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海豚奶爸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父母在带孩子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孩子闹情绪。当遇到这样的情况时,父母该怎么办?
对孩子置之不理?一味地哄孩子?还是大声呵斥孩子的行为?
其实,这些方便并不能解决孩子的问题。即便孩子不哭不闹、不烦人,孩子的问题也没有彻底解除。
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解决孩子闹情绪的问题呢?首先父母要明白,孩子闹情绪是对刺激的一种反应。父母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找到刺激源,就能有效解决孩子的问题。
01、你是否了解你的孩子的情绪?
1)出生后,宝宝逐步学会表达情绪
如果观察婴儿或者蹒跚学步的儿童,你很快就会发现他们大量地表达情绪。
婴儿从呱呱坠地到几个月之后学会微笑和大笑—有时会持续很长时间且声音很大。
这与成人相比,他们的情绪表达在很多方面更加频繁,且限制也很少。如果饿了、不高兴了,他们会大哭,小嘴张得很大,满脸泪水。
2)那么,儿童如何学习表达和隐藏情绪的规则?
根据人类学的观点,大多数训练都是在家庭日常生活交往中进行的,并且发生在儿童成长的早期。
如果妈妈在和婴儿交流时经常表现出愉快、感兴趣或惊奇的表情,慢慢地,婴儿就会对感兴趣或惊奇等表情有强烈的反应。
相反,如果妈妈不和宝宝交流,呆坐着抱着宝宝或者把宝宝放到一边置之不理,宝宝往往很难流露出兴高采烈的表情,多数时候比较沉静、落寞。
宝宝也有喜怒哀乐,心情好了,又蹦又跳;情绪糟糕了,又哭又闹。生活中,如果宝宝想做到不管多高兴都不忘形,多伤心都不自暴自弃,不沉浸于消极情绪中,不在情绪变化中伤及他人,就需要接受良好的情绪教养。
3)把握好关键点,妈妈的积极情绪很重要
心理学家做了一项研究:
被试是来自日本和美国的孩子,当11个月大的婴儿爬向玩具时,研究者要求孩子的妈妈生气地呵斥婴儿。美国的婴儿在听到妈妈的喊声后会立即停下来,随后,他们会继续爬向玩具;相反,日本婴儿停下动作的时间更长一些。
研究者认为,美国婴儿常常听到妈妈的喊叫,以至于他们不会认真地对待喊叫声;日本婴儿并不总是能听到生气的声音,因此喊叫声能够更久地吸引他们的注意。
在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年,他们学会了如何理解他人的情绪,美国的婴儿可能将愤怒的情绪理解为普遍的、可以接受的,而日本的婴儿可能将其理解为少有的、不合时宜的。
妈妈对待生活的态度孩子看得最清楚,对3岁前的宝宝来讲,他们会耳濡目染。
4)宝宝蛮不讲理,父母不能姑息
有的宝宝蛮不讲理,利用发脾气来要挟父母,以便实现自己的某些愿望。妈妈识别后,一定不能姑息。纵容一次的结果就会有第二次,容易让孩子养成任性的性格,对孩子的好习惯产生负面影响。
02、其实,父母要体谅:孩子有时候也会被气坏。这时,父母不要责怪他,也许是你爱的不够好
父母要做到让宝宝坚信:妈妈爱我
孩子只有感受到爱,才能学会去爱。要想让宝宝具有悲天悯人和乐于助人的情怀,先要让他好好享受爱,感受到了爱的温暖,学会了爱的方式,才会给别人爱。
气怀是小宝宝特有的心理,是嫉妒心理的早期表现,因此,要早早在宝宝心中建立起良好的被爱的感觉,这样,嫉妒心才不会进一步发展。
1)建立稳固的安全感
如果宝宝建立起了对家人、对这个世界的安全感。孩子才会表现出自信,才能相信自己是被周围人习惯的,相信父母是爱自己的。同样,孩子也会去喜欢别人。
2)不用类似“不要你了”的话逗宝宝
对于小宝宝,我们要在宝宝心中建立一种认识,那就是无论怎样父母都爱他。要充分让宝宝心里建立足够的安全感。对于小宝宝,别故意逗他:“看,你妈妈抱别的宝宝了,妈妈不要你了!”
3)照顾到宝宝的感情
当我们不得不当着宝宝的面夸奖、拥抱其他宝宝的时候,不要冷落自己的宝宝。可以对宝宝说:“宝宝,妈妈先抱他一会儿!这个宝宝和你一样乖!”事后,可以表扬宝宝:“宝宝今天表现真好,特别大度,允许妈妈帮助别人了!”然后,和宝宝亲热一会儿,宝宝就不会觉得别的宝宝夺走了自己的爱,更不会因此嫉妒别的宝宝。
4)做胸怀宽广的父母
研究表明,生活在充满嫉妒氛围的家庭里,孩子耳濡目染,嫉妒心往往较强。所以,家长平时不要对比自己强的人或者家庭横加指责、冷嘲热讽,即使对方有缺点,也要给予认可。家长心胸宽广、不嫉妒,孩子也就能够包容他人。
5)让孩子感受到来自他人的爱
要让孩子学会爱,先要让他感受到爱的存在。当邻居给宝宝送来好吃的,妈妈提示宝宝:“阿姨很爱宝宝,宝宝也要爱阿姨的家人,妈妈当然也要爱阿姨家的小朋友啊!”
03、最后,当孩子不讲理时,父母是呵斥还是讲道理呢?
耐心讲,你会发现效果不错
小孩子喜欢被重视的感觉,当你把他当成大人,“恭维”一番后,再耐心地跟他讲道理,他往往能听进去。
1)“因果”法讲道理
因果关系是最简单的逻辑,给孩子描述他的行为,让他看到这样的行为导致的后果,孩子就明白了为什么父母不让自己这么做。即使他再次这么做,父母惩罚他,他就能懂得为什么被惩罚了。
2)宝宝耍赖,提前说
如果你的宝宝有耍赖的毛病,有什么要求不被满足,就会大哭大闹。在每次出门前,为了不把自己搞得很狼狈,妈妈可以提前跟宝宝说清楚:“我可以带你出去,但是你提出什么要求,我可以不满足,你要听我的!否则,你就别去了!”
3)跟宝宝说问题时该严肃要严肃
有的妈妈虽然被气得不行,面对孩子萌萌的行为和可爱的样子,还是会忍不住笑起来。这时,宝宝立马会接到一个信号:妈妈爱我,不会惩罚我。刚才讲的一番道理都白费了。
做什么事情就要有什么氛围,跟孩子说问题时,不要把孩子抱在腿上,而应让他独坐,和你面对面,耐心地跟他讲他做了什么,这么做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这样的后果有什么样的伤害。你希望他以后不这么做,如果还这么做,就会受到惩罚。
惩罚的方式很多,打骂不行,让他承担事情的后果有时也不容易实现,可以采用剥夺宝宝的一项最期待的权利的方法。比如:
宝宝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吃一根棒棒糖,告诉他:“你做了错事,惩罚你三天不吃棒棒糖!”
如此,会很容易解决孩子闹情绪的问题。
我是小海豚的奶爸,擅长儿童教育和儿童心理学,每天分享育儿日记
^^