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專題:三號突擊炮G型早期批次的部分獨有特徵

2023-03-07     冷炮歷史

原標題:小專題:三號突擊炮G型早期批次的部分獨有特徵

小專題:三號突擊炮G型早期批次的部分獨有特徵

本文由公眾號 尼伯龍根工廠授權發布

三號突擊炮G型是整個系列的最後一個改進型號,也是二戰德國生產數目最大的一型全履帶裝甲戰鬥車輛,從1942年12月到1945年3月一共生產了7800餘輛,是非常重要的機動火力支援力量,也是戰爭中後期突擊炮營/旅和自行化反坦克部隊的主力裝備。某種意義上,這個車型就是突擊炮的代名詞。在其相對漫長的生產周期中,生產廠家引入了名目繁多的改進措施,令這個車型的性能日臻完善,更加符合部隊的需求。

人群之後的兩輛三號突擊炮G型極初期型。

兩輛停放在一起的三號突擊炮G型,都裝備了階梯式翼子板。

在三號突擊炮G型投產的時候,除了原先的生產商阿爾卡特(Alkett)公司之外,一部分生產任務開始布置給米亞格(MIAG)公司。與此同時,為了給即將投產的黑豹坦克讓路,性能已經落後的三號坦克開始退場,把產能騰退給它的繼任者。一部分三號坦克底盤沒有作為坦克完成,而是被調撥到突擊炮的生產計劃當中。新廠家的投產、坦克底盤的到來和坦克部件的使用、還有各種零敲碎補的改進措施導致1942年12月-1943年6月期間生產的三號突擊炮細節變化多端,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題材。

·所謂「極初期型」

1942年12月的時候,米亞格公司還沒有投產,阿爾凱特公司在該月一共生產了120輛三號突擊炮,其中有少部分F/8型,多數都是G型。G型與F/8型之間最大的區別是裝備了全新設計的戰鬥室,替代了從C/D型沿用下來的舊式戰鬥室。新型戰鬥室比舊型號略高,兩側的側艙與主體結構融為一體,背板更寬,且垂直。戰鬥室頂蓋改為一體化設計,不再預留可以翻開的炮長艙門,後半段隆起,安裝了輪廓低矮的車長指揮塔,指揮塔艙蓋帶有小開口,不必完全敞開,就可以把炮隊鏡從車內探出來。與舊式戰鬥室相比,G型戰鬥室結構強度更高,防禦性能提升,容積更大,觀測性能提高,加工成本降低,更適合大量生產,其基本結構一直維持到停產為止。後來的四號突擊炮戰鬥室也是在這一設計的基礎上修改而來的。

1942年克虜伯設計的改進型突擊炮方案是三號突擊炮G型的前身,極初期型的側艙形狀也是從方案樣車上繼承來的。

1942年12月生產的這批三號突擊炮G型被後世的研究者們劃分為「極初期型」,它們的戰鬥室結構與後來的批次存在一定區別。這些車輛的戰鬥室側艙略短,且側艙前裝甲較為陡峭。排風扇安裝在戰鬥室頂蓋靠後位置,而不是常見的戰鬥室後板位置,駕駛員正向觀察口上方的KFF2潛望鏡窺視孔這時仍未取消。這一批車輛沒有配備炮長瞄準鏡蓋板和裝填手位置的機槍防盾,有一些還保留著F/8型的駕駛員左側觀察口,翼子板也與後來的標準型略有不同。

三號突擊炮G型極初期型新車,可以觀察到戰鬥室側艙造型和頂置排風扇等細節,這一批車輛出廠時都按照黃綠相間的「熱帶2」方案塗裝。

三號突擊炮G型極初期型沒有裝填手機槍防盾和炮瞄鏡蓋板。

與F/8型類似的駕駛員左側觀察口。

裝填手艙門與頂置排風扇。

在1942年當月,裝甲構件生產廠商就已經對後續生產的戰鬥室殼體進行了改進,把駕駛員左側觀察口換成了體積較小的手槍射擊孔,次月又將側艙向前延伸,增加了側艙正面裝甲的傾角,同時也對翼子板及其固定結構進行了修改。在實際使用中發現位於車頂的排風扇會妨礙裝填手的動作,所以在1943年1月時又將排風扇挪到戰鬥室背板上垂直安裝。1942年12月末,在裝填手艙門前安裝了機槍護盾,1943年1月又安裝了炮瞄鏡蓋板。從此往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三號突擊炮的戰鬥室基本維持原狀,直到後來引入了遙控機槍的改進。

