得到根本改善。由於是遠道而來,獅心王理查一世認識到後勤保障的重要性,故而在賽普勒斯、雅法和阿克等地先後建立兵站。他還組織專門的伙夫隊伍,背負物資沿著昔日的羅馬大道前行。而且充分利用船舶在後勤保障方面的潛力,成為歷史上後勤保障最為成功的十字軍分支。

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的後勤準備遠勝之前兩次

此後,西歐人開始將拜占庭的軍事後勤制度引入本國,逐漸專業的後勤部隊。隨後進一步細化,按職能分為收集糧秣,提供食物和看護傷者的人員。正規化的作戰部隊要設置糧秣官和虜獲物隊長等職。尤其是前者,往往走在部隊的最前頭,提早安排可能經過的市場貨源。後者主要負責清理戰場,按慣例分配戰利品。

到了13世紀,英法等國均已出現專門的御糧官,負責糧草的徵集、管理和派送工作。他們的權限較大,可直接授權各級行政區徵集糧秣,並向駐紮在國內外的陸海軍供應糧秣。例如在法國,御糧官通常被稱為宮廷麵包總管,而在英國則是糧食徵發官或御糧司庫。同時,還要到每個區域的中心城市建立相應儲藏設施,安排專門的管理人員和輪流看守力量。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便後勤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大部分中世紀晚期的軍隊依然需要取之於敵。現代人所熟悉的那種完善保障,還要等路易十四和奉行重商主義的法國來徹底完善。

14世紀 正式的官方後勤體系開始在英法兩國走向成熟

中世紀戰爭中的後勤謀略案例

水運因效率更高 成為古代軍隊最喜歡的後勤運輸手段

正因為對軍事行動的重要性,所以用合適手段打擊敵方後勤往往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這在相關制度較為薄弱中世紀尤為明顯,許多經典戰例都不缺乏相似的閃光點。

比如發生在第二與第三次十字軍東征間的哈丁戰役,就是薩拉丁完美運用後勤戰略所取得的勝利。公元1187年,他首先通過對太巴列的攻擊,成功將耶路撒冷國王蓋伊的主力軍吸引出來。然後故意拒絕接觸,不斷領著對方在比較乾旱、缺乏水源的內陸移動。繼而發兵搶占關鍵性的太巴列湖,徹底斷絕對方的取水路線。等到大部分十字軍士兵因口渴難耐而士氣低落,穆斯林方面正盡請享用著由湖區運來的清澈水源。僅此而言,他們對基督徒的勝利就可以說是順理成章。

哈丁之戰 就是運動軍事後勤學的完美案例

公元121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同樣圍繞著後勤補給展開。威尼斯總督親自部署,以斷絕後勤供應為殺手鐧,強迫十字軍替自己討伐其他欠債不還的拜占庭帝國。在此之前,他們已採取同樣手腕,誘導十字軍幫自己從匈牙利王國手中奪取薩拉城。但當對方被迫就犯後,又變本加厲的讓他們留下來過冬。從而等到拜占庭帝國的內訌消息,順勢完成教科書級的借刀殺人謀略。或許有人會覺得奇怪,遭脅迫者為何要在一棵樹上弔死,而不是尋求熱那亞等其他航海強邦支援。原因就在於威尼斯人開出了最低報價,讓苦於資金困擾的騎士老爺們大喜過望。說到底就是擁有最佳後勤保障方案,否則一切都無從談起。

到了15世紀後期,忙於「收復失地運動」的西班牙人,準備終結摩爾人在伊比利亞半島的最後據點--格蘭那達。雖然其地域較小,卻是地形複雜、易守難攻,非常不利於大規模部隊維持補給線。於是,剛剛合併的卡斯蒂亞王國與阿拉貢聯手,派6000多名工兵修建道路,確保能在複雜地形上運輸重型火炮。另有80000匹騾子組成的補給隊,專門把從國外採購的糧食運送到前線。當然也包括專門的倉庫磨坊的部隊,在原有工作外兼職拆毀敵方農舍、協助對港口的全面封鎖。最終通過後勤比拼勝利,強迫格蘭那達在1492年開城投降。

15世紀 由於火藥武器普及 軍隊的後勤壓力更為明顯

最後,筆者不忘總結出了古代戰爭中的後勤學規律:

1 軍隊越是集中,補給就越是困難。這是因為軍隊過分集中後的控制區域也要縮小,從而造成所能強征的資源大大降低。同樣規模的士兵,在分散或集中抱團狀態下的後勤壓力不可同日而語。故而在一些兵書典籍中,常有勸說讀者採取分進合擊策略的語句。

2 靜止狀態下的軍隊,比運動中的部隊更難獲得補給。特別是在野戰環境下,每當一個區域的資源被迅速耗盡,就必須轉移到另一個地方繼續。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古代將領樂忠於狂野對決,而不太願意對固定城鎮進行長期圍攻。倘若沒能在計劃時間內獲勝,就不得不面臨自身補給耗盡的尷尬處境。

軍事後勤學的發展 催生出更為複雜的物流與倉促體系

可悲的是,雖然軍事家們都普遍清楚後勤的重要性,但歷史上的許多政治家卻總是對此表現出不以為然。因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那種用精神原子彈壓倒一切的強烈訴求。結果多半是由補給苦難,引發可怕的軍事災難,以及更難收場的政治危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54063c25db19972cdb9d6c4e9fe5702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