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里卜大壩:見證前伊斯蘭時代的阿拉伯文明興衰

2023-06-05     冷炮歷史

原標題:馬里卜大壩:見證前伊斯蘭時代的阿拉伯文明興衰

馬里卜大壩:見證前伊斯蘭時代的阿拉伯文明興衰

公元2023年,位於今日葉門境內的馬里卜大壩,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此時,距離其開工的年代已過去約2773個春秋,而作為設計和建造者的示巴古國也早就灰飛煙滅。但宏偉的遺蹟至今仍依稀可見,向無數後來人展現曾經的光輝歲月。

古老的示巴王國 興起於銅器文明大崩潰時代

早在公元前1100年,古老的示巴王國已出現在阿拉伯半島南部。由於境內的自然條件相對優渥,還是聯通東南西北各頭的貿易中轉站,具備相當不俗的跨區域影響力。無論是《聖經舊約》中的女主聯姻所羅門王典故,還是至今都奉其為先祖的衣索比亞教會,都是王國富庶與聲名遠播的絕佳註腳。特別是都城馬里卜所在的平原區域,雖氣候乾旱且降雨較少,卻有河道帶來的充沛水流滋潤。所以能生產乳香或沒藥,將各地商賈吸引來集中採購。

女王與所羅門王的傳說 就是示巴貿易中心地位的另類體現

此後,以馬里卜城為中心的示巴王國,就依靠硬通貨+地理優勢迅速崛起。但也面臨著人口暴漲、農產品供應不足和城市飲水緊張等問題,不得不靠修繕水利設施來予以彌補。例如作為其貿易對象的納巴泰阿拉伯人,就早已在今日約旦境內的賈瓦城建造過大型水壩。稍後又有東方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以及西方的埃及尼羅河流域,陸續出現相似的工程設計。乃至葉門境內本身,都分布著眾多小型水壩與引水渠網絡。

約旦境內的賈瓦城大壩遺址 修建於公元前3500年前後

另一方面,青銅時代在近東地區的悄然落幕,促成許多偉大帝國的轟然倒塌。在這輪史無前例的洗牌過程中,先是古代的猶太人和阿拉伯先民依次冒頭,為沙漠商路的開拓提供便利。接著是北方的亞述帝國擴張,已經發達起來的南方各地輸送起難民潮。加之還有一個統御尼羅河全境的努比亞王朝,突然出現在紅海對岸,無形中強化了示巴王國的緩衝區價值。

古代的馬里卜大壩 因長期淤積問題而顯得非常渺小

正因如此,公元前8世紀中期的葉門阿拉伯人得以大展拳腳,為千年難遇的盛世送上馬里卜大壩這份厚禮。在選址方面,工程師特意相中城市西南方的上游區域,用更好的石料加工技術取代原先的夯土結構。雖然在某些段落依然需要泥土為建材,但堅固程度較之前一個千年的作品來說已是大為提高。而且通過這段長580米、高4米的主體結構,輔以周遭的山谷地形,就能形成一座半天然的優質水庫。無論是被攔住去路的谷地河流,還是在雨季大量注入的天上之水,都將被很好的儲存起來。

早期的馬里卜大壩 還有相當部分使用夯土建造

此外,馬里卜大壩的建造者還特意在毗鄰西部懸崖峭壁的水庫北側,挖掘出設有閘門的泄洪渠。這樣既不擔心氣候災害造成的水位超標,也能及時將儲備按需釋放到下游平原。更為重要的是,這類設施的落成等於是幫統治者掌握區域內所有水資源,十分利於穩固自身權力。考慮到阿拉伯社會向來由大小不一的部落組成,君主往往只是負責協調或對外交涉的代理人,那麼大壩工程的意義早就超越了實用層級。原本僅為交易市場的城鎮,也足以憑該優勢升格為真正的權力中樞。

擴建後的馬里卜大壩 開始越來越多採用磚石結構

由於相關記載的缺失,我們無法通過文字描述理解大壩有多麼成功。但從考古學發掘證據來看,馬里卜的城市規模與示巴君主的權力都有顯著提升。幾乎每隔一段歲月,就有繼承者來投資進行修繕工作。到公元前500年,也就是大流士一世治下的波斯帝國和平歲月,示巴的阿拉統治者又出重資進行擴大化改建。這次,他們將壩體拉高到7米,還為一些重要區域加蓋強化用的巨石結構。另有開鑿出新的渠道通往南北兩頭,使灌溉面積被瞬間擴大數倍。顯然,上述花銷都是為滿足城市擴張而展開的。

