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票倉:美國兩黨的基本盤演變路徑

2023-07-07     冷炮歷史

原標題:黑人票倉:美國兩黨的基本盤演變路徑

黑人票倉:美國兩黨的基本盤演變路徑

時至今日,以黑人問題為核心種族矛盾,仍舊是美國國內政治領域的重要議題。以至於在社會各界的激烈舌戰外,還會周期性引發各類充滿爭議的治安事件。因而容易給觀察者留下一個刻板印象,似乎是民主黨比他們的共和黨對手更熱吸引黑皮膚選民。

不過,看似牢固的結構性聯盟並非與生俱來,而是由長期的相互交鋒所促成。甚至於影響到兩黨政客的來源分布與政策傾斜,堪稱貫穿美國整個歷史演進歷程的中樞核心。

內戰前後的結構性矛盾

最初的民主黨人 幾乎都是美國南方奴隸主

由於地域因素,最初的民主黨由來自南方各州的奴隸莊園主們構成,所以很難受廣大黑人群體支持。相反,兩者間的矛盾雖沒有到不可調和地步,但從根本上講就是缺乏妥協空間。畢竟,只有本州境內的舊制度得到維繫,才能讓坐擁投票權的精英階層保持國際競爭力。恰逢19世紀50年代的印度爆發大規模兵變,直接影響到棉花等紡織原材料的穩定供應。從而進一步抬高北美競品的交易價格,也讓奴隸主們更有挺起腰杆的財富底氣。

相比之下,以北方人居多共和黨就十分反感奴隸制,主張徹底解放各州的黑人群體。這樣才能吸引大批量自由民到城市打工,強化本州的大工業集團利益。特別是在英國鎮壓印度兵變,重新壓低棉花的國際價格後,縮減成本的重頭戲就由原材料轉向人力僱傭。從而促成第一任共和黨總統亞伯拉罕-林肯在1860年的選舉獲勝,以及南方各州的激烈反對。他們不僅沒有為林肯的勝選貢獻任何1票,甚至有個別州索性將其大名從候選名單中剔除。

主張廢奴的林肯總統 代表著北方共和黨人利益

不過,上述進程卻在公元1876年突遭意外事件打破。彼時競選總統的共和黨人海斯總統未能贏得普選,便只能靠1張選舉人票的微弱優勢入主白宮。作為交換條件,他下令撤除南方的聯邦軍隊,從而給本地民主黨人的反攻倒算留出足夠空間。後者也充分抓住機會,制定出各類刁鑽的系統性歧視/隔離政策。最後還演化出極端組織3K黨,不惜動用非法暴力來阻擋黑人群體參與投票。

南北戰爭 就是兩種生產制度的殊死一搏

大眾民主浪潮下的魔幻現實

19世紀後期 美國正式進入高速發展的鍍金時代

與此同時,美國開始進入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鍍金時代。不僅有大批退伍軍人重新進入生產領域,還有為數不少的黑人群體同步進廠打工。即便繼續留在原地就業,也會因身份改變而需要重新訂立僱傭協議。其在政治領域的副產品,便是憲法第15修正案:禁止聯邦或州根據公民的種族、膚色或者以前是奴隸與否來限制投票權。

面對來勢洶洶的大眾民主浪潮,趨於保守的民主黨人雖無力正面硬扛,卻有的是辦法給前奴隸們穿小鞋。比如臭名昭著的吉姆-克勞法法案,主張通過人頭稅和讀寫測試的方式來圈定投票資格。凡是無法通過考試的個體,都將被攔在投票箱外。然而,當時的美國民眾識字率還相當有限,不少白人自己都是徹頭徹尾的文盲。所以又追加補充了所謂祖父條款,讓祖上就擁有國籍的人可直接跳過測試環節。由於歷史原因,南方各州的早期公民無疑都是白人居多,自然就把大部分同樣不識字的黑人勞工給排除出場。

投票站外的黑人自由民

另一方面,奴隸制時代絕非沒有黑人接受過合格教育。不少農場主出於個體意志、人道主義或附庸風雅需要,允許莊園裡的黑人讀書識字,甚至開辦專門的掃盲課程。等到聯邦法律規定每個男性都有投票權,這些有過特殊經歷的黑人就能輕鬆突破讀寫測試。於是,部分極端民主黨人便組織非法民兵,專門到投票站外襲擊黑皮膚選民。其中的佼佼者,便是一直肆虐到20世紀的3K黨。他們之所以能肆無忌憚的施以恐嚇,主要就在於真感祭出慘無人道的殺戮行徑,且容易獲得周遭鄰居的刻意偏袒。直至社會面的道德認同提升,才失去賴以作惡的文化土壤。