這輛極初期型的駕駛員左側觀察口已被手槍射擊孔代替,取消觀察口是為了給側艙向前延伸騰出空間。

極初期型似乎還都配備著鉸鏈固定的長型後擋泥板。

也有說法稱,帶有極初期型特徵的車輛一直生產到1943年2月,但無法確定是否屬實,具體數目也不詳。

目前能夠確定裝備過三號突擊炮極初期型的部隊包括黨衛軍的警衛旗隊、帝國和骷髏三個師的突擊炮營,還有國防軍的大德意志師突擊炮營、第185突擊炮營,以及第395突擊炮連(1942年11月組建,次年3月解散)。其中一些車輛存活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在1944年仍能見到。在剛投入作戰的時候,一些三號突擊炮極初期型裝備了冬季履帶,在後來的使用過程中,有的車輛追加了炮瞄鏡蓋板、機槍護盾(或簡單的機槍枝架)、側裙板等設備,有的甚至還刮制了防磁塗層。

國防軍第185突擊炮營裝備車輛,戰術編號為空心字體兩位數字。

帝國師的極初期型,車名「弗洛里安·蓋爾(Florian Geyer)」,一直存活到1944年。

警衛旗隊師所屬車輛。

骷髏師所屬車輛,車名「紅魔(Roter Teufel)」,戰鬥室側面碼放備用履帶。

另外一輛骷髏師所屬車輛,側艙前方固定了一個備用負重輪。

大德意志師車輛參加閱兵式。

國防軍第395突擊炮連所屬車輛,該連東線作戰期間配屬給第320步兵師。

來歷不明的車輛,炮盾已經受損。

裝填手艙門前安裝機槍枝架。

車首臨時安裝除雪鏟。

前擋泥板為長型,追加標準型機槍防盾,底盤側面固定備用履帶,作為附加裝甲使用。

庫爾斯克戰役期間拍攝,這輛極初期型已經安裝了裙板和機槍枝架。

另一輛追加了裙板的極初期型。

後期追加機槍防盾、炮瞄鏡蓋板和車尾儲物圍欄。

1943年初,第185突擊炮營的一輛三號突擊炮極初期型在東線的大盧基被蘇軍反坦克炮擊中,乘員陣亡,該車其後未能回收,隨著天氣轉暖沉入沼澤,因而幸運地保存至今,2002年時被俄羅斯人掘出。不過,這樣一件品相完美的歷史文物卻在之後遭到了無法挽回的野蠻破壞。這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唯一一輛三號突擊炮G型極初期型實車如今保存在俄羅斯薩拉托夫,它配備了冬季履帶,這種履帶左右樣式不同,但這輛車上安裝的都是右側履帶片,所以左邊的履帶其實是反裝的。

·階梯式翼子板、潛渡排氣管和其他

三號突擊炮的戰鬥室側艙下緣要高於底盤上緣,為了不讓兩者之間出現空隙,需要讓翼子板與側艙下緣貼合。G型常見的翼子板可分成三段,前後兩段用支架固定在車體上,從戰鬥室向兩頭傾斜。中間一段(其實也是兩個部件拼合的)通過角鐵連接在側艙上,在支架部位與前後兩段接合。

基於三號M型底盤建造的三號突擊炮G型,標準翼子板。在防磁塗層出現之前,阿爾凱特和米亞格兩廠生產的三號突擊炮很難區分,只有一些細微差別。

不過,在生產之初,阿爾凱特和米亞格兩廠都使用過一種階梯式翼子板,這種翼子板前段是平直的,中段和前段之間通過一個階梯結構過渡,兩者最後還是在支架位置接合。這種翼子板相對少見,且與生產廠家,以及底盤來歷並沒有什麼關係,特徵也比較混亂。有的上面安裝的是較長的,可以向上翻起的三號坦克前後擋泥板,有的安裝了較短的固定式突擊炮擋泥板,甚至還有兩者混用的現象。據稱,在阿爾凱特1942年12月-1943年3月生產車輛(含極初期型),以及米亞格1943年1-6月生產車輛當中都可以找到安裝階梯式擋泥板的。