希臘化時代的海路崛起 促成希木葉爾王國對示巴的征服

可惜,屬於示巴人的高光時刻無法持續更長時間,由亞歷山大東征所引起的蝴蝶效應將很快波及到他們身上。公元前3世紀起,希臘化的托勒密王朝統御上下埃及,為去往印度聯合孔雀王朝而努力開拓新航路。隨即到紅海西岸建立數個殖民據點,以便從南方的黑非洲進口黃金和象牙,再利用印度洋的季風直航次大陸。換言之,原先的阿拉伯內陸貿易不再是貿易剛需,反而是海邊的鄰居們更容易獲得發財機遇。譬如緊挨著亞丁灣的希木葉爾王國,就利用海運紅利的提升壯大起來。

在希木葉爾王國時代 馬里卜大壩也不斷被擴建

公元前115年,希臘化的希木葉爾軍隊大舉北伐,將古老的示巴的王國據為己有。但馬里卜的重要地位沒有受到太多影響,還因跨國貿易的進一步發展而急需擴大,連帶著催生出大壩的第二輪翻新工程。得益於技術進步和財力激增,新來者直接將壩體高度拉長一倍,達到非常恐怖的14米水準。南北兩側舊渠道被改造為大型蓄水池,再通過5個引水渠送往下游位置。至此,有關阿拉伯半島南部的富庶神話不脛而走,在整個地中海世界與非洲北部大肆流傳。

可觀的商業與農業收入 讓希木葉爾強盛了多個世紀

公元390–420年,阿布-卡里布-阿薩德是極少數能留下完整名稱的希木葉爾君主。由於西方的羅馬帝國衰落,以及東方的波斯薩珊王朝興起,長期戰亂再度籠罩在整個近東區域。他治下的紅海貿易強國,再度成為無數難民心中的南方天堂。大批猶太人便順著商路抵達,順便為其安利自己的一神教信仰。或許是圖謀從希臘綿延至東方的渠道網絡,又或是希望能在羅馬波斯間保持騎牆。這位國王斷然放棄傳統多神教,成為遵從拉比指導的猶太門徒。由此獲取的貿易收益,讓他能夠為馬里卜大壩工程繼續添磚加瓦。例如增加一條長1000米的運河,以及與之相連的沉澱池,以便確保城市人口的淡水供應。

在猶太教時代 馬里卜大壩進行了最後擴張

然而,阿薩德的悍然改宗,間接促成猶太商人在亞丁灣地區的壟斷地位。不僅讓西方的羅馬人感到不滿,連紅海對岸的衣索比亞人都有些憤憤不平。後者在公元525年出兵遠征,將已經猶太化的希木葉爾王國消滅。結果又引來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覬覦,直接派艦隊從阿曼地區發動挑戰。最後在公元575年獲得完勝,把今日葉門西部的亞丁之角轉化為本國行省。

葉門最終成為衣索比亞人與波斯的拉鋸戰場

與此同時,經年累月的運作終究讓馬里卜大壩不堪重負。需知在設計之初的主壩體僅有4米,而後卻不斷拉高到14米,還添加有各類附屬設施。所以從公元449-50年間起,就不定期發生大規模事故。只不過在希木葉爾王國治下,管理者會立即撥款進行補漏、疏通和清理底部淤泥等措施。但在本地落入衣索比亞與波斯的漫長爭奪角逐後,這項艱巨且必要的工作便很難獲取有效支持,修復質量自然是一言難盡。說到底,就是征服者只關心對海路貿易的節制,而不願意過多牽扯到內陸雜務,更不願為可能發生的災禍而白白損失稅款。

不堪重負的馬里卜大壩 在戰亂頻發的6世紀崩潰

公元575年,也就是波斯軍隊徹底控制亞丁灣前後,這座負有盛名的水利設施遭遇史詩級潰壩。雖然已無具體的人員傷亡記錄留存,但後世學者還是估計有至少50000人被迫逃離故土。原本面積可達100平方公里的灌溉區徹底荒廢,無法再如過去那般吸引到四方來客。所謂「成也大壩、毀也大壩」,描述的應該就是這類歷史現象。只不過在當時,還沒有人會預料到這次潰壩的影響能有多麼深遠。由此造成的環境退化、經濟凋敝,進一步加速了阿拉伯世界的內部相互競爭傾軋,最終為伊斯蘭教崛起和穆斯林的大征服鋪平道路。

馬里卜的潰壩 間接促成阿拉伯穆斯林崛起

公元1986年,阿聯前總統阿勒納哈揚 出資,為葉門在馬里卜原址邊上修建了一座現代化新壩。其高度可達38米、長763米,擁有3.98億立方的儲水能力。奈何僅僅到21世紀初,再度發生河床淤積、水土流失與主體結構受損等經典困境。2015年的內戰,更是讓其因到沙特空軍的轟炸而受損,至今都未能有好的解決辦法。

此時,距離古馬里卜大壩崩潰已過去了1440多個春秋......

(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296f0908cdcbbd45d05467eeacbf6a1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