既然南方的民主黨如此不講武德,那麼稍有抱負的黑人便紛紛遷居北方。在那裡,他們將與大批剛剛下船的歐洲新移民展開競爭,以及志在打破共和黨壟斷的新民主黨人。於是,異常諷刺的劇情開始在各工業化地區輪番上演。那些原本為擺脫南方舊民主黨迫害而搬家的黑人,為了能在陌生的環境下聲張話語權,又紛紛將選票投給向自己頻繁獻媚的新民主黨集團。儘管兩者在名義上屬於同個黨派,卻在實際運作中執行近乎對立的策略。所以,共和黨雖能在那些年的美國政壇上呼風喚雨,還是被重新組合的民主黨給推出兩任總統。其中較為有名的那位,就是宣布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提倡構建國際聯盟,以及主張民族自決理念的威爾遜。

威爾遜總統當選 就是黑人轉投北方民主黨的結果

大蕭條與戰爭紅利的產物

始於1929年的大蕭條 徹底改變了美國政治生態

公元1929年,引發全球經濟危機的股災首先在紐約爆發,美國正式由鍍金時代步入大蕭條黑暗。由於胡佛總統堅持老派的無為而治策略,使包括黑人在內的廣大底層民眾不再願意將選票投給共和黨,轉而將民主黨人羅斯福選舉上台。這也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大部分美國黑人群體選擇站在民主黨一邊,而不是像過去那樣有相當比重追隨共和黨。

雖然羅斯福沒有採納民粹份子的「分享財富計劃」,還是推出一系列具有凱恩斯主義特徵的干預政策。例如撥款進行失業救濟、靠政府推廣的基建項目來實施以工代賑。同時在壓縮本國軍費開支的基礎上,不斷推動武器廠商向海外用戶推銷自己的高性價比產品。以至於到二戰爆發前夕,來自北美的武器已大量出現在英國、法國、中國、比利時與荷蘭陣中,而蘇聯軍方手中也不乏大量美國人繪製的圖紙,連假想敵日本都有少批量採購。

羅斯福新政的措施 符合大部分黑人勞工群體的利益

顯然,以勞工階層為主的黑人,不會不喜歡這樣一位優待自己的總統。因為在整個羅斯福新政期間,民主黨都成功團結到了工會支持,徹底將東西海岸與五大湖畔的城市人口都轉化為成為基礎票倉。但也因為靠壓制物價上漲和廢除禁酒令等政策,讓農民居多的南方老根據地出現動搖。於是,南方各州對民主黨的態度出現分裂,造成部分選票竟破天荒的歸入共和黨名下。這其中自然也有部分靠務農為生的黑人,但整體數量遠不及那些生活在工業化地區的同胞。更為重要的是,他們都在珍珠港事件後踴躍參軍,以實際行動證明自己對國家的最高價值。因而到戰爭結束後的1948年,來自民主黨的總統杜魯門宣布廢除軍隊的種族隔離制度。

然而,杜魯門的擴大票源舉措,卻進一步讓南方的舊民主黨人感到心寒。他們在當年推出自己的候選人斯特羅姆-瑟蒙德,險些將半路上位的前者給拉下馬。但杜魯門畢竟在人口更稠密北方具有絕對優勢,故而有驚無險的獲得連任資格。瑟蒙德眼看黨內鬥爭難以為繼,索性帶著地方利益集團改投共和黨門下。至此,維持百多年的兩黨地域劃分被徹底擊破。主張平權的北方各州,已逐步由共和黨獨大倒向民主黨陣營,而南方保守派則迫於無奈擴大了共和黨地盤。但以黑人為首的少數族裔,則基於自身利益而繼續支持民主黨,從而促成1980年後完成的自由派轉向。

杜魯門在1948年的選舉策略 引發南方民主黨人轉投共和黨

於是,今人所熟悉的那種民主黨與共和黨差異基本成型。前者始終以少數族裔和城市人口的支持為基本盤,在城市化發展較快的區域尤其吃香。後者也加速轉型成高舉清教徒大旗的保守派大本營,實則不斷向對手學習平權技巧,以便在殘酷的選舉中保持策略靈活性。結果,黑人群體又因這次劇變而出現分化。除堅持羅斯福主義原則的進步群體,也誕生出為鞏固既得利益而愈發保守的共和黨支持力量。至於被他們先後反對過的義大利裔、愛爾蘭裔、拉美裔或亞裔,必然以相同路徑首先充當起民主黨票倉,繼而分化出加入共和黨的新勢力。

事實上,黑人踏足北美大陸的時間,甚至遠早於華盛頓等人建立合眾國。其後又經歷了各種風雲際會,早已發展出截然不同的多個群體。其中必然有整日與毒品、暴力相伴的食品券消費者,但也不乏喬丹、詹姆斯這樣靠商業體育獲得成功的專業資本家,更有一種能歌善舞的好萊塢明星,以及像鮑威爾、奧斯汀這類軍中豪傑,乃至成為總統或副總統。這種差異顯著,恰恰說明黑人群體已十分徹底的融入進美利堅社會,並能以自身實力塑造合眾國的未來......

(全文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254cf628fcad47632f8919b390333d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