配備階梯式翼子板的實車,擋泥板形制不一。

挪威特蘭杜姆陸軍博物館庫房保存的三號突擊炮G型實車也配備了階梯式翼子板,搭配了長型的前後擋泥板。它是基於三號M型底盤建造的,為了方便維修時取下艙蓋,有的部隊在變速器檢修艙門上焊接了把手。

階梯式翼子板這一特徵早在極初期批次上就已經出現了。

常見的三號突擊炮G型變速器檢修口都是兩片對開式的,鉸鏈較小,早在三號突擊炮E型投產的時候,就已經使用了這樣的設計。1941-1943年間生產的8/ZW批次三號坦克底盤(J/L/M型)變速器檢修口是一大一小兩個往前開啟的單片艙門,為了加快三號突擊炮的生產進度,工廠使用了很多原本為三號坦克準備的部件,其中就包括8/ZW的傳動裝置蓋板。因此,在三號突擊炮F/8型和G型當中都能看到車首安裝單片艙門的車輛。除了艙門有區別之外,兩者駕駛員前向觀察口下面的跳彈板形狀也不太一樣,突擊炮款的跳彈板長度較短,正好位於閘口下面。而坦克款的跳彈板較長,且往右邊偏置,對於三號坦克的觀察口來說,它的位置和長度正好合適。

安裝8/ZW傳動裝置蓋板的三號突擊炮G型,鉸鏈外置,艙蓋向前掀開,注意第二張的跳彈板樣式。

事情在1943年上半年變得更為混亂——曼公司(MAN)在1943年1月停止了三號坦克的生產,隨後武器局又要求其組裝一些三號突擊炮的車體,支援阿爾凱特和米亞格。曼提供的車體其實就是剩餘的三號M型坦克車體,也屬於8/ZW批次,但帶有一些獨有的特徵:

·變速器檢修艙門無鉸鏈,在內部用四個卡扣固定,修理時可整體拆除。

·帶有水密設計的動力室進氣口、出氣口和散熱罩板等。

·由於施工進度不同,一些交付突擊炮廠家的車體已經安裝了單向閥涉水排氣管。

三號M型是一個進行了水密性改進的型號,涉水深度提高到1.5米,可以在稍加準備的前提下涉水(注意不是潛水)渡過較淺的河流,即便是車體被水完全淹沒也不會熄火。曼廠一共向阿爾凱特和米亞格交付了142個車體,基於這些車體完成的三號突擊炮G型並沒有水密功能,動力室進氣口蓋板撤除,動力室各檢修口蓋板上原本可以升降的散熱罩板也被固定在開啟位置。這樣的車輛都在1943年上半年出廠,它們的車首30mm附加裝甲都是用焊接工藝固定上去的,而不是常見的螺接方式。

基於三號M型底盤建造的三號突擊炮G型,傳動裝置蓋板表面看不到鉸鏈,兩個艙門可以完全卸下。注意它們的車首附加裝甲都是焊接固定的。

裝備三號M型同款涉水排氣管的三號突擊炮G型,這樣的車輛非常罕見。

三號M型的動力室散熱罩板可以升降,其內部裝有墊圈,關閉後可以防止水從散熱口灌入動力室。在改裝成三號突擊炮的時候,這個功能已經沒有意義,所以將升降機構撤除,預留的孔位用裝甲塞子填塞,焊接封閉,並將罩板維持在開啟位置。

從1943年3月起,一些返廠大修的三號坦克8/ZW批次也被改裝成突擊炮,它們的車首附加裝甲是以螺接方式固定的。

用返廠三號坦克J/L型改裝的三號突擊炮G型,出廠較晚,帶有防磁塗層。

用返廠三號M型改裝的三號突擊炮G型,車首附加裝甲為螺接。

返修三號突擊炮B型改裝G型,焊接附加裝甲。

需要注意的是,階梯式翼子板、單片式車首艙門、潛渡排氣管和焊接式車首附加裝甲並不是固定搭配,也不是某個廠獨有的特徵,很少會同時出現在同一輛車上。它們在1943年上半年生產的三號突擊炮上面交替出現。

芬蘭陸軍編號為Ps.531-17的三號突擊炮是阿爾凱特基於三號M型底盤建造的,它同時具備階梯式翼子板、無鉸鏈單片式車首艙門、潛渡排氣管和焊接式車首附加裝甲這幾個特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3b85914c4123d76697403fb8be07e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